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紅
摘 要:在全球化時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黨提出的“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思想,為中國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定位和走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我們應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思想的指導下,處理好文化的全球化與多元化、多樣化之間的關系,堅持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可持續發展性,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積極的姿態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文化;先進文化;定位;走向
中圖分類號:G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160-02
在21世紀,全球化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潮流。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1]
今日的全球化運動,不僅表現在經濟領域,而且表現在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當今世界,在各國、各地區的綜合競爭中,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起來。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在新世紀里,人類沖突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文化問題正由社會的深層次走向顯位,文化對社會矛盾、社會發展的支配影響作用越來越突出和明顯。文化力對軍事、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滲透性增強,日趨成為綜合競爭力的主要因素。這是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特征。同時,文化的產業化、市場化、經濟化趨勢也日益明顯,這也是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的表現。
正是在此情形下,我們黨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思想。這一思想具有很強的時代感,適應了突出文化在當今社會中作用的時代要求,表明我們黨對當代文化問題的認識在逐步深化和提高。在全球化和突出文化地位的條件下,作為要站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明確表明必須能夠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顯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時代意義。
黨提出的“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思想,為中國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定位與走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使得在當今的中國,中國共產黨所代表和領導的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規定了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和在全球化潮流中的定位。我們認為“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基本內涵和要求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思想保證了中國文化的先進性和中國特色。我們應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因時順勢,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給我們提供的歷史機遇,定準自己的位子,把握好前進的方向,選好發展的路子,以積極的姿態融入到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去,將中國文化充分展示給世界各國人民,并不斷發揚光大。
第一,處理好文化的全球化與多元化、多樣化之間的關系。實事求是地講,當今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尤其是“美國化”的現象,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憑借他的經濟和科技優勢,將其以好萊塢、迪斯尼、麥當勞、CNN為代表的大眾文化,以工業方式大批量地生產和復制,迅速地傳播到世界各國各地區,使其成為大多數人特別是青年人文化消費的重要內容,成為超越國界的全球文化。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堅持“西方文化優越論”的價值觀,在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基礎上,把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恃其文化強權對世界各國、各地區進行文化輸出,其目的主要是推行一整套西方式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殖民主義”、“文化霸權主義”。這是對現代文化、先進文化的歪曲和扼殺。
筆者認為,全球化趨勢客觀存在,但它決不是西方化和美國化,不可能是以某一種單一的文化去取代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全球化與文化的多元化、多樣化之間是一個辨證依存的關系,而非互相否定、排斥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它既應容納西方文化,也應容納東方文化。因此,要保證和堅持先進文化方向,就必須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發揚獨立的有特色的優秀文化。各種不同的文化要善于與其它文化共存、相容、交流與協調。
第二,堅持協調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面向世界,博采各國文化所長,把我國文化發展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和任何領域一樣,封閉性強的文化只能導致僵化、停滯和落后,與先進文化無緣。文化生活的自身特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代表的先進文化必須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文化開放才能打破落后,吸取先進的東西,使之與傳統的優秀文化部分相融合,才能孕育出先進的文化。這是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經驗都說明,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是文化更新發展的重要契機。由于我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落后的封建文化十分頑固,要打破這種狀況,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也必須強調開放性、交流性和包容性。所以,必須學習和吸取異質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滋養,來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和更新能力。當然,西方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問題是看你有沒有鑒別和選擇的能力,有沒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主體意識。西方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普遍價值,如理性、科學、民主、法制、人權等,以及反映時代進步的一些新的文化觀念,如主體性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知識經濟觀念、社會均衡觀念等,這些都是我們在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中可以批判地吸取的精神資源。[2]
第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抵制腐朽文化,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道路。文化的先進性是質的含義,文化的發展是量的問題。質與量是辨證的,文化沒有量方面的繁榮,其先進性就是空洞的。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晚、規模小、效益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入世”后,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壟斷的國際傳媒娛樂業紛紛瞄準潛力巨大的中國文化市場,大有“志在必得”之勢。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市場經濟機制,強化經濟與文化的“聯姻”,促進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大力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多創作和生產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積極健康而又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共同理想、倫理觀念和道德規范,立足于以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創造能力來改變文化市場中民族產品短缺的狀況。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文化市場的引導、規范、調控和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文化市場的社會主義法律法規體系。立足于建設和發展,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為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在全球化時代復雜的文化環境里,應頭腦情醒,始終把握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個大方向,不隨波逐流,盲目追求所謂與“國際接軌”。去掉殖民文化心態,維護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這樣才能真正樹立起中國應有的國際形象。
第四,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世界文明提供一個富有魅力的文化范例。中國文化有個好的傳統,就是在國內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匯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長處來不斷充實、提高、更新自己,所以才能歷久不衰,源遠流長,“有容乃大”。先進性和“中國特色”應主要表現在時代精神與優秀民族傳統的結合上。中國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著許多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如“天人合一”、“萬物并育而不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對于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社會都是極有價值的。然而,目前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相當膚淺,甚至還有許多誤解。全球化給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融入全球化潮流的中國文化,獲得了與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對話的機會。交流應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一方面以西方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大量傳入中國,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也可以利用各種現代傳媒手段傳向世界,把中國文化精品翻譯介紹給外國讀者,讓中國文化的智慧為全人類共享。
第五,強調可持續發展文化的方向性、實踐性。工業社會的矛盾必然導致“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1世紀知識經濟的到來,從文化形態上說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歷史時代的到來。必須明確可持續發展這個現代化先進文化前進的大方向;必須用可持續發展文化去揚棄工業文化;必須加大可持續發展文化的實踐性。可持續發展從縱向講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從橫向講是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這本身就是現代人類應具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它要求在文化問題上要正確處理好民族獨特性與全球協調性的關系。在以共同維護全球性利益,使人類和諧發展的總要求下,各種不同的文化應彼此共存、相容、交流與協調。
在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指引的先進文化應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的文化,是能夠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的博大開放、“有容乃大”的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融入全球化潮流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還要在世界范圍內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經受考驗,在斗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文化是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中發展的,它不能脫離自己的歷史傳統,也不能脫離世界文明的寬廣大道,而只能走吸收古今中西文化之長、創造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文化道路。在未來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格局中,中西文化互補將成為最重要的內容和特色。總之,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性質和要求決定了中國文化有能力、有資格、有信心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并且為改變和優化世界文化格局,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255.
[2]鄭鐘.對“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若干思考[J].桂海論叢,2001,(3).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