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體育運動,中國人自古就喜好,雖然古代沒有這個名詞,但卻很早就舉行過諸如足球、馬球、擊劍、舞蹈、游泳、摔跤、圍棋、武術、拔河、跳繩、踢毽子等比賽項目,其中不少已成為大眾化運動項目,至今不見衰退,像拔河、跳繩、踢毽子大概人人都玩過。有的項目中國還是“原產地”,如足球便起源于中國古老的蹴鞠游戲。民間一般認為,其發明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黃帝是公元前26世紀存在的人物,這么說來,足球在中國的誕生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
順便說一句,對于黃帝發明足球一說,外界一直持懷疑態度。但1974年湖南馬王堆漢墓中帛書的發現,使這傳說有了最早的文字證明。墓中出土了好幾種已失傳的中國古文獻,其中便有《黃帝十六經》。此書為戰國時人所作,甚為珍貴。書中記載,黃帝在打敗蚩尤后,活捉了他,對他處以極刑,“剝其皮革以為千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翦其發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
從這段文字看,黃帝是個厲害角色。他把蚩尤的皮剝下來,制作成箭靶,供士兵射擊。將蚩尤的胃從肚里掏出來,塞入填充物后,給士兵們當球投擲,搶到次數多者還會被獎賞。
在中國古代,人們很早就意識到體育運動對提高國民體質的重要性和其中包含的觀賞成分,體育項目往往被作為一種娛樂,得到推廣,并出現了專業“運動員”。只不過,這些運動員多以“藝人”的身份出現,比賽時強調娛樂性更多,競技性弱一些。
比如在宋朝,蹴鞠便有專業運動員,他們拿朝廷支付的俸祿,即所謂吃皇糧。其任務不是參加運動會,而是專門在皇宮表演給帝王、后妃們看。宋徽宗趙佶便是著名的“球迷”,他不僅是看臺上的常客,而且時常在宮中舉辦蹴鞠、打球比賽。比賽中得勝的一方,還會得到賞賜,這與現代比賽中取得名次的運動員一樣,有豐厚的物質獎勵,甚至還可能被提拔,一下步入仕途。
體育運動在中國古代能得到發展,與帝王的支持和喜好是分不開的。從黃帝開始,中華民族的帝王們一般都對運動情有獨鐘,特別是一些開國皇帝,都是馬上得天下,沒有過人的武功和強壯的體魄是難以服眾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雖然年輕時是個小混混,但拿手絕活是蹴鞠,當了皇帝后,這一項目便得到了發展;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著名的武林高手,威震四方。令人著迷的少林寺功夫,趙匡胤也是鼻祖之一,其中的絕活棍術就是他所創;蒙古大帝國的成吉思汗,自小在馬背上長大,是馬術、射箭方面的牛人;大清江山的奠基人努爾哈赤,則善于冰上運動。
球類、劍術、馬術、武術、射擊等,在中國古代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最為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是田徑。民間的“走百病”(散步活動)、九月九日“重陽登高”,都屬于古代田徑運動。翻開中國各地的地方志,在九月都少不了“登高”活動。不少地方還將之與紀念活動結合到一起,借“登高”之便,去祭祀先人,到已故親人的墳上走走,與清明節“春祭”相對,出現“秋祭”現象,這是頗具傳統色彩的中國體育文化。如廣東清遠一帶便是這樣,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清遠縣志》(卷21)記載,當地“重陽登高,放風箏。有墓祭者曰秋祭。”在南京,重陽登高后來演變成了爬明城墻活動。
中國古人還十分注意通過訓練提高運動成績。在古代,士兵一般都要進行田徑訓練。試想,在戰場上,馬拉的戰車在飛速前進,士兵只能跟在后面飛奔,不能跑顯然是不行的。而“田徑特長兵”會格外受到重視,在戰時起到奇兵的作用。《呂氏春秋·簡選》(卷8)記載,“吳闔廬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為前陳,與荊戰,五戰五勝,遂有郢。”選了五百名“大力士”、三千名能跑的“田徑特長兵”奇襲對手,結果五戰皆捷。
跟隨王公大臣的近身侍衛,相當于現在給領導當秘書一類的人,都要練好田徑。過去,主仆、官民之間是有嚴格界限的,主子的車是不可能給身邊侍衛們安排座位的,侍衛們全靠兩條腿緊跟馬車跑,所以必須訓練“走”,即要學會“疾行”。古人發明了不少訓練“疾行”的方法,最基本的是負重訓練,就是在腿上、身上附加重物進行訓練,比賽和需要時,卸下包袱,便會身輕如燕。直到今天,這種訓練方法還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