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英
摘 要: 本課時內容既銜接了第一章運用實驗方法進行化學研究和學習的內容,又銜接了本章第一節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關系的內容,更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從有無離子參加反應的角度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初步建立起用微粒觀(電離的觀點)認識物質在水溶液中所發生的反應,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鍵詞: 學情把握 教學設計 教學實施
一、學生情況分析
做好學生的現有狀況的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是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在學習本節課時,學生已有:1.知識基礎。(1)已經知道復分解反應是酸、堿、鹽在溶液中互相交換成分的反應,其發生的條件是生成了沉淀、或氣體、或水。(2)已知電解質(如酸、堿、鹽)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會電離。2.能力基礎。高中生逐漸從依賴于具體內容的抽象思維中擺脫出來,而逐漸進入脫離具體內容的抽象思維的認知發展階段。與初中生相比,更容易區分具體與抽象,更容易理解一些高級的邏輯抽象性概念,能夠透過實物的表面推理出一些抽象規則,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但是還遠未達到比較高級的水平,而且以往所借助的無意識的形象思維仍比較頑固。同時經過初三一年的化學學習,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與實驗觀察能力,但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初中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條件的受限及新課改后有些老師弱化了實驗,實驗以講代替做,故而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參差不齊。3.興趣傾向。帶有實驗的化學課堂氣氛一般都很活躍,學生都很好奇、投入,特別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往往老師的實驗要求還未講完,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做起了實驗。同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善于表達。
二、基于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如何規劃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的概念,理解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及實質,理解離子方程式的意義。讓學生學會運用觀察、比較、推理和歸納等方法解決問題,加深對化學變化規律性的認識。重、難點是理解離子反應發生的實質。結合教學目標及學生的情況我采用了實驗探究、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利用實驗生動、直觀的優勢,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結合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層層深入的探究,使學生從宏觀進入微觀、由淺入深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對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本質——離子反應及其條件進行探討,并在分析過程中學會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從熟悉的宏觀藍色溶液生成藍色沉淀出發,實驗驗證物質異,現象卻相同。引起學生的疑惑后進入環節二分析釋疑)。
環節二:實驗分析,獲取新知(通過已有的知識——電解質(如酸、堿、鹽)在水溶液中會電離結合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參與反應的微粒是離子。學生從已有認知→宏觀物質參與反應,進入新認知→微觀粒子參與反應;從而落實目標→離子反應概念,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和意義)。
環節三:探索反應條件、實質(從提出問題:哪怎么樣的離子之間會發生反應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再結合已學知識——酸、堿、鹽分類及通性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小組合作討論探索反應發生的實質。學生從已有認知→生成沉淀氣體水判別反應發生,進入新認知→離子濃度減小判別反應發生;從而落實目標→揭示離子反應發生的實質,理解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意義,理清條件與實質的關系)。
環節四:深化拓展,鞏固提升(從學生已知的難溶物AgCl出發,實驗驗證AgCl和NaI溶液能發生反應,使學生進一步深化認識離子反應發生的實質。學生從已有認知→可溶物生成難溶物,進入新認知→難溶物轉化成更難溶物;從而落實目標→離子反應可朝著濃度更小的方向進行)。
環節五:總結歸納(本節課要理解的化學概念是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離子反應發生的實質是“有關”離子濃度的減小;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氣體、難溶物、難電離物質;離子反應的意義價值是可表示同一類反應)。
三、教學片斷摘錄
【演示實驗】往一盛有藍色溶液的試管中滴加一無色溶液,觀察現象。
【提出問題1】(1)藍色溶液可能是什么溶液?(2)生成藍色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質?(3)可能是什么物質與什么物質間發生反應?
【過渡】根據學生提出的物質進行實驗驗證例(1)CuSO+NaOH (2)CuSO+KOH (3)CuCl+NaOH(4)CuCl+Ba(OH)觀察現象。
【提出問題2】物質不一樣,但實驗現象完全一致,是巧合?還是必然?
【過渡】從電解質的電離角度,我們共同分析一下CuSO、CuCl、NaOH、KOH、Ba(OH)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然后以CuSO+NaOH反應為例分析反應中微粒的變化情況。
【板書】反應物溶液中主要的離子:Cu、SO、Na、OH
3)如何判斷反應發生了酸堿中和?(提示:利用酸堿指示劑)
【分組實驗】每小組任選三組物質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分析。
【合作解疑】組內、組間交流討論。
【歸納總結】復分解反應是一種離子反應,其發生的條件是:生成沉淀或氣體或難電離的物質之一。離子反應發生的實質是離子濃度減小。
四、實施“基于學情把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體會
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緊扣學情,能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己通過對具體事實的體會并加以邏輯思考建構出來,使學生對反應的認識從宏觀進入微觀,從而對溶液中反應實質有進一步的認識發展。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緊扣學情,使教師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思辨中,經歷探究過程、掌握思路與方法、獲得積極情感體驗,達到新的認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畢華林,亓英麗.化學教學設計——任務、策略與實踐.
[2]保志明.運用實驗體現概念的建構過程——“離子反應”的教學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