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唯誠
偉人名單
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居里夫人、貝多芬、莫扎特、畢加索、梵高……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對這些名字耳熟能詳了,不錯,他們是偉大的思想家,人類文明的先驅者,然而對于悉尼大學才智中心的主任艾倫·斯奈德教授來說,這些名字還有另外一層含意:一份患者的名單,名單上的人可能患有一種神經發展障礙上的疾病:艾斯伯格綜合癥(Aspergers syndrome)。
艾斯伯格綜合癥是以維也納的一位精神病專家漢斯·艾斯伯格的名字命名的。上世紀40年代,艾斯伯格研究了一群和一般孩子不大一樣的小男孩,這些男孩在社交和溝通上存在著與患孤獨癥的孩子相似的問題,但他們的智力一般很正常,甚至比普通孩子更聰明。艾斯伯格稱這些小男孩的狀態為“孤僻的精神病態”,他將他的研究結果用德文寫出了報告。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上極為孤僻的狀態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人認為它是與孤獨癥不同的另一種精神疾病,而另一些人則把它與孤獨癥列為同一個孤獨癥譜系,但它靠近輕度的一端,介于健全者與低功能孤獨癥的中間。
“孤僻的精神病態”
在那篇描述“孤僻的精神病態”的《兒童自閉性人格障礙》的論文中,艾斯伯格描述了四名男孩孤單離群的狀態,這些男孩不懂如何與他人溝通和交往,常常癡迷于某些狹窄的愛好和興趣并且樂此不疲。綜合艾斯伯格綜合癥的種種表現,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精神障礙的重要特征是:拙于社交技巧,難以與他人溝通、有狂熱而執著的興趣。患有這種疾病的孩子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很差,無法解讀別人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不知所措。最新的調查顯示,在澳大利亞,大約每160個新生嬰兒中就有一個艾斯伯格綜合癥患者,其中男孩的患病率是女孩的4倍。科學家估計,大約10%的艾斯伯格綜合癥患者會顯示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
大量的資料表明,牛頓是一個勤于工作但寡于言辭的人,愛因斯坦年幼時沒有什么朋友,經常獨自一人。英國和愛爾蘭的孤獨癥專家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也有可能患有艾斯伯格綜合癥。艾倫·斯奈德說,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內心中也普遍存在著類似自閉的狀態,他們具有專注于細節,癡迷于研究,拙劣于溝通的特點。斯奈德解釋說,在認識事物方面,有些艾斯伯格綜合癥患者可能與常人很不相同。例如,當觀察一個新跑車模型時,不論這個模型與一般的車子有多么不同,一般人也會一眼看出它是一部車,但有些艾斯伯格綜合癥患者卻只注意其中的一部分,如車輪、門、座椅、底盤等,然后把這些元素在內心里加以構建后才得出一部車的結論。“一般人能在一個系統中表面分開的各部分之間很容易地建立聯系,還能基于這種聯系建立全新的系統,” 斯奈德說,“但相比之下,一般人不善于在一個現存的系統中發現新奇的東西。”
是天賦,還是病癥?
然而這些艾斯伯格綜合癥患者的認識方式則恰恰常使他們具備了他人所不具備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引導他們獲得偉大的發現,尤其是當這種情況和他們的下列品性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些人通常很執著,不易受他人觀點的左右,他們喜歡不倦地工作,總是長時間呆在實驗室里或者坐在電腦前。來自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孤獨癥研究專家托尼艾·特伍德博士說,艾斯伯格癥患者偏愛孤獨,他們傾全力解決問題,決不放棄,而一般人無法忍受孤獨,他們需要通過社交獲得放松。特伍德博士說:“艾斯伯格癥患者通常比一般人具有更強烈的追求知識,探索真相和尋求完美的愿望,他們的感覺和體驗與常人不同,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對他們而言,取悅他人和從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并不重要,他們只想解決問題。”
漢斯·艾斯伯格說:“要想在科學和藝術上獲得成功,也許一點‘孤獨的癥狀是必要的,它是成功的基本要素,正是這個要素使這些人獲得了疏離日常世界和膚淺現實的能力,他們因此得以反復地探究,創造性地思考,動用所有才干進入到前人未至的荒蕪之地,他們也因此得以在一個專業領域里開墾了自己的處女領地。”
如此看來,這種“孤獨的癥狀”和天才之間可能真有相互聯通的地方,它是通向天才的“另一條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