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摘要經濟全球化使越來越多的資金、商品、技術、人員甚至文化沖破了民族國家的范圍在世界大市場內流轉。較大市場的建立意味著更多企業的加入和競爭的加劇。本文指出經濟基礎層面上的競爭變化迫使歐盟對調整競爭關系的競爭法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它既能迎合歐洲公司對擴大市場的要求,又能保護本土經濟免受國外公司的壟斷影響。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競爭法 歐共體競爭法 跨國公司
中圖分類號:D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44-01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的重大影響之一就是競爭的全球化,目前無論是競爭的范圍還是程度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這種經濟層面上的競爭變化,必然對調整競爭關系的競爭法產生重大影響。歐共體競爭法無疑也受到這股經濟浪潮的影響,從而呈現出新的變化。歐共體競爭法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競爭法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對其變化進行研究,使我們能更好的把握當前競爭法新的發展趨勢。
一、跨國競爭削弱了競爭法的作用
當前,越來越多的資金、商品、技術、人員甚至文化沖破了民族國家的范圍,在世界大市場內流轉。較大市場的建立意味著更多企業的加入和競爭的加劇。企業為增強國際競爭力紛紛選擇在全球范圍內兼并重組擴大規模,搶占市場。1995年全球并購案22700起,涉及金額8000多億美元。1997年全球并購涉及金額是1995年的兩倍。 998年全球并購的規模比1997年又增加了50%。1999年全球并購數量比l 998年又有了大幅度增加,企業并購額達到34000億美元。這場兼并重組戰役的勝利者屬于少數的大型跨國壟斷企業,它們收購被打敗的企業,相互瓜分著世界市場。
對于這種超大型的兼并活動和形成的全球壟斷結果,發達國家政府往往樂觀其成,不再用競爭法來橫加阻撓。一方面,跨國公司強大的力量是任何國家都不能承擔將其拒之門外的經濟后果。在現行管制寬松的自由貿易制度下,企業很容易將生產經營場所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來尋找最廉價的勞動和最佳的投資環境。當政府不能提供跨國公司滿意的條件時,在利益的驅動下,它們往往選擇背叛。為了避免資金外流,國家政策從對公司既限制又支持的態度轉變為合作。盡量配合跨國公司的現行戰略,而不是討價還價以爭取自己的利益。如果一個國家想要追求“有競爭力”,其中的竅門就是擁有能與跨國公司相協調的勞動力和管制環境。
過去,法律和觀念方面的障礙,使公司的集中不能如此肆無忌憚。如今,當“生產和資本越是可以無限制地自由支配,那些巨人般的跨國組織就越是強大和不可戰勝,這些組織使各國政府和選民都感到心驚肉跳怕被奪去現有的生活”。與這種新變化相對應的是社會上反兼并反壟斷的力量越來越弱。“在西方的政治領域中,雖說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口頭上都強調競爭,反對壟斷,但它們卻很少有什么實際行為。”跨國公司正試圖超越政治和法律的限制。經濟效益的擴大伴隨著平等公正的失效。經濟自由主義與政治私有化、反民主結合在一起,使資本主義更像一部絞殺公眾利益和民主的絞肉機。這一切正激起許多人的強烈反對。人們開始指責“政府在所有與生存攸關的未來問題上,只是一味地讓人們注意跨國經濟極其強大的客觀現實,把所有政治都變成一種軟弱無力的表演,使民主國家名存實亡。”對民主的擔憂,厭惡企業規模過大的傳統,繼續推動著競爭法前行。對于壟斷,人們雖然承認它是自由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當它的力量過于強大,造成對民主公正無法容忍的破壞時,反對它的浪潮也會隨之不斷高漲。
二、經濟競爭使歐共體改變的管制重點
現在,雖然我們可以感受到公司和經濟將越來越國際化,公司的國籍意識開始淡化。跨國公司穿越世界上不同的地域和政治領域來實現它的跨國整合政策時,它們看似將不再以它們母國的利益為出發點而更多的以公司的利益為重。但目前,這種全球化還遠未達到消除各種差異與不平衡的狀態。事實證明,主要的經濟活動和絕對多數的跨國公司仍集中在其母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
因此關于跨國公司和無縫的世界經濟的觀念沒有打動西歐人的心,它們正通過建立統一的歐洲經濟和強大的歐洲公司,與其對手進行有力的競爭。①就像當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查爾斯·威爾遜奉命出任美國國防部部長時說的,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利的事,就對美國有利一樣,西歐人相信對歐洲企業有利的,也會對歐洲有利。相應的歐洲為了使企業能以更大規模來與對手在國內和國外市場競爭,歐共體在實施競爭法時,首先考慮的不是企業產品或服務在本國背景下的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而是是否有利于企業在國際背景下的企業規模及其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份額,以及是否有利于歐洲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為歐洲贏得比較利益。限制企業活動的規定會妨礙經濟的增長,貿易擴展和其他經濟目標的實行,競爭政策開始容忍而且實際上鼓勵公司權力以聯合企業集團和財閥形式。2002年12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歐盟公司合并規則改革,這是13年來歐盟對反壟斷審查規定做出的最大變革。此舉旨在明確合并交易的定義,降低公司為合并交易進行辯護的難度。改革后公司能夠以“效率”為由進行合并交易,而歐委會阻止公司合并活動的難度也將上升。更多的合并交易將由國家反壟斷機構審查,而不再通過歐委會反壟斷機構。
同時,經濟上的民族主義往往使得競爭法在國際貿易被變相的充當了抵制外國企業在歐洲市場壟斷的大棒。歐盟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歐盟競爭委員會審議的1400多起并購案中,僅僅否決了14件,不到1%。不過,它們反對的很多案件都是針對外資控制的跨國企業并購。例如:歐盟拒絕了世通公司和斯普林特公司價值l150億美元的并購計劃,以及通用電氣與霍尼韋爾公司之間價值400億美元的計劃。而歐盟針對微軟開出的高額罰單更是被認為是打響了美國與歐盟新貿易戰的第一槍。
由此可見,在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激勵競爭,歐盟正靈活的運用其競爭法規一邊迎合歐洲公司對擴大市場的要求,一邊保護著本土經濟使其免受國外公司的壟斷影響。
注釋:
①伯特·吉爾平著.楊宇光譯.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