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摘要中國的法律文化自古有之,博大精深。它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而且還走出國門,對亞洲其他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當代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因此,傳統法律文化必須在新的環境下融合與發展,進行現代化轉變。
關鍵詞中國 法律文化 影響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21-02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一詞的含義,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它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文化結構復合體,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既包括由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體系組成的內隱法律文化(法律意識),又包括由法律制度規范體系和法律組織機構設施組成的外顯法律文化的總和。傳統法律文化就是在以自然經濟占主導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形成的內隱法律文化與外顯法律文化的結合。“中國法律文化的發祥期可以溯源到我國原始社會的堯舜禹時代。”它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內容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傳統法律文化的涉及范圍極其廣泛,難以盡全。但是,其中卻存在許多延續和共通的內容,本文試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予以闡述。
(一) 消極方面
1.工具主義的法律文化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律是“帝王之具”,是“治民之術”。人性善論者主張“以禮齊民”、“以德導民”,法律的出現與作用主要是用來制裁那些不服從教化的“小人”、“刁民”。人性惡論者主張法治,以嚴格的法治來遏制人性中的貪欲,從而“定分止爭”。如荀子說,如果“縱人之情,順人之欲”,人們就會你爭我奪、“犯分亂理”,所以必須“制法度,以矯飾人的性情”。但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者,在法律是治民之具這一點上具有高度的共識。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韓非也說:“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可用,賞罰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傳統法律文化的這種入世現實精神將法律置于君權之下,視法為君主的一種統治技術。在這種御用法律精神中,人成為法律規定的存在,是法律的的客體而非法律的主體,法律是是對人的約束而非保護,是一種私有化的法律,是個人意志的體現。法律完全失去了對君主的約束力量,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大的司法官,“朕即是法”。
2.德刑并用,以德為主
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律以德教為主。道德是社會調整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只是次要手段,是道德的輔助。刑是工具,道德教化則是目的,刑法的適用必須建立在德教的基礎上。實施刑罰的目的只是實現道德教化的要求。道德幾乎是法律的化身,道德規范對法律世界的介入非常廣泛,以至于很難截然劃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不僅道德上的要求與法律精神相契合,就是觸犯法律的行為不道德,有悖道德的行為也是非法的。在德刑關系上,德教的地位高于刑罰,即所謂“德主刑輔”、“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罰為之佐肋焉。”
3.重群體輕個人,重義務輕權利
在中國古代社會,法律不是個人的確認者、保護者,法律不承認個人的價值、尊嚴和自由,個人是被動的統治對象和教化的對象,個人的社會意義被否定。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維護專制政體和宗族制度。家國不分,法律宗教化,宗法法律化。在以國家和家族為本位的法律面前,個人的地位、權利完全是無足輕重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敢不亡。”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從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從中國封建法律規定的“十惡”看,一半是維護宗法家族制的,一半是維護封建王權的。
此外,由于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重農輕商”、“重義輕利”是其思想的核心。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輕視權利,完全以義務為本位,人只是法定義務的載體。法律的制定只是為了保護君主一人的權利和自由,人的主體地位和自由權利在法律上喪失了。
(二)積極方面
1.道德教化在調整和控制人的行為方面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曾經有過儒法之爭。他們圍繞道德教化和法律強制的作用展開爭論。儒家重道德教化而輕法律強制,主張“禮治”、“德治”、“人治”。與之相反,法家則重視法律強制而輕視道德教化。但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法律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統治者極為重視道德對人的影響,通過道德法律化來調節和控制人的行為。這是傳統法律文化中極具價值的內容之一。
2.重視調解
在解決民間糾紛的方式方面,如前所述,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是重調解而輕訴訟的。調解是“厭訟”的產物,是“無訟”的變換方式。當事人之間產生了糾紛、矛盾,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訴訟,而是調解。他們通過宗族里的族長或有名望的長輩予以居中協商調節,避免訴爭。而這一方式,通常也能達到目的,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又一積極因素。
3.制定法為主的“混合法”
中國法律的淵源從一開始就是以制定法(成文法)的形式存在的。統治者將其律令,或刻于銅器上,或篆于竹簡上,或寫于帛、紙上,用成文的方式來表示,以此昭示,或賞或罰。然而,成文法并不能解決社會活動中出現的所有法律問題,還得借助于前朝的法律判例。于是便形成了以成文法為主,兼采判例的混合法。這一做法不僅被歷代傳承,也是現代社會法的主要淵源形式。
二、市場經濟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沖突
社會發展的浪潮不斷向前,已由古代社會發展到了現代社會。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傳統法律文化根植的社會環境與市場經濟下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市場經濟是一種充分體現自由、競爭、獨立自主和權利平等的現代開放式經濟形態,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法治經濟。因此,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法律制度和形成相適應的現代法律氛圍是其內在要求。在這一強力推動下,傳統法律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主要表現在:
第一,市場經濟是主體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各市場主體都以平等的地位進入,平等的進行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各主體的意志是自由的。市場經濟的這一特點與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等級觀念、權貴思想是水火不相容的。傳統法律文化不僅嚴格劃分等級,而且對下層人們也總是限制和束縛。有權有勢的人可以為所欲為,而普通老百姓只能是被欺負的對象。
第二,市場經濟是權利經濟。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這一思想的下,人們的權利、利益觀逐漸覺醒,對權利的要求也愈來愈全面。不僅要求明確他們的權利,保護他們的利益,還要求懲罰侵害權利的行為并獲得賠償。而傳統法律文化,“重義輕利”、“克己復禮”的思想壓制下,權利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第三,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又一特征。市場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過程中自主的按市場規律進行資源配置,優勝劣汰。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生命力,是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優化的前提。傳統法律文化卻與此相反,彼此謙讓,力求平衡,是其目的。
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轉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現代社會經濟基礎的一個重要部分,而法律文化又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所以,法律文化必然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經濟決定法律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社會主義的法律文化。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建立在傳統法律文化的基礎上的。市場經濟的特征要求傳統法律文化必須進行現代化轉變。
(一)從人治、德治為主到依法治國、德法并重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依法治國是其內在的客觀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和政府只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引導,整個市場按市場規律自主調節。市場經濟是以獲取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各經濟主體就可以為所欲為,建立相對應的約束機制,以確保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法治是其必然要求。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完全只靠法律是不夠的。而德治作為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雖然具有其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同樣是社會調整的一種手段。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以法治為社會發展的目標,法治與德治并重,共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從義務本位到社會主義權利本位
在中國古代社會,“重農抑商”,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商品經濟不發達,行政權力支配社會,自上而下的權利觀念和自下而上的依從觀念較重,平向的權利義務觀和自下而上的權利觀幾乎沒有,是一種“君權至上”、“官為民本”的義務本位。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權利意識覺醒,對權利的欲望和自身權利的保護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權利本位觀有了適應自身發展的土壤。權利成為第一性的追求,是義務存在的前提和依據,法律設定的目的只是為了保障權利的實現。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權利義務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具有一致性。因此,形成了權利本位與社會主義原則下的義務相結合的權利本位觀。
(三)公私法共同繁榮、實體與程序并重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諸法合體一并于刑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法,刑也。”由于刑法中多是義務性、禁止性、強行性的規范,實質上是國家公權的體現,所以公權思想,公法優位主義就成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而與此同時,與公法相對應的私法也在公法的掩蓋和影響下未能成長,以至于形成了公法文化的一支獨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于商品經濟發達,權利平等的各市場經濟主體活動日益頻繁,利益的沖突,權利的被侵犯也愈顯突出。一方面,運用現代法律手段解決平等主體間糾紛矛盾的私法也繁榮起來了,制定了一系列調整的法律規范;另一方面,作為傳統法律文化法的替身的刑法,也在新的犯罪類型產生下,賦予新的內容,擴充了內涵和外延。此外,傳統法律中與刑法緊密結合的行政法也從刑法中脫離出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扮演、履行管理、引導和監督等行政職能。
(四) 重視訴訟、調解先行
在解決民間糾紛的方式中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是重調解而輕訴訟的, “無訟”是社會追求的目的。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和民主政治觀念,促使人們的思想開始轉變,權利意識覺醒,法治不斷完善,人們不僅希望通過法律,也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以捍衛自己的權益。于是,訴訟得到了重視。可是,調解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一方面,過往傳統文化中的“禮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并未徹底改變;另一方面,調解能夠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所以,在解決糾紛過程中,盡管訴訟被重視,但調解也并沒有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因此,社會主義法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的時候,幾乎都是調解先行,最后才是判決。
四、結語
當代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是我國在本國的歷史條件下展開的法制變革運動,它總是體現了本民族本國度的精神與特色。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傳統法律文化的轉變并不意味著與傳統的決裂,更不意味著否定和忽視賦予了新的內涵的傳統法律文化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傳統法律文化“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把那些積極向上的東西融入到當代中國法律文化中來,并賦予其現代法治的精神內涵,以促使其實現現代化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羅剛.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轉變.網文.
[2]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政法論壇.1999.
[3]荀子.性惡.
[4]左傳.昭公二十年.
[5]韓非子.二柄.
[6]群書治要.呂言.
[7]孟子.離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