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柳青
摘要刑事強制措施的行使與公民權益息息相關,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益以及人權極易遭受侵害。審前程序的兩極對抗,如果沒有司法控制機制的介入,偵查權、追訴權就可能被濫用從而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我國職權主義模式下的強制措施在實踐中存在不少缺陷,因而借鑒西方各國司法控制機制良性運作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對我國完善刑事強制措施從司法控制視角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刑事強制措施 司法控制 司法授權 司法監督 司法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46-02
一、刑事強制措施的完善需要司法控制機制的介入
刑事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刑事訴訟的專門機關為了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維持正常的訴訟秩序,依據法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暫時性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強制手段和方法。在我國,刑事強制措施包括拘留、逮捕、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和拘傳。它直接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等權益,是公權和私權直接相對的階段,也是人權的高發階段,因此司法控制機制的介入是其現實之必需。司法控制也即司法審查,指在對于一些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偵查行為或其他追訴行為,追訴機關本身無權直接實施,必須向有司法權的法院、治安法官提出申請,由法官根據提供的材料決定是否批準,也有學者稱之為司法審查原則和司法裁判主義。①司法審查包括司法授權、司法監督和司法救濟三個要素。司法授權是指涉及剝奪、限制公民權利、自由的行為,都必須向法官提出申請,由其審查和決定是否準許并頒布相應的令狀,它能有效地達到權力制衡。司法監督,是指對刑事強制措施的實施程序進行監督,是人權保障之必需,也是司法控制的核心。司法救濟簡而言之就是司法糾錯機制,它是程序正當價值本身之延伸。我國刑事強制措施實施的現狀需要司法控制,域外發展之成熟以及貫徹執行有關國際司法準則之要求都需要引入司法控制機制。
二、比較視野下司法控制在我國刑事強制措施中的現狀
盡管刑事強制措施在保證我國刑事訴訟順利開展、追究犯罪嫌疑人、保護被害人方面起到了積極和巨大的作用,與域外國家相比,我國司法控制在刑事強制措施中卻相當不完善,體現如下:
(一)濫用偵查權、檢察權,缺乏司法授權要素
在西方國家,如《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4條規定,申請逮捕的官員應向司法官提交控告書或附有宣誓書的控告書,控告書中應當對被指控的罪行進行必要的陳述。②經過司法審查之后,有合理依據的才被簽發逮捕令。大陸法系的德國,根據基本法第19條第4款規定,所有涉及限制公民自由、財產、隱私權的強制性措施一般都必須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由偵查法官作出決定,法定緊急情況例外。也只有按此程序所取得的證據才具有證據效力。③而在我國,濫用偵查權,濫用強制措施屢見不鮮。從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來看,除逮捕之外,公安機關可以自行決定對犯罪嫌疑人采取某種強制措施,而就逮捕而言,雖然要求由檢察機關來批準,但由于在公訴案件中擔任控訴職能,也就很難保持中立地位,所以在所有專門調查工作和實施強制措施時,司法審查中的司法授權嚴格來講幾乎不存在,濫用公權自然便有猖獗滋生的土壤。
(二)超期羈押等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司法監督程序
英國1984年《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就建立了警察和看守人員監控機制和記錄系統,在小型警察局內,關押時間被限制在6個小時,而在大中型警察局內,必須配備一名羈押長官,負責維護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制作關押記錄,并且監督警察在關押問題上的違法行為和負責被押人的待遇,要保證任何被關押人在待遇上按法律和規程辦理,因此有人形容羈押長官乃犯罪嫌疑人的保姆。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超期羈押嚴重,無證逮捕呈常態。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都是公安機和檢察機關自行執行,繼續實施這些措施一般也沒有合理的解釋和依據,內部審查監督機制缺乏,外部檢察機關本身具有的監督職能也未能有效地參與到強制措施實施中,外部監督異常弱化。
(三)程序性司法救濟和訴訟的缺乏
在英國,遭受羈押者可向羈押警察提出保釋請求,遭拒后向治安法院提出,治安法院庭審后作出裁判。在偵查階段遭受不當或非法羈押的嫌疑人,還可以向高等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在德國,被羈押的人不但可以在任何階段向法官提出撤銷羈押的申請而且還可以直接向德國憲法法院提出申訴,要求對羈押的合法性進行審理。在意大利,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對強制措施的裁決,有權向該法官所在地的省府駐地法院申請復查,對復查結果不服,還可以向意大利最高法院提出上訴,由其作出最后裁決。與域外國家相比,對于任意、非法逮捕、拘留、搜查等,我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際不享有有效的救濟途徑,我國強制措施缺乏可訴性,律師的援助權也難以真正落實。
三、以司法控制為視角論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完善
為使我國刑事強制措施能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在第三方的監控下良性的運作,以司法控制三要素作為立足點去探討就實為必要。
(一)刑事強制措施在司法授權下實施
司法授權實質上就是采用令狀主義。適用令狀主義是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西方各國普遍建立了由法官頒布許可令的令狀制度,尤其是倡導程序公正的英美法系國家,英國為令狀制度的發源地。在我國,逮捕這一強制措施中也體現了分權制衡機制,逮捕的執行權和決定權得到了較好的分離和制衡,決定權賦予檢察院,執行權在公安機關,但這并非就是真正的司法授權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良好體現.在我國刑事強制措施中應導入司法控制機制,其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中立的、不承擔追訴職能的法官審查機制
從德國1974年廢除預審法官制度以來,司法審查的重擔便由偵查法官來執行,錄屬于地方法院,其辦公室一般都設在警察局或拘留所。英國卻由治安法院進行預審,其人身保護令最早產生于英國,令狀是法院的一項命令,要求命令的接受者按照命令的要求行事。
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預審法官制度,在基層法院設置獨立的、不錄屬基層法院的法官審查機制,其合理性在于:其一,偵、檢機關往往與基層法院聯系更為緊密,便于及時偵查。其二,便于犯罪嫌疑人對所受強制措施不服獲得上訴的救濟。其三,審查法官對偵查活動的具體事宜方便了解,更便于公正地司法審查。
2.對令狀的簽發設置例外情形
可以借鑒德國緊急情況下的不遲延審查制度。即在緊急情況、遲延會有危險時,可由檢察院決定,但事后應在最短時間提交法官確認。在英美國家,搜查分為有證搜查和無證搜查,逮捕也是,無證搜查和無證逮捕就適用來不及獲得搜查證和逮捕證的緊急情形,但在事后,應立即履行請求法官簽發令狀的程序。在我國,對于一些確有緊急情況的特殊意外,公安、檢察機關可以決定執行強制措施,但務必在事后較短時間內提交給單獨的司法審查法官對其進行審查。其理由在于,強制措施是一項特殊制度,關系著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財產等各種權益,因此如何很好的博弈就至關重要,在司法審查制度外設置例外情形,將有效地平衡兩者,避免偵、檢機關以例外為由規避司法審查。
3.司法審查的法官和審判案件的法官相分離
從德國、法國等西方國家來看,為了防止控審不分,法官對案件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負責司法審查的法官在設置上應獨立于審判法官,即便處于同一法院,參加了預審的法官在庭審時應該適用回避制度,預審法官和庭審法官應該平行而立,都受內部監察和外部檢察院的監督。在預審法官的選拔上,也應與庭審法官相區別,因為具體履行的職能并不一致,一個注重的是對審前強制措施實施與否的必要性進行審查,一個關注庭審中案件本身的問題。
(二)刑事強制措施在司法監督下進行
1.內部建立羈押復查制度
內部監督指強制措施實施主體本身內部機制的監督和核查。羈押復查制度建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即便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或拘留等強制措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式的變化,也可能會使犯罪嫌疑人不再具備適用強制措施的可能,此時就需要對強制措施進行再次審查,同時賦予犯罪嫌疑人申訴的權利。在英國,羈押長官專門負責對犯罪嫌疑人被關押的各種事項進行記錄,這方便了事后的救濟,更利于事中的監督,并且羈押長官還需要監督警察在關押問題上的違法行為和負責被羈押人的待遇。德國對于羈押超過三個月的,法官可依職權主動進行復查。我國也可以借鑒此做法,從內部對強制措施加以監督。
2.外部強化檢察機關的全面監督
在刑事強制措施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受本身實施主體的牽制,以及本身利益的考慮,其內部監督往往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因此在刑事強制措施中外部監督就非常重要.檢察院本身在刑事訴訟中就是一個監督機關,因此對刑事強制措施,自然會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但從世界各國來看,檢警關系以我國的最為密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外部監督并未真正得到落實,其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現象自然常見。我國偵查活動的不透明,檢察機關難以進入偵查程序,外部監督機制的薄弱要求在立法上應明確授權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強制措施的實施有其全面的監督權。在具體實務中,同時應賦予訴訟參與人和律師有其廣泛的訴訟權利,以權利制衡權力來加強外部監督。
(三)完善司法救濟
為了防止在實施較為嚴厲的強制措施時,如拘留、逮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造成侵害,必須對實施強制措施的條件、方法等作嚴格的規定,并規定有效的救濟制度。在我國臺灣,對于當事人不服羈押強制措施的,有兩個途徑可以救濟,一是一般之救濟途徑,控告于直接上級法院,二是特別救濟途徑,即對于法院裁定羈押被告后,被告、辯護人、得為被告輔佐之人不服得聲請撤銷、停止羈押。在日本,犯罪嫌疑人對羈押、保釋、扣押等裁定不服的,有提出準抗告的權利。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雖然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他們的律師可以對非法延長的強制措施向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或法院提出異議,并要求釋放或改變。這個規定僅僅涉及了非法羈押,沒有涉及其他強制措施,也沒有涉及其他不合法因素。因此,不管是從國際趨勢來看,還是從保障人權、追求訴訟本身之程序公正以及我國實際來講,在刑事強制措施制度下建立侵犯犯罪嫌疑人基本權利的救濟制度都勢在必行。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其一,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刑事強制措施不服的申告權,即賦予犯罪嫌疑人對強制措施可以申請復議和復核。其二,應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也就是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為自己被錯誤適用了強制措施或者對實施強制措施時遭遇了不平等或者不公正,以及發現程序嚴重違法、侵害其合法權利時,有權申請會見律師,獲得律師相應幫助的權利。只有如此才能使強制措施實施更加透明,也才能有效地遏制刑訊逼供等違法亂紀行為,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
注釋:
①陳衛東.刑事審前程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頁.
②宋世杰.外國刑事訴訟法比較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頁.
周欣.歐美日本刑事訴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頁,第44頁.
陳衛東,李奮飛.論偵查權的司法控制.政法論壇.2000(6).
劉根菊.刑事訴訟改革之多為視角.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頁.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事局.中國與歐盟刑事司法制度比較研究.2005年版.第158頁.
林玉雄.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297 頁.
張建良.刑事強制措施要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