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珠
【摘 要】歷史選擇題具有信息量大、知識覆蓋面廣、考查角度靈活等優點,在歷年高考試卷中已成為主要題型,且分值與材料題問答題平分秋色,但從考試情況來看,學生選擇題得分并不理想。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在考試中選擇題的失分原因進行分析,探討以后教學中的應對策略,以提高學生解答選擇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 選擇題 策略
一、基本史實記憶不牢固
例.(09全國卷I) 20.法國人達爾讓松在18世紀中期寫道:“委托給大臣們的事務漫無邊際。沒有他們,什么事也辦不了,只有通過他們,事情才能辦成;如果他們的知識與他們龐大的權力有距離,他們便被迫將一切交給辦事員辦理。”上述材料說明,當時的法國
A.專制王權強化
B.辦事人員權力上升
C.國王權力旁落
D.社會等級壁壘森嚴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A 。學生容易誤選C。誤選原因是學生對材料中的時間“18世紀中期”所體現的歷史階段特征把握不清,從而受材料內容的迷惑落入陷阱。18世紀中期法國處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之下,法國大革命(1789年爆發)尚未進行,國王權力不可能旁落,故選A項。
【應對策略】夯實基礎,重視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這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的。既要識記重要的史實、概念,又要掌握歷史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發展歷程;既要抓主干知識,也不能忽視非主干知識;既要認真學習課本大字內容,也要重視課本小字部分、插圖甚至注釋中隱含的信息。對于基本史實的記憶,平時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相互比較,對比記憶,注意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提高歷史知識的比較和遷移能力,使記憶更加準確牢固。
二、基本概念掌握不準確
例.(05全國卷I)15.明清兩朝在西南地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
A.規定按田畝多少納稅,允許人口流動
B.在當地推廣土司制度.
C.康熙時為平息“三藩之亂”而加以大規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員實施直接統治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D。A、B項明顯錯誤,可直接排除;C項正確的表述應是平息“三藩之亂”之后加以大規模推行,而不是之前。誤選最多的是C。誤選原因在于對“改土歸流”的基本概念比較模糊,對“改土歸流”實施的背景與過程掌握不準確。
【應對策略】近年來命題者十分重視對歷史概念的考查,而歷史學科中基本概念非常多,諸如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近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等等,要加強對歷史基本概念的教學,把課本中基本概念真正講懂講透,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基本歷史概念,既要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又要掌握其外延,這樣再做此類型的題就能舉一反三、游刃有余。
三、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徹
例.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地使用鐵農具
B.實行商鞅變法
C.牛耕得到推廣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錯因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題中四項都是秦國成為最強國家的原因,但B項是最主要原因,因為按馬克思主義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原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確立起先進的封建制度,才是秦國富國強兵的主要原因。錯選其他項都是由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解不全面、不透徹,自然更談不上靈活準確運用了。
【應對策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很多,諸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現象與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等,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很廣泛,但由于理論性強、深奧枯燥,學生對此理解不透徹不深刻,應用不靈活,掌握起來有難度。以后教學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的滲透,以史實為依據,史論結合,深入淺出,提高學生對這些理論觀點的理解力和靈活應用能力,同時強化對此類題型的訓練。
四、材料理解不到位
例.(07全國卷I)15.清末湘軍的組織形式“譬之木焉,統領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是以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這種軍隊組織形式
A.便于國家直接控制、指揮軍隊
B.使將不專兵,妨礙軍隊作戰
C.造成兵歸將有,為近代軍閥所承襲
D.促進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戰斗力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C。考生易錯選A或B。錯選原因是學生文學功底薄弱,對題中文言文材料沒能讀懂,若理解“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之意,排除A、B就不困難了。
【應對策略】材料型選擇題由于命題靈活,對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近年來頗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選擇題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做此類題首先要求學生具有閱讀和理解材料的能力,這就涉及對相關學科知識的理解掌握,譬如語文文言文的理解、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等,這就要求學生重視各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注意各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訓練學生完整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對信息進行去偽存真的分析綜合能力、透過現象揭示歷史本質和規律的能力 。
五、解題方法與技巧運用能力欠缺
例.(2005年全國高考文綜四川卷)17.中國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選送留學生出國學習是在
A.鴉片戰爭時期
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C.洋務運動時期
D.甲午戰爭以后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C。此題限制條件是四個:中國近代、第一次、政府選送、留學生。特別是后三個條件,少一個它的答案就是不一樣的,此題難度不大,誤選其他項的原因主要是審題不清,沒能抓準限定詞和關鍵詞。
【應對策略】學生在牢固、全面地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具備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還要輔之以一定的解題方法與技巧,才能真正答好選擇題。解答選擇題第一步是審題,要求審清限定詞,抓住關鍵詞,克服思維定勢造成的粗心大意,再判定選擇題的類型是材料型選擇題、比較型選擇題、最佳選擇題、逆向選擇題、組合選擇題、概念選擇題、原因類選擇題等哪類題型,然后根據不同題型選擇不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總之,只要使學生準確、牢固、全面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注重與相關學科知識的整合滲透,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和方法,解答選擇題的難關就不難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