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唯
摘要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是一種較為特殊的侵權行為形態,其侵權責任承擔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本文將對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并著力闡述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責任承擔模式及評價,進而提出對我國此種侵權行為責任按侵犯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采用不同責任承擔制度的構想。
關鍵詞無過錯聯系 共同侵權 連帶責任 分擔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01-02
科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導致個人單獨行為因偶然結合至他人受損可能性越來越大。比如甲乙兩人開車不慎撞傷行人丙,在這種情形中加害人事先并沒有意思聯絡,損害結果只是由于雙方行為偶然結合而形成。與此情形如何公平的分配損害,使侵權人承擔責任已經成為侵權行為法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而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弄清這一問題在理論上的基本概況。
一、無過錯聯系數人侵權的基本問題研究
無過錯聯系數人侵權學者也稱為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是指數個行為人事先并沒有共同的意思聯絡,也沒有共同過失,只是由于行為在客觀上的聯系而共同造成損害結果。”
“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與一般共同侵權行為相比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各行為人在主觀上沒有共同過錯,在他們之間不存在主觀上的意思聯絡,也不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行為發生競合時會造成受害人損害事先預見,因而既沒有共同故意也沒有共同過失。所以要將此種行為稱為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則其中無意思聯絡僅包括無共同故意一種情況,不能概括無共同過失的情況,顯然并不全面。故稱之為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更為準確。”
根據大多數學者的觀點構成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需具備以下要件:
第一,須有兩個以上侵權行為人存在。在無過錯聯系的順人侵權中存在多個侵權行為人,在多個侵權行為人中每個人都實施了侵權行為,而且數人的侵權行為相互結合導致受害人損害。
第二,數個行為人之間沒有意思聯絡。所謂意思聯絡指行為人實施某一行為是的主觀心理狀態,也成為共同意思。一般情況下無意思聯絡的數個侵權行為人之間沒有任何身份關系和其他關系,甚至互不相識。因而不可能認識到他人的行為性質和后果,尤其是各行為人不能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與他人的行為相競合并造成對他人的損害。因此在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中行為人既沒有共同故意,也沒有共同過失。
第三,各行為人行為偶然結合造成對受害人的同一損害。由于數人在主觀上無過錯聯系,只因為偶然因素使無過錯聯系人的行為結合在一起造成損害結果。“使各行為人的行為結合在一起的因素不是主觀因素而是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
對于無過錯聯系數人侵權的分類問題,傳統侵權行為法理論根據侵權損害后果是否可分將其分為:“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造成他人不可分損害的情形(無過錯聯系的共同侵權)和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造成他人可分損害的情形(無過錯聯系的單獨侵權)。”
針對第一類情況所謂損害的不可分是指法律意義上的不可分。具體指無法在各侵權人與損害結果之間建立相對應的因果關系,責任無法明顯歸于加害人之情況。此種情況責任承擔較為復雜,學界爭議頗大,本文將在后面內容中重點論述。
第二類情況行為人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結果可與加害人一一對應,其本質不屬于共同侵權行為不承擔連帶責任,加害人的行為與造成損害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例如,甲乙無過錯聯系至丙手腳受傷,若能手傷是由甲所致,腳傷是由乙所致,則甲乙根據自己所造成的損害分別承擔責任。
二、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模式及評價
對于無過錯聯系的數人侵權造成他人不可分損害的情況,即無過錯聯系的共同侵權行為造成損害如何承擔,這個問題爭議很大,學界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共同侵權行為只適用于意思聯絡或共同過錯的情形。“無過錯聯系的情況下數人行為只是偶然競合,若要求加害人承擔連帶責任過于苛刻,所以主張由各致害人分擔責任。”
另一種觀點認為侵權行為法的價值取向是為了補償受害人之損失,使受害人遭受損害地人身財產盡量恢復到受害前的狀況。而分擔責任由于舉證和加害人經濟承擔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影響,很難及時有效的補償損失。所以主張對于無過錯聯系的共同侵權行為責任采用連帶責任承擔。
對于以上兩種觀點在學理上和實踐中都存在一定問題。在分擔責任模式下,各致害人分別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但必須注意既然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中多個加害人與損害結果之間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又怎么來確定各自的責任范圍來分擔責任呢?持此種觀點的學者提出以過失大小來確定各加害人的責任范圍——過失大者,承擔較大的賠償責任;過失小者,承擔較小的賠償責任,兩者不發生連帶關系。這種想法本身卻是為責任的分擔提供了一定依據,可是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來看以過失大小來確定責任大小的做法很難操作。“受害人在提出請求時不僅要證明加害人過錯,而且還要證明過錯的大小,這就無形之中給受害人求償制造了極大障礙。”
而對于連帶責任在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責任承擔中的應用,學理上有頗多非議。有些學者認為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屬于單獨侵權而非共同侵權,因為行為人之間主觀上并無共同過錯,各個行為人的行為只是單獨的行為,不能按共同侵權處理。“事實上損害后果之所以不可分只是因為各人造成的損害事實,各自的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確定,而非過錯和過錯程度難以區分和確定。只要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可以確定,就可以根據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合力確定行為人所應負的責任范圍,而不能籠統地是個行為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
三、對于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責任承擔的法律制度設計
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責任承擔這一問題單純采用分擔責任和連帶責任都是不可取的。對于侵犯財產權的民事侵權案件我認為應采用責任分擔同時配以相應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進行責任承擔;而對于侵犯人身權的民事侵權案件,則可采用連帶方式承擔責任,以保障受害人利益的盡快得到補償。
首先,對于侵犯財產權的案件我認為還是應依加害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確定并分擔責任。侵害財產權案件中受害人要求賠償的緊迫程度往往小于侵犯人身權案件,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舉證和調查,查清各加害人所應承擔的責任。使過錯程度重的加害人承擔較重責任,過錯程度輕的行為人承擔較輕責任,沒有過錯者免除責任,這也符合為自己負責的基本原則。
應當指出,根據過錯責任處理可能造成受害人因不能證明加害人的過錯程度使其難以獲得賠償。“為解決這一矛盾可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由加害人就過錯問題進行舉證,如果加害人能夠證明自己和他人的過錯程度,就可按過錯程度來分擔責任;如果各加害人不能證明自己和他人的過錯程度則應按公平原則,由法院按照案件具體情況令行為人分擔適當責任。”
面對侵犯人身權的案件,眾所周知生命健康是公民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生命就沒有了一切,再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了。生命是一切人權的本源和基礎,沒有生命健康權其他一切權利均無從談起,其他任何權利也就沒有意義。當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侵害時最為重要的就是及時得到補償已恢復健康。“至若各加害人損害部分不能確定時,則責任問題如何解決不外三種途徑:(1)被害人既不能證明各人之加害部分故不能請求賠償;(2)使數加害人負連帶賠償責任;(3)另諸加害人平均分擔賠償責任。三者之中第二種解決方法對被害人較為有利。”生命誠可貴,保證人的生命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要務。適用連帶方式承擔侵犯人身權之責任正與此價值相對應,是受害人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賠償,以及時進行治療恢復健康。
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么侵犯人身權行為不采用分擔責任輔以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呢?采用此種方法故可以較快的實現責任的分擔,但分擔后各責任人賠償能力良莠不齊,極易導致加害人因無經濟能力支付賠償,而使受害人再次陷入無錢治療的困境,對于恢復受害人健康大為不利。而采用連帶責任的責任承擔方式就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受害人無法得到賠償情況的發生。
在某一制度設計時必須要兼顧各方利益。當無法兼顧時,必須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利益的衡量和取舍。受害人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禍從天降,顯然是整個侵權行為中最大的利益受害者,法律應當考慮優先還其公道,當然也不能忽視加害人的利益。在侵犯人身權加害人第一階段承擔完連帶責任后,即進入第二階段各加害人之間進行責任的分擔與追償。根據《民法通則》八十七條的規定“負有連帶責任的每個債務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履行了義務的人有權要求其他負連帶義務的人償付應當承擔的份額。”承擔責任顯然大于自己過錯的加害人則當然的獲得并保有向其他加害人進行追償的權利。這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決受害人與加害人侵權關系問題,是受害人可及時得到賠償;第二階段解決加害人內部責任分擔問題,最大限度保證加害人承擔責任與其過錯相符。雖然在第二階段中加害人之間也可能出現追償因經濟能力缺乏等原因不能實現的問題,但承擔了連帶責任者保有的對其他加害人的債權仍使其在其他加害人經濟能力恢復時可以隨時主張權利。這種制度雖然較侵犯財產權的責任承擔制相對復雜,但其兼顧了被害人和加害人的利益,我認為是十分可取的。
以上兩項制度都是因為我國司法制度相對落后,效率較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為適應我國當前的國情而設計的。這兩項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責任難以被承擔,受害人難以獲償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進一步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水平和效率,同時建立和完善受害人救助機制,設立相應的救助基金,為無力支付醫療費的受害人提供相應救助。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審理案件贏得了時間,可以使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責任更加清晰,減少各方爭議,使他們對責任分擔的結果較為滿意。
四、我國法律關于解決無過錯聯系數人侵權行為責任承擔問題的新發展及評價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9日頒布了《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該司法解釋以“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為標準,無過錯聯系數人侵權行為實質區分為上問所說的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和無過錯聯系單獨侵權行為(個人觀點)意義深遠。
首先,司法解釋確認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構成共同侵權。從而突破了認為“各加害人間不僅須行為分擔,且須有意思聯絡,至少限度亦須有共同之認識始可。否則若偶然的數人行為相競合時,即難認為共同侵權行為”的主觀說。選擇客觀說即“認為各加害人間無需有意思聯絡,只要數人之行為客觀上發生統一結果即成立共同侵權行為,其主觀上有無意思聯絡在所不問”作為認定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行為之依據。
其次,司法解釋認同了對于無過錯聯系共同侵權造成人身損害采用連帶責任的責任承擔方式,能夠更好的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也符合現代侵權責任法的發展要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本條司法解釋也存在著較大問題,即在何謂“直接結合”,何謂“間接結合”的問題上沒有進一步解釋。學者們針對這一問題也只能根據自己理解進行闡述,但也使人難以理解其真正含義。如張新寶教授認為“加害人的加害行為直接作用于他人人身或財產等受到法律保護的權益的為直接加害行為;加害人通過他人或其他介質作用于他人人身或財產等受到法律保護的權益的為間接加害行為”。由于對于直接結合,間接結合的概念十分模糊,在實踐中非常難以判斷并做出區分,司法實踐中本條司法解釋可操作性并不強。
我認為,針對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當務之急是對這兩個法律概念盡早作出官方解釋,為下級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提供較為權威的依據。
注釋:
楊立新.侵權行為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陳亞鈴.論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重慶工商大學報.2005(5).
楊立新.侵權行為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劉生亮,許煒.論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黑龍江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3);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臺灣:三民書局.198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