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玲 甘美君
摘要取保候審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一項非羈押強制措施,其主觀目的是為了保障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客觀上形成了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的保障。但立法的缺陷,觀念的陳舊,操作的不具體,致使貫徹執行中適用率不高,沒有完全體現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刑事政策思想。如何在維護公共利益與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沖突中,優先實行對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護,將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關鍵詞未成年人 取保候審 保釋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51-02
一、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取保候審的現狀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取保候審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以保證其不逃避和妨礙偵查、起訴和審判,并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辦法。一般認為,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是英美法系國家保釋制度的一項相對應制度。但實際上兩者的目的存在著根本的差異。英國保釋制度是為了保護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利,可以有效避免審前羈押的發生,是實現未成年犯罪人非監禁化的重要途徑。而我國取保候審制度的立法目的是在于保障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因而出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取保候審率低的尷尬狀況。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立法的不足
在我國相關法律中,基本上沒有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法律規定。1996年新刑事訴訟法修訂時,對取保候審制度進行了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法律條文中:第50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傳,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第51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第52條:“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候審。”第53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第58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二個月。”對于未成年人適用取保候審,只是在一些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司法解釋、法規中做了有限、籠統的區別性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0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應當按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并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第15條:“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應當嚴格限制和盡量減少使用強制措施。”《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9條規定:“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人民法院決定取保候審時,可以責令其提供一至二名保證人:(一)無力交納保證金的。(二)未成年人或者具有其他不宜收取保證金情形的。”未成年人取保候審基本上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和形成特殊的司法制度,在實踐中主要依靠具體辦案人員的掌握和操作,因此具有較大的執法彈性,難以統一適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適用取保候審在立法上的混同導致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制定區別于成年犯的未成年犯的取保候審制度實在是解決適用率低的首要任務。
(二)權利觀念的缺失
根據我國1979年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取保候審是純粹義務性的刑事訴訟強制措施,被告人只承擔提供保證人及在指定地點接受審訊的義務,司法機關對是否采取取保候審具有絕對決定權。1996年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候審”的規定,從而使其成為具有權利、義務二重性,但仍以義務性為主的刑事訴訟強制措施。在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往往對其權利性認識不足,甚至忽視了其存在權利性的一面,認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取保候審完全是司法機關自由裁決的范疇,許多符合取保條件的未成年人,往往因承辦人怕承擔風險而被羈押,致使被取保的未成年人遠遠少于被羈押的未成年人。
(三)保證方式過于單一化
保證方式單一,難以適應未成年人取保候審制度的發展要求。司法機關青睞于財產保證,限制了取保候審的適用效果。人保方式難盡人意,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中,有相當部分是破損家庭子女、外地人員等,處于閑散無人照管的的狀態,他們事實上也難以提供合格的保證人。因此我國應該借鑒英美法系國家保釋制度中所采用的多種保證方式。有效地提高取保候審制度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的適用率。
(四)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由于我國關于取保候審的立法及執法規則過于籠統,使取保候審的適用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司法實踐中對未成年人是否取保候審主要取決于司法機關的意志,實際上主要取決于承辦人的意志,致使取保候審的適用因人而異、因案而異,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一方面不少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未成年人被羈押,另一方面又存在應該羈押的未成年人被取保候審的情形,既不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又不利于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司法的權威。
二、我國取保候審制度與英美保釋制度之比較與借鑒
(一)取保候審與保釋制度的差異性
英美的保釋是指被羈押待審、待審判的人提供擔保并履行必要的手續后予以釋放的一種司法制度,它分為附保人的保釋、不附保人的保釋和具結保釋三種。保釋不是刑事訴訟的必經程序,而是在刑事訴訟的一定階段上,對某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實行的有條件地不剝奪自由的一種方法。英美保釋與中國取保候審有著明顯的區別:
其一,兩者性質不同。相對英美保釋制度而言,我國《刑訴法》74條所規定的取保候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規定的偵查羈押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查,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保候審。被羈押的人就可以通過擔保,在保證繼續接受審查的條件下,獲得釋放。換而言之,取保候審實際上是以一種比較輕的強制措施替換拘留、逮捕等比較重的強制措施,其基本性質是對犯罪人,被告人的權利限制。與英美保釋制度中充分體現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利有本質的區別。
其二,取保候審適用對象范圍狹小。《刑訴法》51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采取取保候審不致于發生社會危險的。”而公檢法三機關,對此進行擴充解釋,從反面對不適用取保候審的情形作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適用取保候審采用了刑罰與社會危害性兩重標準,這樣大大縮小了犯罪嫌疑人獲得取保候審權利的機會,拘留、逮捕后的羈押已成常態。這與保釋制度的適用范圍有著天淵之別。
(二)保釋制度的優越性
保釋制度雖然不是一種完美的制度,但其被創設出來并能在眾多國家廣泛適用,證明了其存在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第一,保釋制度具有重要的權利保障功能,保釋制度強調不能把羈押作為對被羈押人懲罰的手段。根據趨利避害的本性特征,一般人不會等待追訴機關對自己進行追訴,而涉嫌犯罪率更高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不會。但羈押如果不當則是對人權造成嚴重的侵害,所以保障人權的精神要求把羈押的適用限定于最小范圍內。第二,保釋制度一定程度上能保護國家機關的威信,避免國家機關與公民直接對立。國家機關在追訴犯罪過程中本能地傾向于羈押,若被告人一旦宣告無罪,國家的不予賠償使公民與國家的對立將會升級。第三,對國家監管羈押資源的節約與訴訟經濟原則也是保釋制度的另一優越點。
近年來,為了提高保釋的社會效果,英國創造的青少年犯罪小組(YOT)經驗、他們建立的“暫居室”,都是保障人身權利、最大限度減少關押的新辦法、新途徑,我國更有必要吸收英美保釋制度的優越性,摒棄關于我國現行取保候審制度的種種限制,創制一個區別于成年犯的未成年犯取保候審制度。
三、完善我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取保候審制度的設想
(一)增加保證方式的種類
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財保和人保兩種保證方式。由于未成年人沒有經濟能力,保證金方式針對未成年人并不奏效。單一的保證人制度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探索新的更為有效的取保候審的方式已成必要。對此有學者提出,對于情節較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模仿英美保釋制度中的具結保證方式,讓其自己簽署保證書,自我保證,責令其定期到執行機關匯報的方式;對于情節較重、社會危害性較大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采取保證書加保證人的保證方式,以增強其保證的力度。此外,也應當積極地拓展保證人的范圍,諸如學校、居委會、村委會等都可以成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證人。
(二)放寬未成年人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
鑒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應當放寬其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在將來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可以考慮采行“原則加例外”的立法模式,即原則上未成年人涉嫌犯罪都應當予以取保候審,但是對于涉嫌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強奸、搶劫、爆炸、投毒、綁架等嚴重刑事犯罪,并有確切證據證明其可能逃跑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的除外。這就在實質上將取保候審定性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基本權利。
(三)辦案機關應對被羈押的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負有釋明義務
從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考慮出發,對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盡量多適用取保候審而非逮捕等羈押措施,免受看守所其他在押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影響和感染,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基于未成年人的心智未成熟特點,公安司法機關應在羈押前向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解釋取保候審制度作為一項保障人身自由的權利,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應該享有的。由此,擴大取保候審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適用。
(四)引入司法救濟機制
法諺有云“無救濟則無權利”。實質上,公安司法機關對取保候審的適用具有絕對的、幾乎不受限制的裁量權。在未成年人取保候審適用上亦是如此。如果說這在當下強調取保候審的強制性、預防性的情境中還有其正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的話,那么,在將來把取保候審重新設定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基本權利,并且切實保障這樣一種權利的時候 ,應當賦予其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將法院程序性裁判引入到刑事訴訟審前程序中來。
注釋:
馮露,李剛. 芻議公安機關取保候審實踐及完善.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9).
徐建. 擴大取保候審適用率是我國少年司法新一輪改革的關鍵.第二屆“中英少年司法保釋研討會”專題.2004(1).
宋英輝. 取保候審適用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未成年人案件實證研究的分析.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6).
徐建. 保釋與未成年人基本權利保護.中英少年司法保釋研討會學術報告專輯.2002(3).
林維唐,仲江. 未成年人取保候審適用問題研究.少年司法.2008(2).
汪建成,楊維.從英美保釋制度看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出路.陳衛東.保釋制度與取保候審.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張慧. 未成年人適用取保候審問題的探討.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報.2006(6).
崔敏.取保候審制度的缺陷與改革和完善的構想.陳衛東.保釋制度與取保候審.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