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摘要訴訟時效是民法上一項重要制度,自羅馬法開始就已經出現的時效制度在今天各國民法中依然不可或缺。長期以來我國理論界對訴訟時效的適用問題存在爭議。我國法律對訴訟時效規定得較為籠統,從而導致在法律實踐適用中的混亂。如何適用訴訟時效并使訴訟時效制度能更好的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關鍵詞訴訟時效 適用范圍 請求權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15-02
所謂訴訟時效,又稱消滅實效,即民法規定的一定事實狀態經過一定期間即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法律制度。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是指哪些權利可以適用訴訟時效。民事權利按其作用可以分為:支配權、形成權、抗辯權、請求權。通說認為支配權、形成權、抗辯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學者們對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請求權上,哪些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哪些不適用是爭議的焦點。
一、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
物權確認請求權是由請求人向權力機關請求確定物權歸屬關系的權利。能作為訴訟時效適用對象的請求權是權利人請求作為民事主體的義務人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權利,并且請求人與被請求人都是民事主體。而物權確認請求權的被請求人是法院或不動產登記部門,這些被請求人在此類法律關系中不是民事主體。在物權確認請求權中,請求人一方面不是要求其他民事主體為或不為某種行為,另一方面也不能要求其他民事主體為或不為某種行為,只有在物權請求權被確認之后請求人才能要求其他民事主體為或不為某種行為。梁慧星先生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57條規定:“物權人在發生對其權利存在的質疑以及對其權利支配范圍的爭議時,可以請求確認其權利,物權人依前款行使確認無權請求權,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另外,對已登記的不動產返還原物請求權及消除危險、排除妨礙請求權,這兩個權利不適用訴訟時效,這是通說,在此不再贅述。
基于共同共有關系的共有物分割請求權不能適用訴訟時效。此處的共有關系指按份共有,因為在共同共有關系中,共有人沒有分割標的的權利,盡管通說認為共有物的分割請求權為形成權,故不罹于訴訟時效。在商品交換中,財產共有形式便于集資,發展橫向聯合能夠機動靈活地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還對促進專業化協作的發展,充分發揮物的效用,便利人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沒有必要督促權利人及時分割共有物以解除共有關系。若共有物的分割適用訴訟時效,就會使部分共有人的利益受損,不利于經濟的流轉,有違設立訴訟時效制度以促進經濟流轉的初衷。另外,在審判實踐中也常見到夫妻一方隱瞞共同財產的現象,若因時效而喪失分割請求權,就會損及另一方的利益,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穩定。
幾乎各國立法例都將相鄰關系而產生的非損害賠償請求權排除出訴訟時效的領地,究其原因,史尚寬說:相鄰權系伴隨相鄰關系之權利,與其關系相始終,于其關系存續中可認為常新發生,不罹于消滅時效。
我國多數學者認為基于儲蓄關系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存款人對存款的權利到底是物權還是債權還存在爭議,李開國認為應是物權性權利。筆者認為應為債權性權利,因為儲戶行使權利必須借助銀行的幫助,儲戶自己無法直接行使支配權。再者,貨幣是一種特殊物,誰占有誰就擁有所有權,存款人將存款本金存入銀行,存款本金的所有權由存款人轉移給銀行。另外借貸合同中銀行是以自己的名義而不是以儲戶的名義放貸,可知銀行對存款人的存款享有所有權,銀行取得存款人對存款的所有權是以存款人取得對銀行的債權為對價的。因而筆者將基于儲蓄關系的請求權放置在債權請求權之下討論。就儲戶存款而言無非兩種,一是活期,二是定期。在活期存款中,存款人在提示存款單要求給付以前,即便有訴訟時效,也無法起算時效;而一旦存款人提示存款單,如果銀行自行給付,沒有訴訟時效適用的可能,在定期存款中,于定期內存款人要求給付不可能有時效的適用,而超過定期,存款即轉為活期,也無法適用訴訟時效。如果將基于儲蓄關系的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儲戶因訴訟時效經過而不能主張權利,容易導致儲戶不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引發社會問題,也不利于銀行融資。再者,將基于儲蓄關系的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與社會現實和交易習慣相悖。
在人格法上,當精神性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的消除影響請求權、恢復名譽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因為產生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請求權的基礎事實有兩類:一是侵害本身具有持續性,故不應當適用訴訟時效。二是侵害行為本身不具有持續性,但所產生的效果卻具有持續性;其次這種侵害的后果具有不確定性,可能在侵害行為發生時受害人未見或未預見其危害故而放棄了請求,但隨著時日的經過危害性才逐漸凹顯。
法律對知識產權都規定了一定的有效期間,期間經過則權利不再受保護,此為除斥期間,無需適用訴訟時效。但是,知識產權派生出來的人身請求權中的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這些請求權不適用于訴訟時效。基于侵害知識產權而產生的停止侵害請求權須適用訴訟時效。
法定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如依《民通意見》170條規定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受到侵害而產生的請求權之規定不適用訴訟時效;基于婚姻法 20、21、28、29、43、44條產生的撫養費、贍養費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但是對已經發生的部分須適用訴訟時效。
二、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
基于債權而發生的請求權均適用于訴訟時效,如:基于合同的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違約金請求權等;基于侵權行為而產生的請求權;基于無因管理而產生的請求權及基于不當得利的請求權須適用訴訟時效。此外,還有如:防衛過當或緊急避險的請求權、票據權利(付款請求權、追索權)、海商法上的共同海損分攤請求權、知識產權法上有關權利人的報酬請求權、親屬法上的撫養費、扶養費、贍養費的各期給付請求權等都適用訴訟時效。
物權法上的請求權哪些適用于訴訟時效呢?筆者認為以下三種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1)恢復原狀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產生的原因是權利人損壞標的物,恢復原狀實質上是以侵權人的費用修理標的物,等于以這筆費用賠償物權人的損失,其經濟性質與損害賠償是一致,即實際上侵權人需要為一種給付,這和債權請求權相似。正如李開國所言:很難想象物損害之當時不要求加害人修理恢復,將該損壞物擱置數年之后再要求加害人修理恢復,還具有(下轉第26頁)(上接第15頁)正當性。(2)因相鄰關系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在相鄰關系中,各方均為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用益人,在行使自己權利時都應為他方提供方便,從而使己方權利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故不應為這種請求權設定一個期限。否則會造成一方權利擴張,另一方喪失救濟的可能,從而有悖于法律公平精神。另外,如果因相鄰關系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如果不適用訴訟時效,可能造成鄰里間追究數年或數十年的恩怨糾紛,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3)未登記的不動產及動產的返還原物請求權。未登記的不動產及動產權利歸屬關系不如登記物的權利歸屬明確,一旦這種不明確的狀態存續時間太長將產生舉證困難而不利于解決糾紛,另外,出于維護交易安全的考慮,適用訴訟時效更為適宜。
親屬法上所生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基于夫妻關系的扶養請求權本身不適用訴訟時效,但對已發生部分卻應當適用。因為雖然扶養請求權本身應當伴隨夫妻關系之始終,但已發生部分實質上已經轉換為按各期給付的普通債權,因此應當適用訴訟時效。二是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此種請求權是因為一方有故意或重大過錯導致離婚時,無過錯方所享有的請求權。其性質為債權,當然適用訴訟時效,且婚姻法司法解釋(一)已明確規定無過錯方作為被告不同意離婚也不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時其時效為1年。三是親子關系中的撫養請求權,這種撫養請求權和夫妻關系中的扶養請求權在性質上殊無二致。故也應令其本身不適用于訴訟時效,而對已發生之部分應當適用。四是養父母的補償請求權。《收養法》第30條:“因養子女成年后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生父母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據此,養父母可以向成年養子女或生父母主張補償請求權。從性質上來說,該權利屬于債權;從存續狀態上看,該權利屬于非持續性權利;從權利內容上看,該權利的發生雖然具有人身性,但其發生之后可以與原身份關系相分離,因此其應當是適用訴訟時效。
那么,人格法上哪些權利適用于訴訟時效呢?在物質性人格權方面如健康權、生命權等,對此種權利施以損害引起的賠償請求權屬于債權,當然適用訴訟時效。精神性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的賠償損失請求權和賠禮道歉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因為賠禮道歉請求權性質上為債權請求權,故而應當適用訴訟時效。賠禮道歉雖具有人身性,但其實質是一種給付,且按李開國先生所言:于名譽受侵害之當時不要求加害人賠禮道歉,數年過后時過境遷才要求加害人賠禮道歉其正當性值得懷疑。
基于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產生的支付報酬、使用費、轉讓費請求權,因侵害造成利益減損的返還不當得利請求權等屬于債權性質的請求權,因此應適用訴訟時效。
其他法定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諸如:婚姻司法解釋(二)第10條規定了在三種情況下給付的一方有彩禮返還請求權,其共同點都要求婚姻關系的未建立或被解除,因此彩禮的性質類似于不當得利,故而可以適用訴訟時效。《繼承法》第八條規定:“繼承權糾紛提起的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繼承法若干意見》18條、《民通意見》177條也做了類似規定。各國民法典,也都有繼承權糾紛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當繼承人繼承利益受損時,應當及時主張權利,若事隔多年再行提起,顯然違背了訴訟時效所內含的穩定功能和秩序價值。
注釋:
王澤鑒.民法總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523.
江平主編.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85.
魏振瀛.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6.
高山.我國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研究.法學.2001(7).
王利民.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21.
李開國.民法總則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17,4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