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仙
摘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對公外英語的教學狀況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提高公外英語的教學進行了探討,旨在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公外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公外英語;教學狀況;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235-02
公外英語教學改革從2003年進入實施至今,全國各大學正努力朝著改革的總目標邁進,即“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使我國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時都能達到基本聽懂英文廣播、能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和具備一定程度的寫作與翻譯能力”[1]。屬于改革內容之一大學英語新四、六級,因其更能全面和準確地測出考生的真實英語水平而更加具有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學生英語綜合實用能力。但是公外英語教學仍不容樂觀,比如幾年前都已被許多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的“師資緊缺,教學一刀切,教學模式老化”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通過分析公外英語教學狀況,探討提高教學的措施。
一、大學公外英語教學狀況
(一)教師供不應求
近幾年來,在校大學生人數持續增加,根據教育部門2005年公布的統計,從2000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從1230萬人增長到2300萬人,到2010年,中國大學生人數預計將穩步達到3000萬(源自:《國際商報》2006/11/02),根據全國公共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統計, 英語教師和學生師生比已達1:130-1:150[2],嚴重的師生比例失調,使得教師課時多,授課班級及人數多(平均6個班,所教學生人數有的超過300人),教學任務重,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老師講講語法、翻譯、再講講課文和筆頭練習,使得教師無法達到注重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目標,教學效果差;再者,教師整天忙于教學而沒有精力和時間進行教學改進方面的研究。
(二)學生基礎差異性大,很難統籌兼顧
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來自發達地區的城市,但也有來自貧窮落后地區的山村,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基礎差別很大,對這些英語基礎程度不同的學生,教師很難做到統籌兼顧——同時照顧基礎薄弱和基礎較好學生的學習要求,對不同起點的學生采用統一方式傳授,缺少對不同起點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加之,每周英語課時只有2節或4節,他們的主要精力都要花在對專業課的學習上,因此學生幾乎沒有課下融會貫通和學習的時間,這些情況造成起點低的學生失去信心、起點高的學生沒有興趣的局面。
(三)教學模式老化,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目前公外英語教學模式主要還是三一式(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很少使用現代教學設備,這不完全是教師的責任,很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教學設施。教師在幾十人的課堂上將每課中涉及到的語法、詞組、短語的用法、習慣用法、寫作技巧等知識灌輸給學生,無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迫于等級考試排名、學校領導的壓力及用人單位四、六級證書的要求,老師圍繞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指揮棒轉,應試教育之風盛行,造成多數學生厭學情緒,在英語的學習上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只是為了拿學分或通過等級考試而上課,這種現象將無法培養應用型外語人材。
二、提高公外英語教學的措施
要提高公外英語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改變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
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是大學公外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教學模式改革應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應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1]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語言技能的掌握,依賴于學生個體的實踐,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在公外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起積極主動的指導作用,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變教師的單向灌輸為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讓學生多思考多分析,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強化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這個根本目標上來,為此我們需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3]。這一主題教學模式把英語教學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課外主動閱讀和聽,一塊是課內聽、說、讀、寫、譯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個主題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思維,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能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式教學為主動式學習”[4]。
(二)編寫和選擇配套的教材
高水平的教材建設是保證教學順利實施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公外英語教師應根據特定教學對像,收集資料,編寫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材。在教材編寫中,以“教學相長”為原則,緊扣“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堅持以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為重點,融技能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與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傳授為一體,突出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綜合實際能力;同時,要關注熱點話題,從浩如煙海的美英報刊雜志上篩選即能滿足日常語言運用需求,又能滿足學生學習興趣,即有知識性,又有很強現代感的作品做課文,以拓寬學生視野,接觸和了解國外優秀文化的精華,熏陶學生情操,達到“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1]的目標,將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基礎課程教學緊密結合,體現知識、素質、能力培養并重的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教師不僅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對其專業知識之外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吸收新知識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強教研活動,注重收集師生教學反饋意見,認真研討公外英語教學大綱
每學期初課程負責人制訂教研組活動計劃,定期召開教研活動,每次活動有針對性地研討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或進行有質量的教學科研研討活動。每期課程結束前以書面形式總結本期教研活動,并將活動記錄和學期總結交教學秘書備案。學校督導教師于每期半期考試前后的兩周內組織學生座談會,收集學生對教學計劃與安排、教材、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等的反饋意見,做好記錄與總結交,并在教研活動中反饋于教師。
根據《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分析制訂本土化的外語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研究,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公外英語教學大綱,任課教師在開課前將修訂的課程教學大綱交教研室主任和分管教學的院領導審核同意后方可實施,形成具有特色的外語人才培養方案配套的實踐性課程教學大綱集。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培養中,要特別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將專業英語類和公外英語類有機結合,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做到教學緊扣“教學大綱及兼顧四、六級全國統測之考綱,但絕不能因此脫離語言習得的實用性和工具性。”[5]
(四)實施分層教學
這里講的分層教學是有別于中學中考、高考前根據學生測驗成績而把學生分成快、中、慢班區別給予不同的重視程度的教學。恰恰相反,我們的目的在于希望通過分層教學,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學生的智力和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其巨大的潛能,強化其主體意識,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得,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們將遵循以下模式:把全院公外學生,根據語言能力差異、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特征、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構建ABC三個層次教學,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五)將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公外英語教學
大學公外英語教學改革堅持“在技術上應是可操練、可實現和易于操作”[1]。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越發展,利用多媒體進行外語教學已成了勢不可擋的必然趨勢,它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而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喜愛,它使教師灌輸為主的傳統教法“一只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巴眾人聽”經受著極大的挑戰。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發展聯想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多媒體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課堂上意力集中;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記憶和鞏固;有利用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和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6]。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功能,成功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會對我們的公共外語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幫助: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總之,依據公外英語教學的要求,我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承認其個別差異性,改變統一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習興趣,為培養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打好基礎。平時加強教研、教改力度,收集教學反饋意見,認真研討教學大綱,選擇和編寫配套的教材,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相信公外英語教學一定會邁上一個新臺階。公外英語教學改革之路任重道遠,還需要教育部、社會、學校領導、公外教師及學生的長期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12).
[2]王丹,王田晶.淺析高校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01).
[3]楊麗.試論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張艋.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407.
[5]熊欣.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芻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05).
[6]韓君莉.21世紀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平原大學學報,2001(3):P77.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