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雪琴
摘 要:一提起古代教育,我們不能不提起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首創了“學而不厭,侮人不倦”,“啟發式教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學思結合”,“由博返約”等各種教學理念,特別是他的“仁”政學說,無論是對當今的教育還是國家統治,都具有非常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更進一步說,對素質教育的提高,道德的建設,經濟的發展,社會秩序的穩定都有廣泛的借鑒意義,本文僅從孔子教學思想這一點入手,力圖探索孔子教學思想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孔子;教學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225-02
一、教育對象
無論是古代教育理論還是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對象問題始終是一個首先面臨的問題。孔子在春秋末期,以一個偉大思想家的遠見,提出了“建國君民,教學力先”的思想。然而,他的這種思想與當時“學在官府”的社會現實相差甚遠,孔子本著從人出發,講究“人道”,就人事論人事的觀點,提出了人與人之間“性相近,習相遠”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極力主張擴大教育的對象,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想實現“學在四夷”的局面。就孔子“有教無類”這一主張而言,它打破了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對象,使那些愿意學習而在學力、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不論貧富、貴賤以及年齡和“國別”,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孔子曾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從這些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教育對象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學生要自己愿意求學,據傳人孔門求學還需有人推薦。其二是學生要有支付教師勞動報酬的經濟條件。這里尤為重要而且支撐孔子教學思想的是第一點,他已經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學生學習態度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教學思想也依此而建構。雖然孔子的這兩個條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孔子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的思想已初具雛形。
二、教師
教師是辦好教育的關鍵。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了一整套關于教師修養的意見。而我們在學習借鑒這些經驗時,更多的是在運用上的不足。
(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先學好,然后才能教好,學好是教好的基礎。他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孔子大半生做教師,論學識資歷應該說有一定資格,但他從不停止學習,走到那里,學到那里,“每事問”,“不恥下問”。在他看來,知識是無止盡的,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誨人不倦”是孔子最可貴的品格,他曾說:“教不倦,仁也。”孔子把教育學生作為一種崇高的理想來追求,無論什么人向他請教,他都毫無保留;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堅持教學。那種對教學執著的追求是難能可貴的。
(二)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
現當代教育學在研究教學過程時,發現教師對待教學工作和學生的態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來認識。我們在研究孔子有關教師的論述時,發現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貫穿著他整個教學生涯的始終,他對學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與學生共同生活,以此來接近學生,接觸學生,并關心照顧學生。接受學生的種種提問而善于解答,同時也容許學生反辯,養成了師生之間好學的風氣和深厚的感情。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正是由于對學生的熱愛鼓舞他不知疲勞,全力教誨。
(三)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現在經常講的“言傳身教”與孔子的說法相比,“言傳”多了,“身教”卻跟不上,大有教師強行施教之嫌。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被動地“接受”,他們需要用頭腦去“求知”,在他們求知的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模范行為作學生的表率,可以形成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更為有力。[1]孔子“以身作則”的觀點,客觀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首先必須自己學好,然后才能教好。一方面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求在品德修養上做榜樣。
三、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孔子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對教學過程本身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看法,我國大多數學者把孔子的教學思想集中歸納在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并重、由博返約這四條教學原則和方法上。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經驗的核心,其它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則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對這一教學原則的研究和運用已進入比較成熟、完善的階段,特別以美國和日本最為突出。他們注意這一原則的根本原因是國家教育目標和觀念,把培養自由發展的人作為重點,強調個性的充分解放。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中大一統思想使我們忽視了這一點,使本民族在“因材施教”這一優秀遺產的繼承和運用上反而落后于外族,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孔子在“因材施教”上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非常熟悉學生的特點,能夠用比較精煉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學生的特征。孔子的教育實踐確實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教育教學。
因材施教這一原則主要是解決教學過程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之間的矛盾。教學中自然不能沒有統一要求,但不從學生實際出發,忽視個性差異也不可能實現統一目標。孔子時代教育的統一要求還沒有形成,因此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孔子的仁學框架,實施個別教育也比較容易。基于這種原因,現在許多教師在領會、實施孔子因材施教這一原則時,往往缺乏信心,認為很難深刻、全面地了解學生。事實上,現在每位教師一個學年需要深刻了解的學生不過百人,有的甚至還更少,如果用心去做是不難辦到的,關鍵在于思想上缺乏這種認識。
(二)啟發誘導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教學過程順利完成的關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并使之成為一種日趨完善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奠基人當之無愧應該是孔子。
孔子已經認識到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論述了啟發式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端正思維的方向,達到舉一隅以三隅反的目的。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概括地說,教師要做不失言的知者,而不能成為躁者、隱者和瞽者。教學中注意難易程度適當,防止過難或過易、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新的知識,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三)學思并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還精辟地闡述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認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空乏而不實,沒有進步。“學思并重”解決了學與思、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
學生由于年齡和社會經驗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能把發展思維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必須教授正確的學習方法。孔子以自己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償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強調了學習對于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廢寢忘食的思考其效果也不如學習。可見孔子已意識到思是建立在學這個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人的思維發展建立在學習這個基礎之上,沒有一定數量知識的掌握去談發展思維就象空中樓閣一樣毫無道理。孔子在強調學的重要時,又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學思結合,兩者并重而不偏,正是孔子教學論思想中的一項重要原則。[2]
孔子“學思并重”的教學原則已經解決了學習與思考、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不能主觀地認為孔子已距我們兩千多年,就覺得它已經過時;我們需要的是深刻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完善和發展它,而不是拋棄它。[3]
(四)由博返約
孔子在提出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并重”這三個原則之后,又提出了“博學多聞”的主張,以此來解決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張學生應當“多聞”、“多見”,知識面要廣,才能適應社會。他帶著學生周游列國講學,雖然有熱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讓學生多接觸社會現實的苦衷。這與他培養適合于統治階級選拔的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是分不開的。
孔子把當時正統的、比較有影響的詩、書、禮、樂作為教學內容。他自己為能做到博學、經常“每事問”,“無常師”,所以才成了多才多藝的人。在主張知識應該廣博的同時,為了防止雜亂無章,孔子提出須有一個中心加以統帥。《論語·雍也》中載:“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雖然孔子所說的“禮”是當時的《周禮》,其思想性和價值不高。但孔子意識到豐富散亂的知識要有一個中心或一條主線串起來這一點是極富創見的。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掌握知識體系,提供給學生的不是分散的知識,而是一個框架。這跟孔子的“由博返約”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現代教育理論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更注重知識結構的掌握。那種只顧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抓住教學的本質。
總之,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其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思想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光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對當代教育的現實借鑒意義[J].高教管理,2001,(3).
[2]付俊賢.對儒家教育思想當代意義的思考[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9).
[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