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怡
摘 要:網絡是一個完全虛擬的社會,它是虛擬世界中現實生活人們話語的一個公共平臺,“人肉搜索”作為網絡技術其中一個功能的體現,它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了個人的生活張力;但是個人的窺私欲及另一些極端的情緒也得到了滿足,發泄不滿或是故意傷害的字眼也充斥其間。因此,加快制度建設,為保護公民網絡隱私權提供一整套有效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人肉搜索;隱私權;監管
中圖分類號:G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173-02
在當今時代,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隨之產生的一些有關隱私權的保護的爭端卻日漸凸顯出來。在網絡上很盛傳的一句話是:如果你愛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會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為那里是地獄……
這么說來,利用人肉搜索,可以知道一切想要的信息,這不禁讓生活在網絡世界的人們十分恐慌,個人的隱私何從談起?網絡信息傳播媒體為各類信息資源的廣泛共享提供了極大的空間。與任何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媒體的共享性是前所未有的。①人肉搜索引擎,顧名思義,它是一種針對某個問題或者事件拋出的問題,最終尋找出最佳答案的搜索機制。但這個術語中的“人肉”一詞,在摻雜著些許黑色幽默的同時,也準確地概括出了這種搜索方式的特點:搜索行為的原動力,不再像傳統的搜索方式那樣,僅僅依靠某個網絡程序或者互聯網資料庫,而是更多地依靠無數有著真實血肉之軀的網民的親身參與,由他們在某個隨時可能參與進來的時間,用自身的知識、經驗、信息渠道,向提問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網友補充、完善,直至最后得出確切的答案。
一、人肉搜索的暴力事件
網絡的開放性使個人隱私及隱私權受到極大威脅。由于信息網絡可以將有關個人的幾乎所有資料極為方便地存儲起來,有些人利用非法途徑獲得這些信息,把個人不愿透露的信息公諸于世,所以有人說因特網是“侵犯隱私權最合適的溫床”。②2006年4月13日中午,網絡游戲《魔獸世界》中國官方網站的論壇上,一男子發帖稱妻子沉迷《魔獸世界》,并在一次玩家聚會后與網名為“銅須”的男子發生一夜情。該帖公布了“銅須”的QQ號碼和所在學校。此帖一出,立即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聲討“銅須”的帖子貼滿各大論壇。③隨著事態不斷升級,先是一些玩家以在游戲中抗議、靜坐、游行、裸奔、自殺等行為對"銅須"進行聲討,由于參與人數眾多,導致了服務器癱瘓,游戲無法正常運行。緊接著,網友們又將“銅須”的真實姓名、籍貫、出生日期等信息貼了出來。最后在央視的參與下,事件才一步步得到平息。
二、人肉搜索的正義事件
2008年3月29日,鄭州媒體報道,兩名14歲女生在“保羅國際”店里剪發后,被要價1.2萬元,兩人借了十幾個同學的生活費才交上這筆錢。4月1日,全國各大媒體對此跟進報道,新聞在網絡上發布后,網友啟動“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羅國際的注冊信息、固定電話和手機號碼以及汽車牌照等,進而發展為到店門口聚集并打出標語等。最終,保羅國際被鄭州有關部門責令停業整頓。④縱觀整個“天價頭”事件,網民起了絕對的主導作用,再一次顯示了人肉搜索的強大威力。以上兩個人肉搜索事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見,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樣,“人肉搜索”也是兩面性的集合體,它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有正義的一面,也有非正義的一面。
三、互聯網中的隱私
隱私權是一種具體的人格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項人格權。⑤屬于民事權利,為私權。盡管“人肉搜索”的發起,源于公眾對道德的捍衛、對知情權獲得滿足的訴求,并且事實上也的確使一些公共事件的真相得以迅速而有力地揭示。然而,當人肉搜索被大力推崇甚至濫用的時候,也的確出現了很多不規范甚至違法的現象。我們看到,當被搜索對象的個人隱私被毫無保留地公布,他(她)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人們在網絡上的口誅筆伐,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遭受到了人身攻擊和傷害。但是就如“天價頭”事件中,人肉搜索引擎又扮演了一個正義的角色,在維護社會正義方面起到了一些正面的效果。通過網絡爭論質疑,最后突破網絡討論的范圍,成為各方都關注的社會事件,從而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促進公眾對社會事件的參與表達和監督,這是民主的體現。在更普遍、更廣泛的層次上,網絡傳播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作為通信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作用。⑥
網絡是一個完全虛擬的社會,它是虛擬世界中現實生活人們話語的一個公共平臺,“人肉搜索”作為網絡技術其中一個非常重要功能的體現,它不僅使得人們在現實世界中說不出的話、渲泄不出的情緒在互聯網上能做到,可以說是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了個人的生活張力;但是個人的窺私欲及另一些極端的情緒也得到了滿足,發泄不滿或是故意傷害的字眼也充斥期間,給一些人帶了生活上的不便甚至是精神上的壓力,因此這不是完全“正義”的,也不能說它是完全的“非正義”的。但是,如果因為一些出現了傷害他人事件而禁止人肉搜索,這是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是得不償失。
網絡世界是開放性的,現實生活中的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等功能在網絡也充份的體現了出來,但是由于缺少一個像傳統媒體那樣的信息發布的監管環節,“人肉搜索”經常會造成誤傷。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多元的。我們不能以一種社會功能要求它做所有的,“人肉搜索”可以成為宣泄的工具讓它宣泄,只是如果它成為大眾的東西的時候,它需要人們有一些辨別或者一些責任。當前,“人肉搜索”普遍存在著侵犯隱私問題,不僅需要相應的內容監管和正面引導,而且也需要相應的立法來保障公民的隱私權。
我國目前尚未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在法律上予以明確界定,而是在保護公民人格、名譽時,間接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這些規定散見于憲法和一些部門法中。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⑦這些規定雖然對在網絡上保護公民隱私權提供了一定法律依據,但是沒有突破傳統法律被動保護隱私權的模式,未賦予權利人積極保護個人權利的方法。有的規定原則性較強,在實踐中不易操作。因此,加快制度建設,為保護公民網絡隱私權提供一整套有效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四、有效監管,保護公民隱私
作為法治社會的公民,我們必須意識到,任何權利都伴隨著義務,任何自由都附帶著責任,行使言論自由的前提,是不妨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尤其是他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如果網絡上的道德審判替代了現實中的糾紛解決,那么我們每個人都將生活在不穩定與不安全的社會之中,因為我們隨時隨地都要面對網絡背后的某一個群體對自己言行的評價乃至是現實生活中的騷擾、謾罵、誹謗,卻絲毫沒有辯解的機會,更不知道是誰在操控、以什么標準來“審判”。
對于“人肉搜索”這把雙刃劍,如何引導它趨利避害,發揮其集思廣益、釋疑解惑的作用,抑制和降低可能造成的傷害,值得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探討。
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有效地建構網絡傳播中的主流文化,培養網民健康的道德情操,導向社會主流價值,是網絡道德建設的當務之急。⑧
首先,應盡快制定針對“人肉搜索”的行為規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公共政策作為規范公眾行為的社會準則,對公眾行為具有重要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同時,針對“人肉搜索”過程中存在的侵犯個人隱私、人格攻擊等問題,要加快相關立法,明確互聯網上個人隱私的界定范圍和標準。
其次,要加強互聯網行業自律和網民教育引導工作。許多商業化網站為迎合網民,過分追求矛盾沖突激烈的新聞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肉搜索”升級為網絡暴力。網絡媒體作為“人肉搜索”的載體,必須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要保持客觀、公平的立場,加強互聯網內容管理和正面引導,對不當言論和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網民也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判斷能力,明辨是非。
再次,還要通過技術手段對“人肉搜索”的合理性與違法性進行區分。對于一些最容易發生權利侵犯、對他人生活造成干擾或者可能會造成嚴重社會后果的搜索請求,要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區分和屏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有了監督,網絡行為規范才能夠繼續發揮作用,有了監督,網絡行為主體才不會為所欲為。
注釋:
①張久珍:《網絡信息傳播的自律機制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52頁。
②張久珍:《網絡信息傳播的自律機制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57頁。
③溫曉紅:《青年記者》,2009年第3期。
④中國新聞網:《“人肉搜索”遇“七年之癢”已成網絡世界暴政》http://news.china.com/zh_cn/social/1007/20080528/14874085.html。
⑤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9906.htm。
⑥段曉蓉:《網路傳播文化歷史與未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86頁。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8條。
⑧鐘瑛:《網絡傳播倫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9頁。
參考文獻:
[1]盧春伶,譚有模.網絡“人肉搜索”集群現象淺析[J].中國集體經,2008,(3).
[2]竇炎國.社會轉型與現代倫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孟強.“人肉搜索”引擎網絡江湖的獎善罰惡令[J].專題研究·觀點交鋒,2008,(6).
[4]陳朝暉.“人肉搜索”的發展演變[J].傳媒觀察,2008,(7).
[5]楊孟堯.網絡社區“人肉搜索”初探[J].東南傳播,2008,(7).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