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詩
摘要“親親相隱”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已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它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到全盤否定。我國法律應當繼承“親親相隱”制度的合理部分,設立親屬免證權,這既有利于保障人權,同時又對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親親相隱 親屬免證權 立法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69-01
親親相隱又叫親親得相首匿,即近親屬之間可以相互首謀隱匿犯罪行為,不予告發或作證,且這種近親屬之間藏匿包庇犯罪的行為不需要負刑事責任。該制度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已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現今,我國港、澳、臺地區也都有與該制度有關的立法規定,而唯有大陸在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后,便將親親相隱制度視為封建糟粕全盤否定并加以清除。
筆者擬通過分析該制度在中國的變革和其法制化的合理性說明近親屬免證權在我國立法的可行性。
一、親親相隱制度在中國的變革
(一)奴隸制時期——親親相隱觀念的提出
親親相隱的觀念最早出現于《論語·子路》篇中,孔子主張“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是孝的體現,在倫理上有其適正性,違背了這一點就應該受到道義上的譴責甚至是刑罰。
可見,親親相隱的觀念萌芽于春秋時期,但此時,親親相隱只是一種觀念,而將其確立為一種基本法律制度則是在漢代。
(二)封建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律法規定
秦朝法律中的“非公室告”體現了親親相隱的原則,但孔子的倫理思想直到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下詔才成為一項法律原則。其立法本意,在于尊重人們的倫理親情,弘揚“親親尊尊”之道,寬宥人們處于自然親情而情不自禁地包庇藏匿犯罪親屬的行為。
唐朝繼承了該制度,《唐律·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漏露其事及讁語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若謀叛以上,不用此律。”這可以視為《唐律》親親相隱制度的總則。唐至明清時期,該制度不再有大的變化。
清末至民國時期,由沈家本最早主持的近現代法制改革仍保留了親親相隱制度。但此時,這些規定借鑒了歐洲大陸的相關法規,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親親相隱從法定義務變成了權利。
(三)新中國成立以后——親親相隱制度的消失
新中國成立以后,法律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奉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并將這一原則絕對化,親親相隱制度被當作封建糟粕而被全盤否定。我國現行刑法第310條就明確規定了窩藏、包庇罪。
二、我國確立親親相隱制度的可行性
(一)親親相隱制度體現了人性之本
尊重人性、以人為本正是該制度的精髓所在。親屬之愛是一切愛的起點,血緣關系,是一切人類都無法逃脫和超越的聯系。
為體現人性的基本要求,從捍衛家庭的角度出發,讓司法正義在某些情況下讓位于家庭和諧穩定,雖然這會增加司法人員辦案難度,但可以避免將犯罪嫌疑人的近親屬置于情法兩難的境地,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也做不到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而置親情和家庭和睦而不顧。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單位,只有保障了家庭的和睦,才能維護社會的和諧統一。
(二)我國古代、港澳臺地區都有親親相隱制度的立法例
從西周確立宗法制度開始,親親相隱的觀念就一直存在于我國的法律中,并作為一項明確的法律制度得以延續。
在當代,我國港、澳、臺地區在立法中也都體現了親親相隱的立法思想。
(三)符合我國司法“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在司法工作中提出了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這一刑事政策充分考慮了法律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體現了法律的人文精神與關懷,它要求當法律與人情處于兩難境地時,法律不應違背人類最基本的感情利益和價值觀念。在對待犯罪的問題上,它不僅要求要樹立刑罰的公正和平等觀,也要樹立刑罰的人道和人權觀。在維護國家法律權威的同時,若將親親相隱制度納入法律體系當中,則既能體現法律的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又能體現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三、在我國構建親屬免證權的建議
雖然提倡將該制度重新納入法律體系當中,但卻不能照搬古代或國外關于該制度的立法,或是對親屬關系或案件類型不加限制的一律適用。
(一)在法律中明文規定親屬免證權
首先應當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親屬免證權,提出該權利適用的主體、客體、客觀對象等內容,使公民明確自身的權利,同時也使辦案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應當注意的是,在當代,設立親屬免證權主要是基于對人權的保護和親情的尊重,它應當只作為一種權利在法律中得以體現。所以,若親屬愿意放棄自身擁有的親屬免證權,愿意證明親屬犯罪的,也不構成犯罪。
(二)嚴格限制親屬免證權的主體范圍
為了便于操作,法律應當明確親屬免證權的適用主體的范圍。參照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關于近親屬的定義,親屬免證權的適用主體的范圍應當限定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三)嚴格限制親屬免證權的案件范圍
設立親屬免證權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的和諧和維護人權,但并非所有案件都應當適用親屬免證權。就此,筆者列舉幾種適用親屬免證權的例外情況來說明限制親屬免證權適用的案件范圍。親屬免證權的適用的例外情形:
1.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
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歷代法律都規定不得適用親親相隱制度,如《唐律》規定,犯謀叛以上罪,不適用關于親親相隱的規定。所以國家安全為法律所維護的最高利益,應當排除在親屬免證權的適用范圍之外。
2.親屬間利用職務便利的容隱行為
擔負一定社會職責的公務人員,其親屬若受到刑事追究,該公務人員不應適用親親相隱制度利用職務便利為其親屬隱藏其罪行,逃避法律的懲處。因為公務人員的開脫行為造成的對公權力的侵害已遠大于其所保護的利益。
3.親屬間相互傷害的案件
設立親屬免證權的本意在于尊重人類的親情,維護家庭和睦。而發生在親屬之間的相互傷害的案件本就已經破壞了家庭的和睦關系,本就已經違背了設立親屬免證權的本意,所以筆者認為發生在親屬間的相互傷害的案件也不應當適用親屬免證權。
四、結語
“法律不只是世俗政策的工具,它也是終極目的和生活意義的一部分。”法律實施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類能夠有秩序的生活在社會之中,并因此而實現生命的價值。所以,法律不能因為過分的去重視維持社會秩序反而忽略了對人性的關懷。親屬免證權的設立將更有利于體現法對于人性的尊重和關懷,也更有利于“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