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穎秀
【摘 要】課改之事,無本可套。作為一線音樂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初中生與青春劃等號,女生羞澀感增強,男生處于變聲期,如何讓他們大膽表現音樂呢?其實只需要一把輔助小鑰匙,便可開創音樂新天地,這把小鑰匙我選擇了豎笛教學,借用豎笛來優化課堂,延伸教學。隨著音樂教育改革深入發展,器樂教學已逐漸普及,并被國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下面談談我在豎笛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關鍵詞】豎笛教學 目標 整合教材 多元結合 完善評價
一、強有力的理論依據指明教學方向
觀念決定教法。《新課程標準》指出,器樂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學生掌握樂理知識,有助于解決學生唱歌的音準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欣賞能力,有助于培養群體意識和協調合作能力。由于音樂基礎的個別差異,一些學生放棄了許多表現音樂的機會。豎笛成為讓這些學生在音樂課上成功活躍起來的載體。豎笛攜帶方便,演奏方法容易掌握,它有固定音高,能準確演奏兩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的音程,熟練以后還能靈活吹轉七個調。它能讓更多的學生借助樂器的學習,積極參與到音樂課堂上來,跨入音樂的殿堂,汲取音樂藝術的養分,培養主動參與精神與合作觀念,喚醒自我意識,促進個性發展。為其終身喜愛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思想體系認為,表達思想和情緒可以通過樂器演奏自然地流露,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地啟發和提升這種本能的表現力,而表現得好不好則不是追求的最終目標。從而,我確立了明確的教學方向:現代音樂文化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音樂的體驗,在學習器樂的進程中學習音樂,提高素養,以至受益終生,這就決定了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的性質——器樂教育的本質是教學生通過樂器來表現音樂。豎笛教學實際上教的是音樂而不單純是器樂。因此我在教學中把演奏知識技能的傳授與綜合音樂感的培養結合起來,使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變得形象、生動、易懂,研究輕松識譜、以琴助唱、自主分層學習、小組合作、快樂參與的器樂教學策略。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做好細致的補差工作并注意課內與課外的聯系,使豎笛成為幫助學生了解紛繁藝術世界的一扇窗口。
二、科學整合教材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科學整合教材,成為改革傳統音樂課堂結構、構建現代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個突破口。確定了學生使用的器樂為豎笛后,我應根據其性能選擇適當的教材,從中學音樂教材中進行選擇、改編,并且按不同年級、不同類型、不同風格進行分類。
1.相對減少教材內容
目前,初中音樂教材每一單元內容基本包括:唱、做、聽、奏幾個環節。看起來似乎并不復雜,實際操作卻要花費不少時間,平均需要分為五個課時完成。一學期中真正留給學生實踐操作豎笛的時間太少了。單憑這點練習機會想要學習好豎笛,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有難度。《新課程標準》提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就有一定的彈性,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相應地減少部分內容,留給學生多一些自由實踐和相互交流的時間。
2.按難易度編配器樂曲
我們的樂譜分總譜和分譜,每一首器樂曲我都按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采用不同的技能技巧要求編配。初級一般為樂曲的第三聲部,它是基本的和聲聲部,采用豎笛單吐的技巧較多,指法變化不多,具體要求學生采用正確平和的呼吸吐納,在整個樂曲合奏時作諧和的伴奏,旋律只有變化重復的三或四句,并且音域跨度不大,一般在五指音區之內。中級一般是主旋律的簡單變奏聲部,采用技能技巧比初級要求增加,有時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編配二聲部的曲譜。高級演奏主旋律,因為這些學生有一定基礎,節奏、節拍準確,音樂情感表達到位,能積極帶動中、初級同學共同演奏一首曲目。高級曲目編配增加了加花等有難度挑戰性的技巧,學生學習熱情旺盛。
3.提供配套的音響資料
在豎笛教學中,單純地吹奏也許會覺得音色單調,只要用上鋼琴伴奏,頓時就會感覺到音色豐富,演奏者的心情更為舒展。這其實就是審美在心理上產生的愉悅,學生會更樂意完美表現自己。可想而之,如果此刻能采用配器豐富多變的音響伴奏,那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有多大的觸動呀!可學生初學豎笛,熟練的調只有C、F、G與許多教材配套音響的調性不符。于是我通過互聯網下載和運用midi音樂制作軟件重新編配教材歌曲,從而積累了多首“一曲幾調”的伴奏音響素材,在教學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適當添加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不止包括流行歌曲,還包括經典影視歌曲和通俗鋼琴曲。在教材中加入這樣的內容,學生非常感興趣。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教材,參與到教材資源的開發活動中。例如:在公開課上,學生自選曲目表演了豎笛二重奏《野營路上》和《菊花臺》。聽課的老師們也沒想到豎笛也能合奏出這么美的旋律。新課改理念之一就是讓我們音樂教育從冰冷的理性回歸溫暖的人性,它和奧爾夫教育理念一致。所以有所選擇地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出現在教材內容中,能讓他們更多地享受音樂給予的百味人生。
三、豎笛教學多元結合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運用節奏、旋律、和聲等因素來塑造藝術形象,并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去激發人們的美感。實踐證明,如果器樂教學圍繞唱歌教學、視唱練耳教學、表演教學、團隊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把豎笛作為一種學習音樂的一個重要途徑,會有效地提高整個音樂教育的效果。
1.豎笛教學與歌唱教學相結合
我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器樂教學必須“先易后難”的教學理念。把豎笛教學與歌唱教學相結合。教學時,我介紹豎笛的英文名稱是Recorder,意為如鳥般歌唱,要吹奏出這優美音色。先進行歌唱的呼吸練習,提醒要求學生聲音抒情柔和,咬字吐字柔和圓潤,隨著旋律的進行慢慢吐出,氣息要求綿長均勻,像春蠶吐絲。運用歌唱呼吸技巧,讓學生體會胸、腹、肋的擴張感,知道運氣是美化音色和控制強弱、長短的變化基礎。再運用合唱“輕、親、清”的演唱技巧去吹奏練習曲。不同的樂曲訓練各種技能,如:用《雪絨花》等優美抒情的樂曲,來訓練急吸緩呼法,用斷音奏法演奏《獵人進行曲》等歡快活潑的樂曲,來訓練急吸急呼法…有意識地選擇教材,讓學生扎實地掌握和運用各種豎笛吹奏技能和歌唱發聲方法。
2.豎笛教學與視唱教學相結合
因為豎笛作為簧片吹奏樂器,有固定的音高,十分便于學生掌握音準。在教學中,我采用“我吹你聽”和“自吹自聽”的小組合作方式來玩視唱聽音游戲,學生演唱的音準明顯增強。而且豎笛的音域比人聲寬,通過豎笛進課堂,許多學生對音高的實際感受向鋼琴兩極擴張,從而開闊了學生對音域的識別。在節奏訓練上,從身體的感覺和肌肉的反映入手,通過自由的、協調的、表現音樂情緒的動作來感覺節奏,使學生建立起對音樂節奏要素的優美反應,并從中發現美感與樂趣。這樣,能使枯燥的理論知識有了更生動的形象,也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操作平臺。
3.豎笛教學與表演教學相結合
如果說技巧是表現音樂的手段,那么表現音樂的內涵情緒就是把握音樂的靈魂。音樂藝術是情感藝術,是人們情感的凝聚,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但是如果缺乏感情投入,即使學生有過硬的演奏基本技能,也無法深入地表達音樂的內涵。因而,我運用豎笛教學與表演教學結合來引導學生正確地把握和表現音樂。在器樂教學中,結合樂曲意境、形象創設出相應的場景,可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達到與教學目標一致的氛圍。在《客家山歌》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進行巧妙安排,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情入境,由被動變主動,激發他們自主學習。首先,我創設了“豎笛聲聲,走進客家”的環節:課始,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將豎笛吹響,讓學生猶如置身于一幅清新的畫面中,古老的傳說使學生對客家的音樂有了更多的想象,使之能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習中。接著,通過學生表演“客家山歌對唱”版塊,帶領學生走進客家,聆聽山歌,并在老師的帶領下全體進行簡單的客家歌舞表演與豎笛配樂伴奏。他們學得積極,吹得投入,此時的課堂充溢著歡樂的氛圍。恰到好處的表演情境創設,可以讓純粹的技能訓練變得更生動,讓單一的知識更豐富,學生覺得有趣,學得快樂。
4.豎笛教學與團隊磨練相結合
當學生掌握了分音、斷音、連音等基本技能后,我組織多樣的演奏形式。如:同桌、同組間的吹奏、領奏與伴奏、打擊樂與豎笛、其他樂器與豎笛的合奏等。器樂合奏是器樂教學的一種形式,既需要學生演奏時的速度均衡,更要求學生演奏的音高準確。無形之中,就給學生提出一個比獨奏時更高的要求,既要顧及自己的演奏,更要兼顧到同伴的演奏。豎笛合奏練習可以培養學生密切合作、團結向上的優秀品質,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準、節奏感等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方式不但有利于器樂教學的進行,更有利于學生間合作精神的養成,對于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與完善的性格,有著很大的作用。培養孩子們的合作精神,教育他們懂得如何協調自己和他人,使整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這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經常參加一些公開的慶典演出活動,利用課堂與課外時間進行班級與校級的合奏的訓練,建立班級樂隊與校級樂隊。努力創設舞臺讓這些樂隊在校園里開展各式各樣的表演活動。如一年一屆的校園藝術節器樂專場比賽活動、學校教學開放日、家長開放日、學校綜合晚會等多個場次進行表演,提供給了孩子們施展音樂才華的廣闊天地。在一次次的合奏表演中,既培養了孩子們節奏感、和聲感、協調感,拓寬了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自我約束、專注嚴謹、自信大膽的心理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團隊精神。多形式、多層次、多方位地提升了學生的音樂與人文素養。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豎笛教學中,我們要以豎笛教學多元結合為切入點,扎實抓好學生的音樂基礎,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喜愛。
四、探索一套完整的發展性學生評價方案
器樂教學的目標是,通過學習器樂,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重在培養審美的情趣、能力,豐富發展學生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質。因此在器樂教學中,教學方法要注重趣味性;練習過程要注重鼓勵性;而評價方式則要注重人文性。人文性評價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價值判斷,促使學生不斷認識發展、完善自我。評價由不同的主體擔當,如師評、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從多角度進行,如演奏技巧、情感態度、合作意識。另外,在課堂上,老師應多以鼓勵性的評價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如,“你演奏的音色真美,如能將氣息控制得更好,那你的音樂將會更動聽”等,讓學生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并改正。為了讓學生明確自己如何在課堂內外進行自主學習,找到努力方向,促進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在豎笛的學習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評價記錄,我發現學生們自覺練習的次數多了,課堂上還課的質量也高了,效果不錯。通過人文評價,會讓學生從老師激勵的話語中看到希望;通過人文評價,會讓學生樂于接受同伴間友好的建議;通過評價記錄,會讓學生讀懂學習要從何做起。
豎笛是引導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的橋梁,是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強化樂理,發展左右腦,陶冶情操。在今后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教好器樂教學環節,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讓學生自由飛翔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
參考文獻:
[1]李坦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學校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加寧.欣賞教學中傳達與體驗教學模式設計.廣西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