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笑
中圖分類號:G423.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6-106-02
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是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也是基礎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之一,課程改革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緊迫地提出來,是由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因此,當前許多國家往往都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入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要求
1.改革的指導思想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在我國經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的形勢下醞釀、發起、試驗和推廣實施的,是在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熱潮中逐漸形成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的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是統轄新課程的靈魂,是貫穿新課程的一條主線。只有以三個面向為根本的指導方針,作為教育變革子系統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能更具有前瞻性,才有發展的動力。
2.改革的目標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絕不是換一套教科書,也不是課程內容的調整,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是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是圍繞人的培養來設計和確定的,也是基礎教育擔負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歷史責任的具體體現。
3.改革的基本要求
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以及保障支撐系統等,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它要求改變課程內容繁難依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課
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研究經及合作的學習機制等等。
二、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
我國的基礎教育及其課程教材經歷了20年的改革和發展,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科技的日新月異,要求教育不僅能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走上社會后能更好地面對新的挑戰。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在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對推動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培養新一代創新人才發揮重大作用。新課程將實踐能力確定為學生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試圖改變學生“手腦”發展的嚴重失衡的現狀。綜合實踐活動是本次課程改革在體系結構上重大突破,規定“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領域。綜合活動課程給予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的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新課程把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時期,面對時代和未來的挑戰,審視現行的基礎教育的課程,我們發現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狀況確實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質教育要求、有悖于教育規律的問題,如: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部分課程內容過于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生活;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忽略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情感培養;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只注重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多樣化發展。正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的基礎教育還存在著教育思想、觀念、方法不適應新形式對人才培養要求的現象,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
三、對改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存在的問題的建議
傳統基礎教育課程存在著教育觀念滯后、課程結構單一、課堂內容“繁、難、偏、舊” 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基礎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針對以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加快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課程目標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適應未來發展
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目標過于注重傳承知識,教材脫離學生經驗,難以滿足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的需要。中小學教師最關心的、談論最多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很少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個性、創造性的培養。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要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的培養,重在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以此提高全民素質、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課程內容改革: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和現代科技社會發展
基礎教育的課程內容改革應根據兒童的發展需要,從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系去設計和把握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內容 “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3.課程結構改革:從整齊化走向多樣化,從分科走向綜合,合理設置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體現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中應整體設計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程設置上,應做到分科設置和綜合課程相結合,尤其在小學階段,綜合學科和綜合活動所占比重應超出分支學科。
4.課程功能改革: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的功能改革要改變過去單純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使傳授知識,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生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5.課程的實施: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
課程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程教學改革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教育教育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改革學生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研以及合作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課程評價:倡導發展性評價,突出評價促進發展功能
多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功能;評價指標過于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忽視對實際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評價方法多采用紙筆考試,過于注重量化;評價技術落后,過于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等。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應改變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的功能,強調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施能力能方方面的進步與變化,倡導發展性評價,突出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7.課程管理政策: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
為了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學習、學生的適應性,需調整現行課程政策,實行有指導的逐步放權,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三級管理模式。各級根據自身不同的需要和責任,在達到國家規定課程的基本要求下,規劃、開發并管理好地方課程,發展學校課程。
國外的教學改革實踐證明,企圖通過一次改革解決所有問題的做法是注定要失敗的。課程改革從來都是一個漸進的、繼承和革新并存的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當積極參考和借鑒近年來世界各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的有益經驗,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要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整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魏本亞,時金芳.走進高中新課改[M].南京:南京師范大型出版社,2005.4
[2] 黃光煒.透視國外基礎教育改革[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7
[3] 彭澤平.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檢視[J]. 教育情報參考,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