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紅
[摘要]農村財務管理是新農村建設時期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從管理人員文化水平、農村財務公開、財務管理秩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提出提高基層干部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深入實施財務公開制度、加強審計和管理等解決途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財務管理 農村財務
中圖分類號:F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920202-01
農村財務歷來是農村工作的難點和熱點,也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焦點。進一步促進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規范農村財務管理是維護農民對農村經濟事務的民主監督權的具體表現,只有農村財務管理得到規范,才能真正實現農民群眾的各種權利和利益,才能改善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一、當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人員文化水平等較低。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管理工作者,但很多村干部仍保留傳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和發展經濟的辦法。個別干部既當家又管錢,既是審批人又是經辦人,白條抵庫,坐收坐支挪用時有發生。村會計素質不高。大部分村現有會計人員無一人持會計證,會計記賬不規范,賬目混亂,漏賬錯賬,不結賬、不記賬等問題,成為當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會計人員作為基層的財務管理工作者,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責任感不強、無證上崗、對新會計制度不熟悉,難于適應當前農村財務管理要求,從而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影響農村社會穩定。
(二)農村財務公開流于形式。財務公開是對農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管理和監督的重要方式,它能有力地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是農民參與民主政治活動的一種有益嘗試。財務公開順應了農村發展的趨勢,是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和有力手段。近年來,通過財務公開這種形式,讓村民及時掌握集體資金的財務收支情況和自己的利益所在,對一些重大資金來源和去向進行詳細通報,農村干群關系得到了改善,農村建設和發展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但是,部分農村的財務公開還僅僅是一種形式。所列項目混亂,資金流向不清,對一些重大資金來往未作說明;內容不真實,存在弄虛作假現象;財務公開形式單一,通常僅有張榜公布一種,造成信息傳播不到位的現象;沒有完備的反饋機制,對于有疑問的項目支出,無法得到及時和滿意的反饋。
(三)農村財務管理混亂。新農村建設形勢下,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重點的財務管理應進一步制度化、正規化和專業化,切實為農民的利益著想。在部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著諸多不合理甚至違法現象。現金、存款無法保證帳證相符、帳帳相符、帳實相符;固定資產的購置、登記、折舊、報廢不按規定程度處理,造成固定資產被無償占用或者流失等;專項資金使用不規范,存在專款不專用,甚至發生截留和抵扣等現象;票據管理混亂,內部往來專用收據使用不規范,甚至出現漏帳和“白條”入帳現象;另外,財務管理混亂還表現在土地補償款方面,包括支付不規范、分配不合理和管理不嚴格等等。
(四)財務制度不健全,缺少良好的監督體系。近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規范村級財務管理。村財務管理有一套可操作的規章制度,包括財務收支預決算制度、開支審批制度、財產物資管理制度、結算資金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財制度等,但由于部分村干部和財務人員素質不高,貫徹落實比較困難。干部各自為政,財務人員或聽之任之,或同流合污,造成了財務制度執行不嚴,有章不循,有規不依的現象。
二、改進和完善農村財務管理的對策
(一)提高基層干部的素質和業務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有一個文化水平高、科技素養強、政治素質硬的基層干部團隊。由于人才外流,農村中缺少優秀的領頭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基層干部素質和業務水平,通過培訓、講座、進修等方式,以科學發展觀武裝自己,以文化和科技充實自己,以遵紀守法來約束自己,切實把村級財務管理搞好。鼓勵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打工青年、復員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回村創業,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村里,帶領村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把這些思想活躍、進取心強、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的青年農民充實到干部隊伍,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以敏銳的嗅覺和模范先鋒作用在農村產業升級過程中把握機遇,創造最大經濟收益。
(二)深入實施財務公開制度。財務公開組織機構及相關部門應制訂詳細可行的財務公開制度,具體操作上要達到四個規范化,即:公開時間規范化,確定統一的公開時間,做到及時公開;公開地點規范化,統一選擇公開地點和公開方式;公開內容規范化,財務公開內容要求村委會、理財小組、經管站三次審核把關,三章齊全,務必使公開的內容達到客觀真實、全面具體;公開管理規范化,對財務公開的籌劃、審核、落實、檢查、監督、信息反饋及問題處理做到環環相扣,按章理事,嚴格對每個環節的管理。采取多樣化的財務公開形式。對財務公開采取以“張榜公開”為主,以“明白紙、有線廣播、村民會議公開”為輔的多形式公開方式,少數實行電算化的村也可通過計算機網絡或打印表格形式進行公開。
(三)加強審計和管理。開展審計工作是規范村級財務的重要環節,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應逐步建立健全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土地流轉招投標制度、集體資金領用審批制度、利益分配明示制度等等。審計重點圍繞財務收支、村民反響較大的款項、基層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土地流轉費用、國家投資項目、票據規范性等方面。切實強化對村干部管理使用集體資金的審計監督,切實保證集體資產不流失,確保每一筆資金用到實處,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對于審計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說服勸導或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使農村財務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違法必究。對有條件的地區,可實行村級財務電算化,通過計算機網絡對帳目進行實時監控,對出現的不合理甚至違法違紀現象進行及時制止,減少或杜絕集體資金、固定資產等的浪費和流失。也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財務“托管”方式,農村取消會計崗位,村級財務由鄉鎮財務托管站全面代理。“托管”可從源頭上預防和消除基層干部的擠、占、挪、用等違法行為,使村級財務管理走上規范化道路。
(四)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建立財務制度是搞好財務管理的重要保證。為使村級財務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必須嚴格執行農業部、財政部頒布的《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并從各村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銀行存款賬戶管理、財務預決算、集體資金審批領用、收支報賬、票據使用管理、債權債務管理、財產清查、財務檔案管理等財務制度。制定和完善村干部報酬、誤工補貼、出差、用車等支出的標準和程序、規范和控制非生產性開支行為。村級各項收入,包括上級補助、獎勵及社會捐助的資金、物資必須統一納入集體經濟組織賬戶核算,嚴禁公款私存、多頭存款和設賬外賬、搞小金庫等,嚴禁擅自出借集體資金,嚴禁為任何單位或個人提供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