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娟
摘要:巴維爾·米夫,中國問題專家,關于中國問題上在共產國際中頗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中國共產黨命運的人物。米夫曾兩次來華,本文將試圖圍繞米夫1927年首次來華的主要經歷及其影響展開論述。
關鍵詞:米夫;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
中圖分類號:D8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142—02
一、米夫背景簡介
巴維爾·亞歷山大羅維奇·米夫,原名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福爾圖斯,1901年8月3日出生于俄國赫爾松省阿列克謝夫卡村的一個小官吏家庭。米哈伊爾·福爾圖斯在十五歲時,參加了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地方組織為赫爾松的青年工人和學生建立的地下馬克思主義團體。在這期間,他接受了革命理論,1917年5月22日,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開始用巴維爾·亞歷山大羅維奇·米夫姓名。①
1917年11月,任赫爾松市青年工人聯合會主席。②1918年,擔任工人青年團赫爾松市委主席的米夫自愿參加了紅軍。1919年春,地方黨組織送米夫進入莫斯科社會主義學院學習,但是由于當時的俄國正處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學院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米夫又被派到莫斯科州蘇維埃做監察工作,同年9月又被派往烏克蘭。起初,米夫領導丘古耶夫縣的革命委員會,后又負責丘古耶夫黨的組織工作。1920年5月,米夫再次自愿參加紅軍,開始被派往波蘭前線,后來又到了西南戰線,然后奉命到頓河第二師的第十一團擔任前線政治部的檢察官。③1920年末,米夫進入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1年畢業后,留校搞科研工作,擔任共產國際遠東局中國課課長。與此同時,米夫還兼任了最早專為東方各國年青的革命政黨和共產黨培養干部而設立的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研究員。正是在這段時間里,米夫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和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論,從此他確定了東方革命運動的研究方向。1923年到1924年,他再次被調往烏克蘭從事黨和蘇維埃的工作。1925年末,被重新調回莫斯科工作,開始在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工作。
1925年10月,為紀念孫中山的歷史功績,蘇維埃俄國創辦了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莫斯科中山大學,招收中國進步青年學生。同年年末,24歲的巴維爾·米夫被任命為副校長,中山大學設有中國研究室,負責研究有關中國的學術性問題和涉及中國革命的現實性問題。米夫任該研究室刊物《中國問題資料》的主編。至1929年該研究室發展成為中國研究所,米夫任所長,同時兼任《中國問題》主編。④1928年3月,任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兼莫斯科中山大學校長。
二、米夫首次來華經過
1926年,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下,尤其是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中國革命達到了一個高潮階段,中國共產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27年1月,莫斯科中山大學副校長米夫因長期致力于遠東局中國問題的研究而成為中國問題專家。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革命運動的現狀,共產國際便將米夫委以聯共宣傳家代表團團長的職務,派往中國考察革命運動,主要了解中國黨、團、工會及婦女等方面的活動情況,并宣傳蘇聯的黨務工作。隨行的人員中,除了其妻子外,還有代表團其他成員庫秋莫夫、拉斯諾夫等人,以及四名隨團翻譯:潘家辰、劉少文、嚴家駿和王明。四名翻譯的具體分工是:在中山大學擔任課堂翻譯的潘家辰跟隨米夫負責了解中國黨的情況;劉少文配合蘇聯同志了解工會情況;嚴家駿陪米夫夫人了解婦女情況;王明配合蘇聯同志了解青年方面的情況。但是,王明通過手段使得自己與潘家辰的工作對調,從而跟隨米夫。⑤
(一)米夫一行到達廣州考察
1927年3月中旬,米夫一行到達廣州。在《緊急時期中的中國共產黨》中《聯合戰線的破裂》部分,米夫如是描述在廣州考察到的情況:在廣州,組織在革命工會里的工人,共有十八萬以上。在廣東本城內,就有一萬多黨員和一萬多青年團員。組織在廣東省革命農民里的農民,約有百萬以上。有槍械的自衛隊,約有一千五百余人。這些力量都沒有派入作戰。黨不僅沒有號召勞動群眾實行武裝,而且死守著中央的指令,連爭改選國民黨省委,爭這個人民(就其成分而言)黨民主化的運動,都不敢舉行。自然更不待說,廣州的黨組織關于利用城市小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問題,是提也沒有提到的。⑥
(二)米夫一行到上海考察
訪問過廣州以后,米夫又去了剛剛取得工人武裝起義勝利的上海。上海的情況是:1931年3月,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勝利后,在上海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建立了上海革命政府;政府組成人員中大部分是工人代表(都是共產黨員);大資產階級只居少數。⑦
(三)米夫到達武漢考察
武漢,在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已成為革命的中心,革命空前高漲。中國革命第二階段之主要特征,就在于武漢政府統治區域的群眾運動空前高漲,罷工浪潮洶涌發展,所有工人群眾幾乎全體都加入了職工會,武裝工人糾察隊亦已組織起來,工人斗爭更容易強迫企業主滿足其斗爭要求令工人、農民協會繼續迅速擴大,……土地革命如風暴般的高漲起來。⑧四月,米夫到達武漢,米夫在武漢的主要任務:一是幫助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二是籌辦中共中央黨校。⑨
對于武漢的中國革命形勢米夫如是描述:在武漢范圍中,罷工的斗爭,使中國無產階級得到了日新月異的勝利,農民協會有非常的增長;湖南農民協會的會員數,幾月以內就從二百萬達到五百萬,而湖北則從六十萬增至二百五十余萬了。⑩
4月21日到5月9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米夫作為聯共(布)代表出席了會議,王明以米夫翻譯的身份列席了會議。
5月,中國革命形勢更趨惡化,米夫率宣傳團出席了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舉行的積極分子會議并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提出中國目前出現的嚴重事態,歸根結底在于共產國際的指示未能得到徹底貫徹。他強調中共必須擁護“真正的革命政府”——汪精衛武漢政府,走非資本主義道路。(11)
在武漢,米夫在中共中央駐地曾多次會見陳獨秀,其中一次是在6月16日,王明作為翻譯參與了談話,“當時的話題是,為什么不讓共產黨員當縣長”。(12)并向陳獨秀推薦王明主持中共中央的宣傳工作,但是陳獨秀沒有接受。據王明夫人孟慶樹說,米夫還曾向陳獨秀建議舉辦工農干部訓練班并帶來經費,但仍未被接受。
此外,米夫在中國多次演講,主題是“民眾的宣傳鼓動工作和黨的建設”。米夫直接考察并參與了中國革命運動,搜集了大量資料和文件,其中包括群眾運動的資料,關于國共兩黨在廣州、武漢、上海的資料,尤其是關于武漢國民黨中央土地政策的資料,回國后在《布爾什維克》雜志上發表了《緊急時期中的中國共產黨》。
7月初,武漢的革命形勢惡化,不久汪精衛領導的武漢革命政府背叛革命,國內環境更加惡劣,米夫離開了危險的武漢,經由上海到達海參威,8月初回到了莫斯科。
三、米夫首次來華述評
(一)米夫首次來華對其本人的影響
從米夫本人的簡歷來看,作為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副校長,年輕的米夫沒有長期的革命實踐經歷作為政治資本;作為斯大林欽點的中國問題專家,從未到過中國的米夫沒有掌握第一手的資料。
米夫的快速成長,無疑是與斯大林的賞識是有關的。1926—1927年間,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反對派在共產國際和聯共(布)黨內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米夫堅決擁護斯大林,而校長拉狄克則站在托洛茨基反對派一邊,不久,米夫便將拉狄克取而代之。1926年,米夫相繼寫成《上海事件的教訓》、《中國的農民問題》等文章。(13)
米夫在《緊急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中堅決擁護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政策,指責中國革命的失敗就是由于中共中央的陳獨秀等人違背國際決議和指示的結果。米夫的這篇文章也是適應聯共(布)黨內反托洛茨基斗爭需要的產物。1927年底,正是聯共(布)黨內反托洛茨基反對派達到最高峰的時候。1927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的中心內容,是批斗和處理托洛茨基反對派。米夫在這次會議上以專家和見證人的資格,指責反對派在中國問題上犯了錯誤。1928年3月,米夫被提升為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14)
(二)米夫首次來華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首先,米夫來華,以實地考察的方式見證了大革命時期的中國革命,詳細了解了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也為我黨和中國革命留下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第二,米夫在此次來華中,了解了以陳獨秀為核心的年輕的中共黨中央在大革命所犯下的嚴重錯誤,尤其是黨中央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問題,為及時制止這一“右”傾在中央的進一步蔓延起到了積極作用。《武漢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發表在《布爾什維克》1927年的第二十四期上,在當時引起了共產國際的重視,從而共產國際對中共隨后召開的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八七會議給予支持和肯定。
第三,米夫來華切實考察了中國革命的現狀,為中國革命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米夫首次來華分別考察了在中國大革命時期處于重要地位三個城市:廣州、上海、武漢,詳細了解了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為以后農民問題、土地革命、階級關系、中國的社會性質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注釋:
①②③米夫·米夫關于中國革命言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1頁。
④米夫·米夫關于中國革命言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2頁。
⑤江云生:二十九個人的歷史.北京:昆侖出版社,1999年第31頁。
⑥⑦⑩中共中央書記處.六大以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2、943、944頁。
⑧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17).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第301頁。
⑨戴茂林,曹仲彬: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3頁。
(11)高淑玲,劉建美,米夫:王明上臺的背后推手,黨史縱覽.2008年第12期。
(12)戴茂林,曹仲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3頁。
(13)高淑玲,劉建美.米夫:王明上臺的背后推手.黨史縱覽.2008第12頁。
(14)張志強,金再及,劉志強:米夫的《中國革命》一書。
參考文獻:
[1]米夫.米夫關于中國革命言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江云生.二十九個人的歷史[M].北京:昆侖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書記處.六大以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朱成甲.中共黨史研究論文選中冊[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戴茂林,曹仲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6]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17)[Z].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7]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二輯)[Z].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