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根據目前的研究,中國中產階層在全部有經濟活動能力人口中占16%左右,也就是說84%還不是中產階層,所以,總比例不高,但是,總人數并不少,超過1.2億,如果把他們的家庭成員也算在內的話,這個數量相當大,超過2億人。這樣一個龐大的中產群體是當前中國消費的最主要支撐者。所以,中國中產階層是一個有著突出影響力和突出話語權的階層,所以不可小視。
中產階層的經濟與政治敏感性
中國中產階層,具體來說,主要由五個職業群體構成:第一,專業技術階層(包括傳統知識分子);第二,各類管理人員(包括干部),當然,很高級別的除外;第三,新中產層(亦稱新白領群體,包括準備進入這個階層的、處于邊緣地帶的大學生);第四,效益好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層;第五,中小產業、中小工商業企業主。
中產階層首先具有經濟敏感的特點,在這次危機中,股市的暴跌,房地產的蕭條,對于他們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從就業來看,多數中產階層還是受雇人員,失業的威脅對于他們也比較突出。
中產階層還具有政治敏感性,由于受過比較好的教育或有較好的文化讀書能力、上網能力,他們對于政治事件,特別是對于涉及到不公平、不公正、不正義的話題十分敏感。2008-2009年的一系列網絡事件,像“躲貓貓”、“俯臥撐”、“三聚氰胺”、“周老虎”等事件,既體現了這個階層的政治敏感特點,也顯示出了該階層的話語權和輿論能力。
要從政策層面上解壓
從歷史經驗看,中產階層的政治表現有過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一種可以稱作“溫和的中產階層”,即中產階層成為社會階級階層中的緩沖力量,與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相一致,起到了社會穩定的功能。另一種可以稱作“憤怒的中產階層”,即中產階層由于受到經濟打擊和政治刺激,而表現出很強的政治對抗的傾向。如果考察韓國的中產階層、我們國家臺灣的中產階層,以及在亞洲金融危機打擊下的我國香港的中產階層,就會發現,它們都出現過從“敏感的中產階層”變成“憤怒的中產階層”的變化。當然,在這種變化中,有些“憤怒的中產階層”的對抗變得曠日持久,有些則只是暫時出現。
所以,要從政策層面上考慮緩解經濟危機對于中產階層的壓力。比如,要考慮,在這次危機下,給予他們政策傾斜了嗎?在諸如貸款、稅收等政策上要注意它們的利益。目前,確有一些不適當的刺激,比如,最近關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試點改革。
總的來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中產階層,發揮了社會緩沖層和社會穩定的功能,表現出的是溫和的傾向,但是,目前我們遇到的是改革3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的壓力,也就是說到了中產階層比較敏感的時期,所以,要特別關注這個問題,要防止“敏感的中產階層”變成“憤怒的中產階層”。(摘自《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