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摘要探望權制度是我國2001年修訂后的《婚姻法》新增加的一項制度。由于探望權案件的特殊性,使得探望權案件的執行成為了一個熱點、難點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探望權的特點,探望權案件的執行原則,指出了探望權案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立法建議,以期能夠更好的解決探望權案件的執行糾紛。
關鍵詞探望權 執行 立法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63-02
探望權也稱探視權或交往權,主要是指父母在離婚或解除同居關系后,與子女分居的父或母一方享有的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對該未成年子女進行看望并與之保持直接聯系與交往的權利。該權利重在維護未與子女朝夕相處的父母一方與子女間的交往,保障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聯絡。我國2001年新修訂的《婚姻法》確立了探望權制度,是婚姻立法上的一大完善。然而由于探望權案件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實踐中探望權案件的執行產生了不少問題,筆者擬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
一、探望權案件執行的特點
(一)執行標的的抽象性和復雜性
最高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54條規定:強制執行的標的應當是財物或者行為。一般民事案件的執行有明確的執行標的,要么是具有某一物質性結果的一定的行為,要么標的為物。探望權執行具有特別的交付內容,既不是對人身的強制執行,也不是對財產的強制執行,其執行內容是探望權的行使及行使的方式,其執行標的比較抽象、模糊,不利于法院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產生探望權行使不能的對象、方式和原因復雜多變,使執行的難度進一步增加。
(二)執行內容的長期性和反復性
其他民事案件的執行,除定期支付撫養費、贍養費的民事案件外,往往是一次執行完畢,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即行消滅,執行期限較短;而探望權案件的執行內容具有長期性,在子女未成年前,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要長期行使探望權。一般情況下,每隔一段時間便要探望一下子女,如果對方不配合,便要進入執行程序。即使這一次順利執行到位,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如果對方當事人仍不配合,便要再次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因此,當事人行使探望權的長期性,決定了該類案件執行的持續性與反復性的特點。
(三)執行的事后性和不確定性
探望權案件進入執行程序的原因主要在于出現了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阻礙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探望子女的情形,需要法院排除妨礙,保障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今后不再阻礙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探望子女,這就決定了探望權案件的執行結果具有事后的特點。同時,探望權案件的執行往往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未成年人父母之間的關系狀況、探望權人與未成年子女的關系狀況、探望權人與子女直接撫養人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狀況等,使得這類案件在執行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四)執行后果與當事人繼續行使探望權密切相關
在就探望權案件強制執行后,即使協助方履行了相應的協助義務,甚至動用強制措施促使其履行了協助義務,從而使申請方的探望得以實現。但由于協助方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如果因強制執行方式、程度不當給協助方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其內心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甚至會因此而灌輸給其直接撫養的子女,這必然會給另一方繼續行使探望權帶來障礙。
二、探望權案件執行的原則
(一)盡可能促成雙方當事人協議確定并同時考慮子女意見的原則
探望權的充分實現離不開配偶及子女的協助配合,因此,在確定探望權的內容時應當充分調動雙方當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力爭最大限度地協調雙方意志;同時也應當充分尊重并聽取達到一定年齡的子女意見。探望權不僅是父母的權利,也是子女的權利。如果子女不同意探望,法院應根據子女的年齡和鑒別能力,正確判斷子女拒絕探望的原因。如果子女年齡比較大,有判斷能力,不愿接受探望,就不能強制執行;如果是受另一方的教唆而拒絕接受探望,則可根據情節,對直接撫養子女一方采取批評教育甚至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責令其改正錯誤行為,說服子女同意接受探望。總之,在探望權案件中事先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努力減少將來執行的阻礙,增加探望權行使的便利。
(二)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和生活學習的原則
婚姻法修改后增設探望權的若干規定,其立法本意是充分保護未成年子女在離婚后能健康的成長。在探望權案件中,應當時時處處考慮到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考慮到是否有利于子女的生活學習。因此,在確定探望權行使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等內容時,應盡量充分地考慮未成年子女的需要。在執行過程中,執行法官要調查了解探望權人的有關情況。比如人品狀況、健康狀況、經濟條件、居住環境、有無不良行為和習性等,以此作為判斷其能否及如何行使探望權的依據。
(三)堅持疏導教育與適度運用強制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探望權案件的執行目的在于使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當事人今后不再阻礙另一方探望子女。而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之所以不履行協助義務,給另一方行使探望權設置障礙,是因為二者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矛盾在離婚后還沒能及時化解。為此,在執行時,執行人員要深入了解當事人的思想狀況,深挖矛盾根源,抓住問題的關鍵,做好當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說服當事人自覺履行協助義務。必要時,可以邀請他們的親戚朋友共同做好疏導工作,努力形成整體合力。要促使協助方能正確理解對方行使探望權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對子女的健康成長也是有利的,排除其內心的抵觸情緒,讓其心平氣和的協助對方行使探望權。但是,對教育疏導無效,拒不履行探望權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雖然不能對未成年子女的人身進行強制執行,但可對有關單位和個人采取強制措施。這些強制措施包括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罰款、拘留乃至追究刑事責任。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這類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和身心健康,這些強制措施應該慎重、適度使用。強制措施如果運用不當,不僅可能無法維護申請人的權益,還有可能傷害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三、探望權案件存在的問題及立法建議
我國探望權制度的確立,其一方面保證了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能夠定期與子女團聚,滿足了其對子女關心、撫養、教育、親近的自然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彌合家庭解體給父母子女之間造成的情感傷害,有利于子女生理、人格、情感的健康成長。然而由于探望權案件的特殊性,司法實踐中該類案件存在不少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探望權主體范圍的確定
1.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權問題
我國法律只賦予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探望權,探望權的主體不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但是從我國的國情來看,作者認為應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探望孫子女或外孫子女的感情需要給予必要的重視。現行《婚姻法》規定祖孫之間為第二位的撫養(贍養)義務,《繼承法》也規定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為第二順序繼承人,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可為代位繼承人。如果相互間連接觸交流的機會都沒有,行使權利或履行義務有悖立法本意。一些專家學者也考慮到這個問題,并提出了解決的途徑:(1)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把同祖父母、外祖父母長期共同生活作為確定孩子由父或母直接撫養的重要因素;(2)在確定探望方式、時間、地點時,考慮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感情需要;(3)有條件地賦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探望孫子女或外孫子女的權利,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是監護人的,或曾與孫子女或外孫子女長期共同生活等。
2.子女的探望權問題
從我國法律規定看,將子女列為被探望的客體,即只允許其被動的被探望而沒有賦予其主動探望其不直接撫養的父或母的權利。這與我國立法旨意及現實情況不符。我國探望權的立法旨意在于保護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探望權制度的設立有利于彌合家庭解體給父母子女造成的感情傷害,通過全面交流,增進感情。這種交流應該是雙向性的,確切地說,于子女而言其更有探望父母、交流感情的欲望,從而減少被遺棄感,從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安定。另外要強調的是,探望權對父母而言既是權利又是義務,即父母不能放棄對子女的探望權。
因此,建議立法賦予未成年子女探望權。即子女對非直接撫養的父或母有主動探望的權利。具體表現為:子女有權選擇探望或不探望的權利,有權選擇探望的時間、地點、行使探望的方式;父母對探望進行協議或法院判決時,子女有權發表意見等。
(二)協助執行人范圍的確定
我國《婚姻法》只規定了被執行的人的協助執行義務,但對被執行人以外的其他人或有關單位如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子女就讀的學校設置探望障礙的,是否應當作為拒不履行協助義務對待,尚未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也存在了不同看法。
因此,有必要建立有關人員和單位的協助執行制度,不僅應當規定被執行人的協助執行義務,還應當進一步規定與子女一同生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協助執行義務。在特定情形下,需要相關部門如幼兒園、小學、中學、婦聯、村委會、居委會及青少年權益保護部門協助執行的,也應當在立法中作出明確規定。由這些部門或個人協助執行,讓他們經常性地做好被探望子女的父或母的疏導教育工作,有利于案件的執行,也避免給未成年子女幼小的心靈帶來更大的創傷。
(三)不執行的懲罰措施方面
執行是通過各種強制措施來實現的,普通民事案件的執行都有一定的執行措施,如查封、凍結、扣押、劃撥、地帶履行等,用以保證執行的順利進行。但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各種強制措施對探望權的執行都不適用。這是因為在探望權案件中,未成年子女并非執行對象或標的,因而不能對未成年子女本身采取強制行措施。雖然執行法院可以依據我國2007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第1款第(六)項的規定,對有關當事人拒絕對方探望子女,阻礙執行的,予以罰款、拘留等處罰;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的規定并非執行措施,而是對妨害民事執行的強制措施。
筆者認為造成探望權案件執行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執行的懲罰措施不夠。嚴格的懲罰措施可以對不執行者形成威懾,如果其不執行的代價遠遠高于其執行的代價,探望權執行難的案件會大大降低。因此,可從以下方面加大不執行的懲罰措施,降低探望權案件的執行難度。
1.加大拒不執行的制裁
我國應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在一般制裁和刑事制裁方面加大被執行人拒不執行的強制力度。美國一些州的法律規定,有監護權的一方決不執行判決、具有藐視法庭情況的,可以處以罰金或監禁;對拒不協助執行情節嚴重的,可以對有監護權的一方判處監禁。我國刑法和民事訴訟法雖然都規定了被執行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應負刑事責任,但由于立法規定過于原則,司法實踐中極少適用,使得這項法律規定形同虛設。當前要從立法上盡快明確追究拒不履行法院裁判罪的程序,避免有關部門之間互相推諉。
2.建立變更監護權制度
行使監護權的一方拒絕對方探望子女,使子女得不到父母雙方的關愛,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理應成為變更子女撫養關系的法定理由。可以借鑒美國等國家的立法規定,將探望權受阻作為變更撫養關系的法定訴訟理由。規定有監護權的一方不允許有探望權的一方探望,具有藐視法庭情況的,可以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變更監護權的聽政證,取消監護權人的監護權。
3.支持精神損害賠償
在探望權案件中,如果撫養人故意設置探望障礙,使得探望權人見不到子女,探望權人精神上會遭受極大的痛苦,因此應在探望權案件中增設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可以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侵權精神素還賠償的規定引入探望權案件,判令阻礙探望的一方承擔另一方的一定精神損害。在探望權案件中設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既可以補償探望權人不能行使探望權所受到的傷害,也可以約束撫養人履行協助義務。
參考文獻:
[1]郭兵.法院強制執行.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2]吳佩玲.探望權執行難的表現及對策略論.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3]戚雅萍,湯繼榮.探望權執行若干問題探析及對策建議.少年司法.2006(1).
[4]魏煒.淺議探望權的執行.現代企業教育.2008(3).
[5]李進.淺談我國婚姻法探望權的執行.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