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忠
【摘 要】本文結合當前《化工仿真》傳統課程教學的效果不理想現狀,提出“項目研究法”,對“項目研究法”的實施過程及應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項目 研究性學習 教學實施
中職學校化工專業開設的《化工仿真》課程,一般以計算機和專用軟件為載體,通過已開發的與實際生產過程完全相同的工藝動態模型,達到仿真培訓的目的。以往《化工仿真》課程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講授、演示、練習等教學形式,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唱主角,學生只按教師的指令進行操作,教學效果常常不理想。
德國培訓專家思慕德先生認為,教師告訴過學生什么,學生可能會忘記;教師教給學生什么,學生可能會記住;教師讓學生自己做;學生會印象深刻。因此職業教學改革必須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做的事是引導。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個體特長的主動形成,把他們培養成一個能獨立解決問題和具有自主發展能力的綜合型化工操作工,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項目研究法”是比較有必要的。
一、“項目研究法”教學特征
“項目研究法”是指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設計和研究來實施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是將“可學習化”的工作任務通過設計預先加載到特定的“項目”上進行教學,并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進行適時引導,以調控學習“項目”的實施方向、節奏或進程,促成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形成,鼓勵和激勵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自主行為和創新行為。
1.注重實踐性
“項目研究法”教學活動注重學生自主實踐,課程的教學項目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設置的問題要基于學生的已體驗或可能體驗,活動過程強調學生的親自訓練和親身經歷。
2.體現整體性
“項目研究法”教學體現整體性即教學項目整體性、認識整體性、教學活動整體性。教師務必清楚這種教學方式的實質和運用這種方式的目的才能向學生呈現好的項目和活動設計,學生只有認識到在培訓中提高技能學習的重要性,方法、學力、創新意識等在崗位上才能發揮更大作用。
3.注重探索性
“項目研究法”教學的過程注重探索性。項目和實施項目過程條件要精心設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機敏地捕捉活動展開過程中所產生的臨時性問題、“過程目標”以及解決臨時性問題、實現“過程性目標”的價值。
4.體現多元性
學生之間的交互合作學習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常常為共同目標而學習,為集體的榮譽而努力。在合作情境中常常出現幫助和受助行為,同伴的幫助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伴的受助是呈現成功的重要方式。
二、“項目研究法”教學實踐
1.確立主題
確立主題即確定研究項目,以后的工作都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在這個總主題后面還可有許多子項目。筆者開設的《化工仿真》課程,分兩層次學習,第一層次,單元級操作,教學時間為一周。第二層次,工段級操作,教學時間為兩周。以單元級操作中吸收解吸項目為例,以包括開車、停車、事故處理等子項目的吸收解吸這一總項目作為研究主題。
2.組織實施
主題確立后,應對整個項目研究有一個整體實施的方案。整個實施過程中學生為主體,所有的活動都應由學生自己合作完成,教師主要扮演主導者的角色,當學生遇到困難、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加以指導或指點。
3.評價
當任務完成后每人寫一份小結,歸納的目的是讓每位學生對整個項目研究活動涉及到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取得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積累經驗、揚長避短,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并通過討論可使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小結的方式可以用小結報告、電子文稿或其它形式。
三、實施“項目研究法”教學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1.主題確立方面
教師在確立某個主題時應考慮:(1)目的性。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標。(2)必要性。即在此段教學過程中實施這項活動是否有必要,還是只是形式而已。(3)實用性。對整個化工仿真培訓是否有實用價值。
2.過程實施方面
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應考慮:(1)對整個項目研究有一個總體規劃,包括對時間、人員、內容、方式等的大致安排。(2)項目研究應以小組為單位,所以在分組時應仔細斟酌。分組時應先確定每組人數,每組都有一、二位組長。教師在分組時可以有小范圍的隨意組合,但整體每一組的學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社交能力、性格、性別、脾氣、地區等都應搭配得當。(3)在整個項目研究的時間段里,每一個細節如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學生在什么時候應完成什么作業,教師該什么時候講解,講解多少時間等等,這樣可以使教師心中有數。
3.強調學生為主體
此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而這種主體特征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互動和學習交流活動,學生可借鑒一切“工作平臺”(如小組討論、個體或群體交流等等)來為其服務,達到目標。
4.教學評價方面
為了提高一些學習成績較差、動手能力不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有機會在“項目研究法”教學中取得好成績,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及實踐動手能力,并真正符合學生的培養目標。
建議遵循如下原則:(1)過程性原則,即在評價學生的作業時評價目標優劣不在于作業的水平高低,而在于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2)發展性原則,即關注學生的背景和基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3)全面性原則,即不僅僅評價學生的作業而是評價學生的各方面。
參考文獻:
[1]王麗.感受德國職業培訓教學.職教論壇,2005,(2).
[2]賴建輝.國外職業教育發展新動向.職教論壇, 2003,(7).
[3]徐明剛.從“專題作業”教學活動論研究性學習.職教論壇,2003,(12).
[4]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