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建縣,東鄰永泰、仙游縣,南接永春縣,西連大田縣,北毗尤溪縣。全縣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1.2萬,轄18個鄉鎮、202個行政村(社區)。改革開放以來,德化縣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傳統工藝優勢,持續創新、創業、創造,走出了一條以民營為主、陶瓷業高度外向、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路子。自1996年以來連續多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各縣(市)第14位,41個山區縣(市)第6位。先后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陶瓷之鄉”、“中國小水電之鄉”、“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都”等稱號。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4.3億元,比2007年增長(下同)12.1%;財政總收入7.8518億元,比增1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0902億元,比增20%。德化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山縣大城關。素有“閩中屋脊”之稱的福建第二大山脈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橫亙境內,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5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9座,75%以上的村駐地在海拔600米以上,是典型的山區縣。20世紀90年代,德化縣開始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相對集中全縣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先發展城關,城關建成區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1978年的1.03萬人發展到現在的17.77萬人,城區集中了全縣69.2%的勞動力、67%的經濟總量、67.6%的稅收和72.77%的中小學生,城市化水平達57%。
2、陶瓷大市場。德化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并稱為“中國三大古瓷都”。德化窯是“民窯”的代表,德化陶瓷曾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產品漂洋過海,揚名海內外。改革開放后,德化縣把陶瓷業作為支柱產業優先發展,現有陶瓷企業1125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已在全國各地建立“中國瓷都·德化陶瓷營銷(展示)廳”37家、陶瓷經銷網點2萬多個,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省十大重點出口縣(市)之一,西洋工藝瓷出口量居全國首位。
3、工業大發展。2008年,德化縣三次產業的比重為8.7:58.2:33.1。全縣工業產值110.68億元,比增14.2%。其中陶瓷產值68.9582億元,比增18%,占工業總產值的62.3%,納稅2.40億元,占稅收總量的33.5%;礦業產值15.15億元,比增46.6%,占工業總產值的13.69%,納稅1.32億元,占稅收總量的18.37%;全縣年發電量達7.48億千瓦時,納稅0.63億元,占稅收總量的8.78%。
4、經濟大循環。積極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獨具德化特色的“1+3+1”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前l指經濟社會生態循環,3指產業間、產業內、企業內部循環,后1指社會廢舊資源處置再生利用和綠色消費),成為福建省首個縣域循環經濟試點縣,陶瓷、礦產、水電、林業、旅游業呈現出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大力發展林業,增強了水源涵養能力,每年向閩江、晉江下游提供優質水源25億立方米。豐富的水源促進了水電業蓬勃發展,目前水電裝機容量達28.38萬千瓦,年設計發電量近11億千瓦時,居福建省前列。水電業的發展為陶瓷業、礦產業提供了低價、優質、清潔的能源,增強了陶瓷業、礦產業的競爭力。陶瓷企業實力增強后,著力自主創新,改造陶瓷窯爐,調整能源結構,全縣陶瓷企業近90%使用電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10%使用液化石油氣、柴油,結束了“以柴燒瓷”歷史,解決了“林瓷之爭”,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另外,優越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游客,促進了陶瓷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5、環境大宜居。德化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潮濕多霧,年均氣溫19.5攝氏度。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其中戴云山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000多種,珍稀瀕危或特有植物物種115種,是我國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程度最高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全縣已建立113個自然保護小區(點),生態公益林106萬畝,林木蓄積量124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7.3%,高出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接近國家一級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擁有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牛山國家森林公園、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岱仙湖國家水利風景區,先后被評為全省、全國綠化模范縣。在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位居全國第29位、全省第1位,是福建省最佳人居地。
6、社會大和諧。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民生改善,推動和諧共建,社會安定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科教文衛體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國唯一一所縣辦大學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順利創辦,連續6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版權保護示范縣”、“全國家庭教育先進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文化先進縣”、“福建省優秀旅游縣”、“福建省首批平安縣”等稱號。全縣上下風正氣順、人和業興,奮發進取、和諧穩定的氛圍日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