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動
摘要國家助學貸款存在的高違約率一直是其發展的瓶頸。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目前國家助學貸款存在高違約率的原因,提出了防止高違約率的對策研究,并探討了解決當前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工作思路。
關鍵詞國家助學 貸款 違約 誠信 補償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04-01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自1999年實行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越來越多的貧困大學生在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扶持下順利完成學業。但是助學貸款工作目前也陷入了尷尬的境地,越來越多的貸款大學生畢業后存在高違約現象。
國家助學貸款作為當前解決高校貧困學生經濟問題的主要途徑,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該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解決,將嚴重阻礙國家貸款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國家助學貸款的參合體(教育部、財政部、銀行、高校)應共同從助學貸款政策的修訂,貸款工作的管理,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等方面分析研究解決貸款面對的問題,將貸款違約風險降到最低,保證貸款工作的良好運作。
一、助學貸款政策的修訂
2004年教育部、財政部等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4〕51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對《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規定》)進行了修訂,進一步理順國家、高校、學生、銀行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健全國家助學貸款管理體制,完善還貸約束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國家助學貸款風險。但《若干意見》對貸款的本質問題還是沒有徹底解決。國家助學貸款本質是一項國家政策,應該由國家政策性銀行來實施。但實際上國家助學貸款由商業銀行實施,由商業銀行提供貸款本金并承擔風險。《若干意見》明確了國家和高校通過風險補償金的形式為銀行分擔風險,但是風險補償金的數量相對貸款數額而言還不足以讓銀行毫無顧慮地應對學生群體的高違約率。國家助學貸款在政策制定與商業性運作本質問題上進行沖突。所以應對助學貸款政策進行進一步的修訂,通過國家政策性銀行負責助學貸款工作的運轉,徹底解決助學貸款的本質問題。
二、貸款工作的管理
(一)做好貸前風險評估
《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國家助學貸款是以幫助高校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和日常生活費。但是由于教育部等部門沒有界定困難學生的標準,審批貸款的主要依據根據學生戶口所在地開具的困難證明以及《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進行判斷。但由于基層民政部門沒有做好相關審批工作,難免會造成了貧困和富裕學生真假不分的局面。同時《管理規定》明確規定貸款學生在校期間貸款利息由政府和高校共同補貼,給很多學生認為是天大的便宜,很多學生存在不貸白不貸的想法,紛紛加入貸款行列。這就給貸款學生畢業后的還貸違約行為帶來了很大風險。高校和貸款銀行應聯合建立貸款風險評估體系,對欲貸款學生的家庭實際經濟情況、貸款動機、還款意愿等進行調查,決定貸款對象,從而在貸款源頭上嚴格把關,將貸款風險盡可能降到最低。
(二)貸后管理工作的加強
學生在校期間,高校應及時跟蹤并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每學年對學生進行貸款風險評估,對學習科目存在不及格現象的學生,應密切關注;情況嚴重者,給予警告甚至停貸處理,讓學生明白國家助學貸款的本質是助學而不是助困,從而使高校和銀行在貸款管理工作中處于主動地位。同時高校應積極宣傳貸款知識,讓學生對貸款的相關知識有充分了解。此外應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對貸款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在貸款學生畢業之前,高校應做好學生畢業還款工作,讓學生明確還款時間、還款本金、還款利息等細節,同時及時掌握貸款學生最新動態如就業單位以及聯系方式等信息。做到貸款學生還款協議進檔案工作,告知學生貸款情況,通過工作單位對貸款學生進行跟蹤監管,從而有效督促學生及時還款。與此同時銀行也應積極改善學生還款工作程序,增加渠道便于學生還款。
三、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一)營造和諧的社會誠信氛圍
當前國家助學貸款作為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學生償還貸款僅依靠自身的自覺性。但是目前我國社會誠信體系還不完善,給違約學生鉆了空子。要突破此問題,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盡快在社會上營造和諧的誠信氛圍。對此高校應該將誠信問題納入育人理念當中,給學生灌輸誠信意識,培養學生的誠信品德和誠信作為,將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環,結合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具體的活動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讓學生學會誠信,學會感恩。
(二)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
我國個人信用系統目前還不健全,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信用溝通相對脫節,對個人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約束。目前金融系統內部正在積極努力建設個人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但是實際上,學生對社會和國家的信用管理體系缺乏認識,不知道自身誠信的缺失會給自己帶來怎樣實際的后果。所以當務之急應該在社會管理機構,建立起相互認可、相互溝通的信用體系。學生在校期間,高校應建立學生誠信管理檔案,作為對學生進行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獎勵和懲罰的機制彰顯誠信的效力。社會各管理機構則應將個人信用納入對個人社會活動、職業生涯發展的考核指標。
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
第一,完善助學貸款體制,明確貸款參合體的責任和義務,加大違約懲罰力度,落實助學貸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國家應出臺《國家助學貸款法規》,明確國家、銀行、高校和學生在貸款流程上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使貸款行為有法可依,既能充分保障銀行、高校和學生的利益,又能對以上三者進行約束。
第二,進一步完善對銀行的補償機制,建議將貸款學生用人單位納入貸款風險補償行列。目前違約現象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脫節。學生一旦畢業,銀行很難通過學校對貸款學生進行監控管理。這就造成了貸后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國家和銀行可以通過企業對貸款學生的管理給予政策扶持,鼓勵用人單位對貸款學生進行管理,并履行相應職責,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續貸后工作的管理,對學生的依時還款起到一定的促動作用。
注釋:
沈紅.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與實踐中的既成矛盾.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1).
宋興武,李錫英,劉浩.貧困大學生借貸的信用體系建設問題.經濟論壇.20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