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與劉志勤商榷
秦 東
9月21日《環球時報》第14版刊登了劉志勤題為《房價未必決定競爭力》的文章,其主要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兩點:一是因為中國與西方國家國情不同,高房價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中國競爭力;二是與西方國家“不接軌”的消費觀念是造成高房價的主要原因。對此筆者不能茍同,特別是這些觀念背后所反映出的“主流”意識更讓筆者不敢茍同。
首先看一下劉先生所說的國情,即中國目前金融穩定不會如西方國家一樣,由于房地產受金融危機影響而導致經濟衰退。劉先生似乎忽視了這背后更大的國情,那就是中國經濟結構同西方國家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危機作用機理的差別。中國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以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在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反映,主要是銀行等金融系統的危機,而在中國則表現為出口導向的加工制造業的危機。房價居高不下,在危機過程中逆市上揚導致大量信貸與企業資金流入房地產領域,事實上延緩甚至是延誤了加工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復蘇。
中國的另一大國情似乎同樣不容忽視。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而且已經呈現出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現象。高房價無疑是目前制約城市化正常發展的巨大障礙因素。筆者以為,一個用高房價將農民排斥在城市化大門之外,以依靠所謂人口紅利和廉價勞動力來維持的所謂國際競爭力,其可持續性值得懷疑。
其次,看一下劉先生文中所說的需要“與國際接軌”的所謂消費觀念。脫胎于貿易和游牧文明的西方國家看重的是四海為家;而現代的中國則從綿長的農耕文明中走來,素有“安土重遷”的傳統和觀念。雖然近代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崛起于西方,其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也廣為傳布,但在今天卻不能簡單地用所謂“落后”、“先進”來標注,而用“特色”、“差異”等來表述似乎更為妥當,就如同在經營理念上猶太人的“厚利”與華人的“薄利”的不同一樣,在市場競爭中兩者并沒有所謂高低優劣。
再次,劉先生文中建議剛踏入社會的青年先腳踏實地工作,不要埋怨、發牢騷,不要一出校門就想買房。但以筆者的經驗,即使是埋怨、發牢騷,出了校門就想買房的青年,絕大多數其實也在腳踏實地地工作,否則連肚子都保不住。他們之所以埋怨、發牢騷,是因為辛苦勞動多年的積累遠遠趕不上房價的增長,而且這種狀況目前還看不到太多改善的希望。
當然,劉先生在文中指出房價與個人收入比處于不正常狀態,也表明他對于房價不合理的狀況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但他從國情和與國際接軌等角度將房價問題的責任推給“消費觀念”及其主體的普通大眾,則讓筆者難以接受。這種觀念似乎在當今大有市場,即把社會問題的責任推到分散的、處于被動甚至弱勢地位的老百姓或群體身上,如所謂“丈母娘推高房價”等。這種觀點,從表面看是思考角度的差異,而放在當下中國的利益大格局中來看,則是涉及大是大非的利益、立場的問題。
正如孫立平教授所說,“在今天,‘接軌與‘國情的選擇,已經開始具有一種利益關系甚至利益分配的含義”,要用好所謂“國情”、“與國際接軌”等,還真的需要仔細斟酌。▲(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