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德國特派記者 段聰聰
據德國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德國出口貿易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衰退,德國出口貿易冠軍的位置也即將被中國取代。更令德國人感到不安的是,德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了。一些德國人對此表示擔憂,另外一些德國人則表示:這并不是一個壞消息。
據德國聯邦政府22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德國上半年的出口經歷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下降,幅度高達23.5%,降至3912億歐元。進口則下降了18.2%,進口總額為3335億歐元。德國《經理人》雜志網站報道稱,德國與俄羅斯以及其他歐盟國家的貿易下降尤其快,而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僅有小幅減少。報道表示,中國對德國出口以及工業的重要性因經濟危機更加凸現出來。
由于經濟危機的沖擊,德國在歐盟內的重要貿易伙伴如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的經濟都仍然處在衰退中,德國與其貿易也受到很大影響,萎縮程度大大超過平均水平。德國與歐盟以外的國家的貿易也普遍大幅下降。對俄羅斯的出口減少了40%;對土耳其的出口則下降了35.7%。德國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26.5%, 達到270億歐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僅下降了3.9%,出口總額達到162億歐元,同時進口下降了4.9%。
盡管中國經濟還不能達到可以挽救德國工業的程度,但是中國對于德國的重要性可以說是越來越大。《經理人》雜志評論認為,進出口數字的變化凸現中國作為德國貿易伙伴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后。該雜志資深編輯凱·朗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新公布的數字說明,德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受德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不大。德國經濟不好的時候這種貿易關系也保持相對穩定。這對于德中貿易關系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德國之聲的一篇報道也援引德國專家的分析說,中國是亞太地區德國產品的最大客戶。德國對該地區出口中的40%都到了中國。德國與美國的貿易由于歐元的升值受到很大壓力。貨幣升值使對美出口減少,不過這可以部分地用對中國出口的增長來補償。雖然對中國的出口目前僅占德國出口的3%左右,但是如果中國的經濟在未來10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中國市場肯定會成為德國出口增長的強勁動力。
不過在部分德國人看來,德國出口對中國的依賴性增加并不完全是好事。安德雷亞斯·哈克是在德國一家機械制造公司工作的工程師。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無法對中國的政策施加影響,如果過于依賴中國,那么一旦中國發生什么變化,德國就只能承擔其所帶來的后果。凱·朗恩則認為,以前中國制造的產品主要是服裝、玩具等物美價廉的產品。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多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國制造業成為德國產品的競爭對手,比如太陽能電池。“不過,這就是競爭,德國企業必須面對”,郎恩說。▲
環球時報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