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珂 胡丹丹
摘要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突發的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誘發群體性事件的成因日益復雜,本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簡要分析了當前群體性事件的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勒龐的群體心理理論和李普特的公眾輿論理論,從群體事件發生的心理機制和政治傳播機制上分別給出作者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以善治構成要素為分析框架,建議行政機關以善治理念進行社會治理,以便依據疏導群體心理,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擴大,保證社會秩序的平穩運行。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 群體心理 公共輿論 善治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31-02
像現在這樣的轉型時期,政治參與的程度往往決定了政治穩定的程度,而現實中不斷發生的集體行為正是政治參與缺失引起的表象反映,根據2005年度《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統計資料,1993—2003年間,中國群體性事件的數量已由1萬起增加到6萬起,參與人數也由約73萬增至約307萬。2006年中國爆發的群體性事件超過9萬起。而且,涉及面越來越廣,參與群體越來越多。因此,研究集體行為及其制度化視角變得越來越有現實意義和改革意義。
按照勒龐的群體心理理論,他將群體性事件定義為在某些既定條件下,聚集在一起的個人,其自覺的個性消失,并且思想和感情全部轉到同一個方向,顯現出不同于組成群體的個人的一些心理特點的組織化群體引發的事件。在當代中國,人們權利意識的抬頭和轉型的政治現實,群體性事件更是層出不窮,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內容上都與之前不同。但是,無論是甘肅隴南拆遷戶集體上訪事件,江西銅鼓山林沖突群體事件還是貴州甕安事件,都明顯體現出勒龐對于群體心理研究的特征,帶有很大的暴力性,感情上沖動急躁,并且都體現了群體法制觀念的淡薄的邏輯思維。
一、社會運動研究綜述及方法選擇
不難發現目前關于社會運動的理論多以經濟的視角進行評析,但是對社會運動中的參與者的心理動機卻很少涉及。早期的群體心理學偏重于研究民族、群眾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比如由德國哲學家M.拉察魯斯和H.斯坦塔爾直接創建。群體心理學的思想,主要盛行于19世紀最后10年及其以后,如:法國心理學還原主義者塔德于的《模仿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于1895年發表的《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另外,還有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于1908年發表的《社會心理學導論》。戴維斯對于革命時期群體心理也做過研究,他用J曲線理論來解釋群體性事件。
而本文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對社會運動進行分析。群眾選擇參加群體性事件,是長期對政府形成的負面態度的爆發,因此本文從群體事件發生的心理機制和政治傳播機制上分給出作者的原因分析,也為我國政府今后分析和應對群體性事件提供建議,使我國在轉型時期能夠更好的保持社會的良性發展,化解人民內部的矛盾。
分析我國近幾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特征,第一個考慮因素就是研究不同群體性事件當中存在的情緒問題一一導致甘肅隴南拆遷戶集體上訪事件變成暴力反抗的也正是群眾對拆遷不滿情緒的煽動。第二個因素是群體所接受的觀念,群體所接受的觀念主導著群體性事件,這也是十分明顯的,在農村或者縣城,它們存在群體性事件的概率遠遠大于接受較多各種教育的城市。一個很好的思維觀念對于行為的選擇至關重要。第三個因素,群體性事件的行動。大部分的群體性事件都對社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危害,這種危害既是心靈的,又是身體的。以上種種,只有很詳細的劃分清楚,才能清醒的認識到當前我國存在的群體性,特別是基層組織的群體性事件的性質何為,應該怎樣應對。因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普遍存在的群體性事件的特征。這與勒龐對于群體的研究結果存在共性,在勒龐看來,20世紀是個群眾參政意識普遍覺悟因而也是個民主口號盛行的世紀,然而它又是一個最血腥的世紀。群眾作為一種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指出過它有著走向獨裁的危險,因此,怎樣挖掘群體性事件爆發的心理原因,并找出對應的解決措施去疏通群體的不滿情緒,對于轉型時期社會秩序的良好構建意義重大。
二、群體性事件產生的社會心理原因分析
由上可知,群眾參政意識是民主的一大特征,但是從心理學的視角觀察,群體心理機制和公眾輿論都會在群眾的民主表達能力和群體的事實分辨能力上設下陷阱。
(一)在自身能力上,群體心理制約群體應采取合法的行為方式
在勒龐看來,群體中個人的個性因為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即使在沒有任何外力強制的情況下,他也會情愿讓群體精神代替自己精神,而這種精神常常披著道德的面紗,表現出來的特征就是明顯的從眾心理,心理學上的從眾,就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者信念的改變。從眾行為可以表現為許多形式,主要有順從和接納有時我們會順從一種期望或者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這種靠外在的力量而表現出來的從眾行為叫做順從,相反,這種真誠的,內在的從眾行為叫做接納。我國當前表現出來的從眾行為一般是順從行為,參與的大多數其實對于自己的行為目的和行為影響沒有了解,什么會引發個體更多的從眾行為呢?在勒龐看來,一方面,群體善于運用簡單化的群體思維方式他們傾向于把十分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就像甕安事件,最初只是由于當地少女李樹芬的“非正常死亡”,但是群體對問題的始末推測過于單純,加上當地長久積蓄的不滿,最終受黑幫煽動,最后在村民的各種猜測下引發了一起令人震驚群體性暴力事件。另一方面,約束個人的道德和社會機制在狂熱的群體中失去了效力,作為群體中的個人,他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所謂“法不責眾”的經驗是他意識到他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當一定的突發事件觸發了群體的“道德”動機,甘肅隴南拆遷戶集體上訪事件目的是要維護自身的利益,但是現場行為一度失控,最終走向暴力事件。雖然參與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公共財產造成破壞,但是在維權的名義下一切又是那么順理成章。
(二)在外部環境下,群體會受公眾輿論影響
在沃爾特·李普曼的公眾輿論觀點假設下,每個人的行為依據都不是直接而確鑿的知識,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別人給他的圖像。從虛擬中產生的公眾輿論已經變成一種政治現象頻頻登上政治舞臺,民主參與往往基于事實分判殘缺不全的外部世界使人們產生一種偏見,并最終支配人們的想象力本身。由于外部世界的限制,殘缺不全的信息受到日積月累的想象,偏見和成見的影響,越是沒有受過訓練的頭腦,就越是喜歡做出一種揣測:如果兩件事情同時引起注意,就說明他們有著因果聯系,大眾傾向于運用直觀推理法,即發生于其后者必然是其結果,我們進行推理時得到的證據往往會屈從于辯解、威望、道德給我們造成的錯覺形成自己的門戶之見,因此,這種受到污染的輿論更是加劇了群體性事件的爆發,特別是在甕安事件中,小女孩的死因便是大多數村民的主觀推測,但是這類的小道消息變成為當時政府與村民關系緊張的催化劑,而政府又沒有及時發現阻止這類輿論傳播,錯誤的認識最終容易推動群體的集體反抗。
因此,盡管在民主政體的最初設計中,每個人的表達被認為不僅能夠自發的滿足自我表達的愿望,而且能自發滿足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在現實中,許多人的表達內容和方式卻是暴力的。如果缺乏一種正確的制度和教育,即媒體能夠成功報道環境,個人能夠理智構建自己的想象,理智的分析問題,那么共同利益會在公共輿論中就得到反映。而不會促使個人在錯誤的認識下遵從群體的盲目行為。
三、問題解決的措施及建議
針對當前各式各樣的群體性事件,對政府權力的建設,特別是針對政治管理民主能力的權力建設,成為一個緊迫而重要的問題。
(一)搭起平等的舞臺,提供百姓與政府交流的機會,創建健康的公眾輿論
首先要通過當前的信訪制度,狠抓人民群眾思想情緒的疏通問題。我們應當承認人性當中的許多感性因素是無法通過一個不完美的政策完完全全的引導到理想這條大道上的,我們只能達到相對理性而不是絕對理性,我們不能指望自己的政策和工作方式百分百的收到群眾的喜歡和支持,他們存在情緒是正常的,問題在于要認真的解決和處理那些情緒,在人們道德的最深層的意識,理智和感情的和諧的概念總有一天將取代我們現在這種沉悶的混亂的和毫無結果的矛盾心理。
其次,鼓勵各個組織和機構自我管理的能力。防止人民在不法分子的煽動之下爆發群體性事件,關鍵是提倡社會的善治觀念,按俞可平闡述,這種交流的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公民參與政治管理的權力,公民必須有足夠的權力參與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才能促使政府,并和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權威和公共秩序。群發事件的發生原因大多是因為政府失職行為造成,因此政府善政的首先實現對于消除群發事件的誘因至關重要。但是前提必須要實現善政必須要培育一個健全的公民社會或者民間社會,只有這樣,我國社會自我管理能力才會越來越強,社會各組織能及時協調各個成員的利益,最終抑制群體性事件形成。
(二)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增進人民對于政府的積極評價
要消除由于公共輿論使個人對政府執政帶來的的偏見,克制因為憤怒自發組織的群體運動,政府工作人員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檢討自己過去存在的問題,拿出新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建立合作機制,樹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合作觀念,從而緩解群眾的不滿。
政府工作人員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執政為民的理念。最近一個時期中國發生的多起“ 社會泄憤事件” 就說明了這一點。許多非直接利益相關者參與群體性事件,而無視國家的治安規則進行打、砸、搶、燒活動,就是在社會不滿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國家管治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注意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對國家政治合法性的消解能力。以甕安縣為例,一方面,在處理糾紛時的方式過于武斷暴力。面對群體事件,某些部門還是習慣性地用比較粗暴的方式對待百姓,老百姓容易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不是依靠任何一個個人或者組織就能輕松過渡到的,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能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才最終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政府人員隊伍的素質亟待提高。當前政府與公民間的許多沖突就是源于政府處理日常事務的方式不當,效果不佳引起的。
(三)增強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重視科學疏導群體心理
強大的危機控制系統既能有效應對勒龐提出的群體從眾行為,又能接觸社會上的不良言論,群體從眾心理導致的群體性事件是一種突發事件,之前沒有預兆,而且爆發起來會迅速蔓延。因此,一方面,善政要求建立一個有效地政府,建立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理指揮中心,以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組成的應急處理指揮中心,根據突發事件的需要,迅速啟動應急方案本身就是一個在較短時間降低突發事件危害性的方式。另一方面,建立適當的公共信息管理機制,政府要及時公布正確消極,破除誘發事件的消極信息,,樹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形象。善政要求政府執政的透明性,不單是每一個公民都有權獲得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政府政策的信息,還要求各種政治信息能夠及時通過各種傳媒為公民所知,要有勇氣面對由于政策、措施、行為的不規范、不妥當、所導致的不穩定。最后,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是解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要盡可能的擴大與群眾的接觸,從心理學上分析,增加相互熟悉的可能性,即接觸頻率高,時間長,距離近,是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有效方法,也只有使群眾對事件的發生始末有詳細了解,才使我們的政府得到更多的信任,政策得到更好的執行。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2]歲森瑙.沒有政府統治的治理.劍橋大學出版社.1995(5).
[3]格雷厄姆.政治中的人性.
[4]俞可平.權益政治和公益政治.
[5]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1).
[6]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11).
[7]裴宜理,閻小駿. 底層社會與抗爭性政治.東南學術. 2008(3).
[8]于建嶸. 底層社會的權利邏輯.南風窗.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