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病”不得不防。學校總是告訴我們,學習好就是硬道理,可為什么一些“好學生”畢業后卻沒什么像樣的出路……
她眉目清秀,身材高挑,皮膚白皙,打扮精細。身為大專生,卻有著深層次的困惑和自卑。
“老師,我該怎么獲得一個工作機會呢?”她問。
如果她僅僅是通過投簡歷和網申,贏的概率接近于零。因為通過那樣的方式,只會告訴人力資源部:“我是一個碰運氣的大專生,不是你們要的那種人。”
首先,求職者必須去關心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理想雇主,并且研究他們真正需要什么,自己為此能夠做點什么。
舉個例子,匯豐銀行因為在中國拿到了人民幣業務經營許可權,一定會在中國大力擴張,而有個學生自己測算了幾處地點的人流量及人群消費能力、特點等指數,主動為匯豐設計了一個建造營業網點的模型,就得到了在匯豐實習的機會。仔細觀察,那些跨國公司的簡單需求比比皆是,如果你能創造性地提供一些好點子,就可能會給你帶來獨有的機會。
其次是找對人,找到那個能夠有人事決策權的“關鍵人物”,通常你的方案是對這個人的工作直接有益的。如果找不到這個人,就找一個可能認識他的人。通過引薦的方式進入公司,也可能成為你上佳的選擇。
“我認識一些人,也在朋友的公司做過,可是我不喜歡通過關系找工作。生活在別人的關系網底下,我會感到特別有壓力,而且會被誤會我是不是跟人有不正當的關系。”她又說,“我不喜歡跟有錢的人走在一起,也不喜歡跟我認識的外國人走得太近,就是不想別人誤會我是那樣的人……”
但是,你必須知道“人際關系”和“腐敗的人際關系”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建立一種良性的職場人際關系不是一種點綴,而是一個人職業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試問,一個沒有人際關系的記者、演員(沒有導演認識他/她)、銷售、HR,怎么開展工作?而一個企業“腐敗人際關系”與“良性人際關系”的區別常常在于前者可以直接不顧程序把你安插進去,后者僅是推薦你進去,這樣你就有可能避開人力資源部門的簡歷初選,減少應聘環節。
你認為這是一條窄路,其實這是坦蕩正途。對于你這樣素質優秀,學歷卻體現不出來的人,這恰恰是捷徑。對一般雇主而言,他們也會想盡各種辦法網羅人才,內部擢升、轉崗、引薦,尋求外部獵頭幫助都是非常通行的,而只有使盡解數找不到人,才會發廣告公開招聘。因為這種方式第一浪費錢,第二命中率不高。
而我所講的一切,沒有半點投機取巧。假如你的素質不高,再多心機也是枉費。你要知道,盡管我們常聽到名企只在名校招人的抱怨,一開口還是什么碩士以上,但是再頂尖的企業也有最基礎的工作,這些名企里面也活躍著相當一批非名校、甚至學歷不高的學生。你只要知道他們入門的方式,照著做就好了。
當然,你未來也可以用各種方式提升自己,包括讀研、出國進修,這都是后話。
即使你學完英語不進那些標桿型的外企,在新東方這樣的地方做個老師,你的奮斗史也能成為強大賣點。不論怎么樣,你的核心人生策略就是不要只是一個大專生。當一個大專生只是大專生的時候,別人會用學歷的有色眼鏡來看你,令你無處逃遁。而當你不僅是一個大專生并還有別的賣點時,你就是獨特的你自己,走出來讓人們羨慕的你自己。你必須站出來表現自己。我們也可以想象,其實每一個大專生都有不同尋常的故事,有自己的心路歷程。那就不要總是瑟縮地躲在簡歷的紙頁后面,被歸為“沒出息”群體的一員。你要秀出你自己!
當大專教育整個系統出問題的時候,流水線上批量生產著“滯銷品”、“殘次品”,每一棵茁壯的好苗子都可能被這個龐大的機器壓倒,但是每個人要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立起來!
(摘自《大學不知道》,群言出版社出版,李令彬,定價:2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