何 欣
【摘 要】大學教師有其獨特的需求特點。本文剖析了大學教師的需求特點,論述了在教師職務聘任工作中應掌握其需求特點、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的意義,即旨在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關鍵詞】大學教師 需要 職務聘任
從心理學觀點看,需要是人的積極性的心理源泉。人的行動是由人的動機推動的,動機是人的行動積極性的心理動力,動機又是由人的需要產生的。因此,掌握大學教師的各種需要,根據他們的需要特點,按照需要動機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行正確的動機誘導,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才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除了人的共同需要之外,大學教師有自身需要的特點,由于他們所處的地位、所從事的崇高事業和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條件決定了高檔次需要多于低檔次需要,精神需要多于物質需要,長遠需要多于當前需要,社會需要多于生理需要。
一、在大學教師的需要中,發揮個人專長和才能是極其重要的需要
學校校長要使教師的這個需要得到滿足,首先要抓住教師需要的特點,這就是根據工作需要和任職條件,把教師適時聘任到相應的職務崗位上去,使教師感到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實際工作成績得到組織的肯定,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施展。特別是對于確有真才實學、成績突出的中青年教師破格評審聘任,會給教師帶來極大的鼓舞力量。
二、進修深造、積累和更新知識,是大學教師的普遍需要
培養高級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有淵博的知識,要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能力,需要掌握科技最新信息,不斷更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為了適應教師職業的需要,有抱負的教師都愿意接受繼續教育,跟上科學知識發展的步伐。同時,學歷層次低的教師,需要補上應具備的學歷。學習提高要有動力,這種動力包括內在動力、外界壓力和事物本身對他的吸引力,這三者同時在一位教師身上發揮作用,并且方向一致,就會使老師為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而努力學習。這種目標就是獲得相應職務,適應工作需要。讓教師認識到,終生接受繼續教育是獲得高一級職務的重要條件,從而激勵老中青教師進修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中形成工作到老學習到老的良好學風。
三、強烈的獲得成就的需要
教師獲得成就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要獲得培養人才的成就,這是他們首要的光榮任務。他們的心血都傾注到教書育人上,所以,在職務聘任中掌握標準要突出強調重視教書育人成績,對于教學質量高、教書育人成績優秀的教師,要優先聘任高一級職務,使教授基礎課、共同課等以教學為主的教師,安心于教學第一線工作,并且苦心鉆研培養人才的有效方法;其次,教師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新的研究成果,撰寫出有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的論文、著作,為社會作出貢獻,并且被組織充分肯定,作為評審教師職務任職資格的依據。
四、突出的自尊和榮譽需要
自尊自重是教師嚴格要求自己的動力,教書育人的任務決定了教師必須為人師表,處處做學生的表率。他們很重視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領導與學生對自己的公正評價,希望得到組織的肯定和信任。教師還有強烈的榮譽感,對自己的德、才、學識特別重視。評審相應教師職務聘任資格是滿足自尊和榮譽需要的理想目標。沒有相應的教師職務,教師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就會受到挫傷,會有一種壓抑感,總覺得見不得人,感到自己的才智沒有被承認和不能得到施展。有了相應的教師職務就等于有了榮譽,有了前進的動力,感到自己的才能大有用武之地。
五、生活需要和工作需要結合,是大學教師需要的又一特點
大學教師取消坐班制,備課、科研和學習等工作經常在自己的家里進行,這使教師的生活需要與工作需要緊密聯系起來,他們對物質生活沒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求滿足一般物質生活條件。他們提出的生活條件,往往與改善工作條件相聯系,例如:要求住房寬敞一點,是為了在家里有個好的工作條件;希望工資高一點,往往用一定數量的工資購買專業書刊;參加業余文化生活是為了從豐富的文化生活中汲取教益,用以教育學生。
高等學校滿足了教師以的上需要,就可以大大地調動大學教師的積極性。但同時,還要注意,把個人需要、集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
1.要把教師的個人需要、集體需要和社會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辯證地統一起來。教師的個人需要與集體需要和社會需要,是個性和共性、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三者具有結合和統一的堅實基礎。只有三者關系處理好了,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聘任職務要按規定的限額和合理的結構比例進行,這是由社會的承受能力、財政承受能力和社會需要以及集體需要決定的。而限額和結構比例又是受工作需要制約的。教師在一個教研室里要求聘任職務,要服從于學校和教研室的需要,把個人需要寓于集體需要和社會需要之中,社會需要和集體需要也就容易轉化為個人需要。如果工作需要,具備任職條件,又有限額指標,教研室應予以聘任,使個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樣做就適應了個人需要、集體需要和社會需要,使三者根本利益協調一致。這種協調工作做得越好,產生的積極作用就越大。如果教師所在的教研室限額已滿,工作不需要,盡管具備了高一級職務任職條件也不能聘任,這使個人需要與集體需要之間產生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要把教師流動到其他更能發揮作用的單位去聘任相應職務。這樣,個人需要與新的集體需要一致起來,從而滿足了個人和新集體需要,使矛盾得到了解決。
與此同時,還要處理好集體和社會需要的關系。一個教研室人才和知識密集,現在高級職務限額已滿,一部分具備了高一級職務任職條件的教師不能被聘任,如果再增加高級職務限額,超出了社會和財政承受能力,超出了合理職務結構比例,就會損害社會利益,出現這種情況,集體需要要服從社會需要,要把多余人才流動到缺乏人才的單位去,既解決了個人和集體需要,又符合社會需要。只要用社會需要統帥集體需要和個人需要,使集體需要和個人需要適應社會需要,便可以保證限額不突破,結構比例日趨合理,集體和個人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
2.對于個人需要和集體需要要作具體分析,正當的、合理的需要,應當力所能及的給予滿足。因客觀條件的限制一時難以滿足的,要說明情況,并創造條件逐漸滿足需要。這樣做會得到教師的理解,保證教師的積極性不被挫傷,使教師的積極性持久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