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生
摘要在刑事訴訟中,正確運用受害人陳述這個言辭證據對整個訴訟活動有重要作用;在司法實踐中,大多數刑事案件也都是從受害人陳述的言辭證據入手的。本文對刑事案件中如何認定、采信和應用受害人陳述作為證據進行了初步論述。
關鍵詞受害人陳述 證據 認定 采信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15-01
運用受害人陳述證明案件事實是新形勢下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的迫切需要,許多大要案的查證說明,善于運用受害人陳述定案,意義重大,特別是那些“一對一”的疑案,即有罪證據和無罪證據相對峙,定也定不了,否也否不了的疑難案件,多數都是靠受害人陳述揭露事實真相的。因此,善于和正確運用受害人陳述,對司法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受害人陳述是通過所結合形成的證據體系來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在辦案中收集的受害人陳述有許多,相互之間關系復雜,真假并存,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偏差和錯誤。因此對受害人陳述的審查、判斷尤其重要。
一、受害人陳述采信作為證據使用需滿足的條件
一是受害人陳述具有依賴性。受害人的陳述從某一個側面證明案件的某一個局部的情況或某些個別情節,而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它必須依賴其他證據,并結合起來組成完整的證明體系,形成一條證據鎖鏈,才能具有證明作用。
二是受害人陳述要有關聯性。受害人的陳述的內容要與案件事實之間的客觀聯系,以及與其他證據在證明過程中相互結合所決定的。只有與其他證據以及案件事實之間存在客觀聯系,這樣才能起到證明作用。
三是受害人陳述對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方法是推斷。因為畢竟是言辭證據,其證明過程復雜,必須有一個判斷和推理的過程。任何一個單獨的言辭證據,都不能直接證實案件中的主要事實,不能肯定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無罪,只有把諸多的證據結合起來,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最終排除各種可能性,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四是受害人陳述要具有排他性。各個證據所能證明的必須是相互一致的,并且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不能相互矛盾。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證明結論。
二、刑事訴訟中受害人陳述言辭證據的運用
在刑事訴訟中,正確運用受害人陳述這個言辭證據對整個訴訟活動都有重要作用。但受害人陳述的言辭證據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運用受害人陳述的言辭證據來認定案件事實是個困難、復雜的過程。在運用受害人陳述時,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受害人陳述的判斷分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傷情的來源是否合法,其外形、屬性等特征是否與案事實有聯系,看有無假冒和偽造成的情況。傷情是以自身客觀存在的形態來反映案件情況的“啞巴證人”,不易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一經查證落實,對證明案件事實將起到重要作用。對傷情的審查判斷應首先對其來源尋根問底,同時還應通過鑒定、辯認等方法進行審查。只有出處可靠,并與案件有內在聯系,才能成為定案的依據。避免出現將疑似的東西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用到刑事訴訟中。
第二、查受害人的品質與犯罪嫌疑人的關系及其他客觀條件,看是否出于不良動機或受其他影響,使提供的證言失實。、受害人陳述是廣泛使用的訴訟證據,但是受害人容易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證言亦有真有假和虛假的成份。如有的與犯罪嫌疑人有恩怨或利害關系,在陳述時故意把所知道的情況夸大或縮小,甚至包庇或陷害;有的因吃請送禮或受欺騙威脅,不能如實提供證言。既然是偽證,就不可能天衣無縫,如果認真分析判斷,一般都可以看出破綻。另外,由于受害人感知案件情況并向司法機關陳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時善意的受害人也可能提供失實的證言。如有的受害人感覺器官不健全,對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較弱;有的因為自然條件的影響,如天黑、陰雨等,受害人的視覺和聽覺受到影響;有的因時間長,記憶淡薄或表述能力欠缺等,都會出現證言失實的情況。在審查時,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三、查鑒定材料是否可靠,鑒定人是否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資格,看鑒定結論是否準確可信。鑒定結論對有些案件,如傷害等案件會發揮重要的證明作用,直接影響到對犯罪嫌疑有的定罪處罰。在實踐中出現過同一傷情或同一物品,幾份鑒定結論不一致的情況;也有的鑒定結論不符合案情實際,其結論缺乏科學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由于鑒定人員先入為主或掌握的鑒定材料不全面,也可能存在業務知識缺乏等原因。在審查判斷時應引起注意。
對于受害人對自己所受傷情的陳述,有兩種觀察的視角:一種是被說服者的視角;一種是經歷者的視角。這兩種視角下的證據所具有的內涵并不相同。為了明確這種差別,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事例:C把D打了。D抱著流血的鼻子跑去向C的母親告狀。在這個事例中,D是事實的經歷者,在他看來,C打了他簡直是鐵證如山:親身經歷、血跡未干,等等。C的母親則是被說服者,在她看來,D所提出的證據(包括D的陳述)就沒有這么真確了。C的母親所看到的僅僅是一些只具有形式性特征的材料,至于這些材料包容什么樣的實質內容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確定的。在此,C的母親是否相信自己的兒子打了人,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考慮更多的證據。
通過上面這個事例,我們或許可以感覺到對證據概念進行界定的不易。在這里,作為證據的材料一模一樣,然而,在不同視角下,同樣的材料卻包容了不同的內涵。作為經歷者,D視角下的證據顯然包含了確定的實質性內容;而作為被說服者,C的母親眼中的證據卻僅具有形式性的證據特征,至于其是否包含有實質性內容,則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判斷。
說某證據具有證明能力,只能說該證據可以采納作為證據進入法庭調查程序,可以在法庭上出示、接受質證。它有可能最終作為定案根據,也有可能不被作為定案根據。比如,一個受害人,他聲稱目睹了案件過程,也符合作為證人的資格,那他就可以作為證人出現在法庭上,接受法庭調查。但其證言最終能否作為定案根據,還要看他的證言是否前后一致,與其他證據是否一致。如果結論是肯定的,則可以作為定案根據,反之,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