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軍
中圖分類號:G62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6-114-02
歷史是一門基礎的人文科學,對塑造中學生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國際交往和交流的需要,從2004年開始,全國各地陸續進入了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學習和探索。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開展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重要的新課程理念之一。當代中學生怎樣才能適應歷史新課程學習的要求呢?這就需要學習者掌握和合理運用學習方法。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學習同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學科的內容和采用適當的學習形式,也要采用適當的方法來提高學習的效率。
今天所談的學習方法主要是針對高中歷史新課程學習的一些具體方法。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學習方法,實際上是指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如何對有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接收、加工及運用,涉及到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歷史學習技能的運用,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體現。在歷史新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介紹一些最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
第一,看歷史書的方法。這里所說的歷史書,既包含學生使用的歷史教科書,也包括歷史資料,歷史刊物、歷史讀物等,還可以包括相關的歷史學習網站。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書非常豐富。要想學好歷史除了大量的閱讀外,沒有捷徑可循。對歷史書的閱讀,一般是先看歷史書的目錄,了解整本書的知識框架結構;看書的前言了解成書的緣由;看書的正文可以知道書的內容以及作者對相關歷史史實的觀點。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重要的歷史書要精讀,對一些不太重要的歷史書僅需了解就夠了。精讀的書要慢讀、細讀、反復讀;泛讀的書則一目十行、蜻蜓點水,快速的從書中吸收有用的信息。所有的歷史書一般都由歷史史實和歷史評論構成,對基本的史實,我們在學習時要辨明歷史書所記述史實的真偽;對歷史史實的評價則要看是否符合歷史事實本身,是否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平時看歷史教科書,要五到:目錄到,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全貌;單元前言到,把握學習模塊概況;課文正文到,掌握相關知識點和評價;課后練習題到,熟悉知識是以哪種方式轉化為試題的;書后的歷史大事年表到,對正文的強調和補充。
第二,課堂聽課的方法。歷史新課程的學習是在課堂上進行的,課堂也是學習歷史的主要平臺,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重要場所。課堂聽課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聽,思,記,悟。“聽”就是聽講,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師和同學講話的要點和關鍵之處;“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課堂上聽講的內容哪些需要記憶和學習,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課堂上的內容是否掌握,有無疑問和困惑;“記”既包括在課堂學習中對獲得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包括對課堂上學習的要點做筆記。課堂的聽課筆記內容應包括板書提綱、學習重點、老師對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筆記要簡潔、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復習。所謂“悟”,就是要學習和掌握老師處理問題的方法,同時也要觀察學習其他同學在歷史課堂學習中的成功之處。
第三,搜集歷史資料的方法。歷史新課程要求學會主動學習、研究性學習。學會搜集歷史資料,運用多種途徑和手段掌握學習需要的歷史信息。搜集歷史資料首先要確定搜集資料的時間、地域和內容范圍;第二就是利用有效的資料獲取渠道。目前比較常用的渠道有三種,一是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二是利用互聯網進行搜索,三是進行田野和社會調查。對搜集來的歷史資料,要根據它對學習的重要程度進行篩選、分類、整理,以方便在學習中使用和查找。
第四,探討歷史問題的方法。學會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總的要求是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運用手中掌握的歷史資料探討歷史問題前,首先要對歷史資料的重要與否進行認真的鑒定:包括材料的來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等。其次,在使用歷史資料作證據時,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
第五,做歷史練習的方法。歷史新課程的練習包括書面作業、調查報告、歷史小論文、歷史論壇、專題展覽等多種行式。在做歷史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已學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學會對歷史知識的實際運用;同時練習的過程也是歷史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的過程,還可以通過練習及時發現過去歷史學習上存在的不足,及時彌補。這里所講的“練習”主要是書面作業。按照歷史問題的解決過程,第一步就是審題也就是“獲取和解讀信息”, 所謂信息,即試題中的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等。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首先表現為審題的精準;其次是能把握各種信息的性質,回應信息提供的情景。事實上,對信息的處理將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第二步就是將所學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正確的聯系,即“調動和運用知識”。 調動和運用知識,即通過對信息的接受和反應啟動原有的知識儲備,在經過分析、判斷、推理、歸納等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第三步,正確表述事物的現象,準確描述和闡釋事物的特征,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問題。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現在觀察的細致、全面,表達的準確、簡潔;而闡釋事物的能力則在準確表達的同時,又表現為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理性思維的水平。實際上就是指能通過思維過程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并用簡潔準確的學科術語予以敘述。論證是指引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論述過程。論證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學科知識總體把握的程度;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是論證問題的前提。第二,答案組織的邏輯性和層次性。探討,即對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探討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立論的過程,即對某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做歷史練習的過程中,探討實質上表現為一種態度,是對未知知識研究的欲望,或對某些結論勇于提出新的假設。能夠從側面反映出學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難不放棄、勇于挑戰的意志品質。
第六,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記憶歷史知識是學好歷史新課程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知識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記憶歷史知識首先要對記憶的歷史知識保持強烈的信心和興趣,這樣做能提高記憶的動力。其次要講究和遵循記憶的一般規律,比如:邊學習邊記憶,把學習和記憶結合合起來;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先理解后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有效的重復、復習也是符合記憶規律的,就是及時進行記憶;此外,還可以把學到的新的、比較陌生的歷史知識和已經掌握的比較熟悉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或者納入到已有的歷史知識網絡中去,也是一種有效的歷史知識記憶策略。第三方面,記憶歷史知識還要有科學的方法。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每個同學在記憶歷史知識時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習慣,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有效的方法。
第七,復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及時的進行復習也是學好歷史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一般來說,復習的類型有隨堂復習、課下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高考復習等,每一種類型的復習,它的目的、范圍、要求、強度都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復習時加以了解和適應。同時復習歷史知識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一般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課堂聽課筆記、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誦讀教科書重要內容、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掌握教科書目錄建構歷史知識體系等。在歷史新課程的學習中,復習歷史知識要和適當的歷史練習相結合。復習中的練習對于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 有利于歷史知識向長時記憶的遷移。
第八,考試的方法。考試從時間上分階段性考試、終結性考試,從性質上分水平性考試、選拔性考試。考試過程一般分“看”、“做”、“查”三部曲:“看”包括題量的大小、分值的分布、試題的難易程度、涉及知識點的分布、時間的分配等;“做”包括審題、草擬答案、核對、作答幾個環節;“查”是考試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看試題有無漏解、存疑是否解決、答案是否完善等。
以上所述,僅是作者在教育教學中對歷史新課程學習方法的一些淺見,也不可能涵蓋歷史新課程所有的學習方法。當前,歷史新課程教學的改革提倡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綜合學習等方式,這就為歷史學習方法的開拓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實際中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歷史新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