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錄
摘要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體,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我國科技興國戰略的實施,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因此切實增強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的企業科技創新面臨著資金、人才、財稅、金融政策以及科技基礎的瓶頸,因此就有必要在增加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完善我國的科技投融資制度,改善稅收、金融優惠政策,提高科技人才素質等方面下功夫,同時要落實國家分類指導制度,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區分管理,防止“一刀切”。
關鍵詞民營企業 科技創新 激勵制度 優惠政策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27-02
當今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知識更新日益加快,技術、經濟競爭日益激烈,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企業要生存、發展、面對競爭的現實,墨守成規,不思創新是不行的。唯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贏得強有力的活力和競爭力,是維持我國民營科技企業生存、健康、并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在其中發揮著掌舵人的作用,對企業的科技創新起著主導作用。政府采取有效的鼓勵措施,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一、我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創新管理體制不健全,分類指導制度缺失
大型企業、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在基礎設施條件、科技人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項目對科技發展的貢獻等方面都存在這很大的差別,有必要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對大型企與中小型企業區分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目前科技管理領域還未很好的貫徹落實分類指導的原則,這也導致了政府的激勵措施與企業的需求存在脫節的現象,一些優惠措施雖然已經制定,但是實行的效果不佳,能以起到預期的激勵效果。
(二)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享有的政策優惠力度不足
1.政府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西方發達國家中,政府投入的資金大都占全社會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20%以上,政府的投入構成了基礎性科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基礎性研究在區域和企業自主創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經費不足,科技創新設備就無法購置更新,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難以建設,科技人才就會流動到其它國家和地區。政府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制約了基礎研究的發展步伐,從而阻礙了科技的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的進程。
2.稅收法律制度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
目前,我國科技領域的稅收法律規定,散見于各個辦法、規定中,還沒有形成合理的科技稅收法律制度。我國科技稅收優惠的對象主要是高新技術企業,相當部分民營企業在科技水平、產品技術含量、資金規模等方面不能達到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因而難以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待遇。另外,在稅收減免方面,我國的稅收優惠主要是對科技成果的收入給予減免優惠,而不是針對具體的科技研發活動,這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特點是不相吻合的。因為,科技創新活動風險大、成功率小、見效慢,很多民營企業在投資初期可能沒有收益,事實上享受不到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好處。所以,稅收法律制度設計上存在的缺陷影響了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熱情。
3.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更是如此。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相當有限,導致科技創新活力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資金需求缺乏法律保障。在直接融資方面,由于我國民營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資產規模、效益指標等方面很難達到《公司法》規定的上市條件,能夠在證券市場上市融資的民營企業還是少數,直接融資受到極大的限制。在間接融資方面,由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具有較高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許多民營企業規模小,可作抵押的有形資產極少,信用程度不高,而且很難取得政府的貸款擔保。因此,金融機構從資金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原則出發,盡量減少對民營企業的科技貸款。在風險投資利用方面,目前,我國鼓勵風險投資的法律規定還不健全,使得風險投資的規模較小,許多民營企業在創辦初期得不到風險投資的扶持,在快速發展期也缺乏風險投資的注入。在政府研究與發展經費資助方面,政府主要資助對象是國家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動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政府資助的范圍之外。可見,資金需求缺乏法律保障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低下的一個成因。
(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不足,我國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成規模的大型企業數量有限。中小型企業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各自原因,沒有獨立的能力也不愿意設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技術進步仍主要靠技術引進,造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不足,跟發達國家比較,差距很大。由此導致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和產品更新換代慢,新技術、新產品覆蓋面小,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能力不高,特別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
(四)對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引進及其鼓勵措施有待完善
我國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其它其它發達國家相比較少,尤其是科研能力在世界前列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更是鳳毛麟角。高等院校的缺乏,造成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的低下;知名科研院所的不足,難以吸引高層次科研人才,特別是學科帶頭人來閩作研究。科技創新政策的時好時壞也造成了科技人才“引得進、留不住”的問題。
同時企業的科技創新人才總量也不足。中小型企業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大都選擇按照傳統的方法經營,畏懼科技創新的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中小企業看來,研發經費的投入、研究機構的設立、人員的配備并不能給企業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這樣民營企業就對科技創新望而卻步。這種現象在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的地區表現的尤為顯著。
對科技人員的激勵形式單一,獎勵的數量和金額有嚴格限制,而且是一種事后激勵,這將嚴重制約民營企業及其科技人員的科技創新熱情。雖然國家已經制定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但是科技獎勵的覆蓋面很窄,對企業及其科技人對科技創新難以起到激勵作用。
二、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和落實分類指導制度,對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區分對待
鼓勵和支持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建立技術中心,積極培育和發展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中介組織和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目前我國還沒有很好的落實分類指導這一重要制度,這也是目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總體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必要按照分類管理的原則,對大型企業設立科研機構予以財政補助和稅收優惠,大型企業作為企業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通過鼓勵國外大型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提升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步伐。另外支持中小企業采取聯合出資、共同委托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究開發機構,整合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增強自身的技術含量,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事實上,中小企業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性質,與大企業相比,天然地處于劣勢地位。所以,經濟發達的國家普遍通過立法明確中小企業的地位,同時制定保護性的優惠措施,鼓勵和扶植中小企業的發展,增強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探索設立企業科技創新專業鎮,整合局部地區的創新要素,積極引導廣東中小企業參與到科技創新專業鎮當中,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技術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創新發展模式。
(二)賦予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以更加優良的政策環境
1.增加科技資金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資體制
科技創新投入的持續增長,是科技創新得以持續的保障。增加政府對科技資金的投入,國家財政安排的科學事業費和科技三項費用要確保每年遞增兩位數,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繼續擴大科技專項資金的投入規模。確保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增長率高于同期的財政收入增長率,以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頭作用。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科技開發資金投入。金融機構對有市場發展前景、技術含量高的成果轉化和技術改造項目,要提高貸款支持力度,并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利率優惠,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信貸和貼息方面給予扶持。應加大對支柱產業科技資金投入,并積極探索科技資源介入的方式,以確保全國支柱產業的穩定發展。
2.完善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貫徹落實有關鼓勵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的政策
具體的制度設計建議包括:企業研究 、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新產品的試制,技術研究所有關經費以及委托其他單位進行科研試制的費用,不受比例限制,計入管理費用,全額稅前列支,當年列支有困難的,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允許在5-7年內分攤列支。對國家和省級新產品享受增值稅地方分成部分稅款返還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批準,其返還的稅款不再并入企業利潤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級以上技術中心引進國內不能生產的設備、試驗儀器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三)完善企業技術開發體系,搭建企業創新的基礎條件與平臺建設,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1.政府要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方向
第一,要引導企業制定和完善技術創新的規劃,培育核心技術,占領技術制高點,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補助,由重具體項目向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傾斜。 圍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發展重點,以促進行業技術升級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及時發布產品和技術開發導向目錄,減少企業重復開發;第二,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跨國公司或國際性公司在閩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三資”企業將研發機構遷到國內;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都要整合技術資源,成立技術中心,加強對現有國家以上的企業技術中心的動態管理,在總結現有技術中心建設的經驗的基礎上,對具備條件的企業再認定一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確定一批重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并給予重點扶持,將其培植成為世界領先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第三,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加強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加快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的采用,為產品更新換代和生產技術水平上臺階提供技術保障和技術儲備。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鼓勵企業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政府優先采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裝備、產品。
2.加快科學研究開發體系建設,提升區域技術原創能力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支持發展既有比較優勢,又與我國主導產業的關鍵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等領域的知識創新,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充分的基礎保障。
3.加強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增強中介機構的服務功能
從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扶持、激勵和規范的政策措施入手,拓展科技中介服務領域,規范中介市場行為,推動全國各方面力量扶持發展急需的成果轉化、科技評估、投資服務等科技中介機構。支持和引導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創業服務中心等現有骨干科技中介機構,積極探索新的運行機制,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業務建設建設,進一步活躍技術市場。
4.健全和完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當前要著重抓好現有資源的重組整合,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資料、科學數據等的開放和共享機制,使全國科技資源共享取得新成效。在此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科研中試基地和高新技術孵化器等科技基礎設施,充實全國短缺的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并建立健全國家級科技成果庫、科技專家庫、特種自然資源庫,提高全社會的科技創新能力。與此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在全國各省市間建立科技資源的相互開放和共享的機制,通過相互開放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技術標準檢測機構、科技信息機構、科技經濟基礎數據、動植物標本、水文資料等科技基礎條件,聯合共建科技教育信息網、大型公共儀器設備服務網、高技術信息庫、國際技術標準庫和科技專家庫等,實現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并節約投資。
民營企業作為我國企業的主力軍,將在科技創新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外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離不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參與,民營企業必將成為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我國要抓緊在資金、人才、財稅、金融政策以及科技基礎等方面入手,為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之路掃清障礙。
參考文獻:
[1]郭洪波.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法律保障問題探析.社會科學輯刊.2005(1).
[2]楊寶成,李莽闖.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法律環境.創新科技.2005(6).
[3]廖明開.福建與周邊省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比較.發展研究.2006(1).
[4]易繼明.中國科技法學年刊(2005年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