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摘要新聞輿論監督是保障人民權利得以實現的主要方式,同時也負有尊重他人人格尊嚴、不得侵害他人名譽的義務。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對兩個成功的新聞輿論監督案例的分析,得出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以及對行為人主體不進行人身攻擊是新聞輿論監督與公民、法人名譽權保護得以實現的關鍵。
關鍵詞輿論監督 名譽權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38-01
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物、社會事物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筆者認為,這些權利得以實現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新聞輿論監督。
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新聞工作者既享有新聞輿論監督權,同時也負有尊重他人人格尊嚴、不得侵害他人名譽權和隱私權的法定義務。實踐中如何把握既充分享用權利,又嚴格承擔義務這個尺度,至關重要。筆者曾在某新聞單位擔任法律顧問十余年,對新聞輿論監督和公民、法人名譽權的保護頗有感觸。我認為,要想把握好權利和義務這個尺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法律要保護的名譽權。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名譽權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權利人有權利用自己良好的聲譽獲得更多的利益,有權維護自己的名譽免遭不正當的貶低,有權在名譽權受侵害時,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具體到名譽,它直接關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嚴,它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乃至其它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公民的名譽,是指自然人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是人格的重要內容。法人的名譽,表示社會的信譽,這種信譽是法人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在它整個工作、生產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特別是企業法人的名譽,反映了社會對它的生產、產品、信譽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往往對其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發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說名譽權是民事主體的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是受法律嚴格保護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個人或每個單位在社會上所獲得的名譽,都是其人格和信譽的外在表現,是社會公眾對其自身表現的客觀評價,它不取決于主體內在的情感如何。所以,法律要保護的只能是名譽,而不是名譽感。
另外,輿論監督是維護社會正常運行,維護國家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措施。如果輿論監督不能正常進行,社會就不可能具有自我發展和更新的蓬勃生機,從而也就不可能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行。因此,當人格權和輿論監督權不可避免會發生沖突的時候,法律的天平應傾斜到維護公共利益的一方。
比如,新聞工作者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披露社會陰暗面,揭露、批評一些違背人民利益的錯誤言行和不良現象,如果這些現象屬于正當的輿論監督,批評的事實是真實的,則被批評者就不能以其名譽受到損害、個人秘密受到披露而要求他人承擔名譽侵權的責任。盡管正當的輿論批評在效果上會影響到被批評者的名譽,但事實上社會對他們的評價下降,以及他們名譽的貶損,并不是新聞輿論監督的批評造成的,而是他們自身的不良行為造成的。
因此,一些新聞工作者,出于維護正義的良好愿望,大膽披露社會中的某些丑陋現象,卻因事實稍有出入而招致麻煩時,或對不正之風、濫用職權等行為予以批評,雖在事實上無出入,而在文章的個別地方,遣詞造句不當引起被追究時,法律應對其適當提供傾斜保護。換言之,只要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丑話他人人格,只要不是抓住他人隱私或個別事實對他人人格進行侮辱、誹謗、詆毀,只要基本事實存在,即使在新聞報道中出現言詞不當、技術失誤,而不是決定輿論監督性質的問題,就不應視為侵權。實踐中,我曾遇到過這樣兩件事:
一件是一位女警察,在商業中心的人行道上,違反交通法規逆行開車時,由于邊接聽手機邊尋找停車位,不慎將一位60多歲的老人撞傷。當老人跌坐在她的駕車前時,她不僅沒有采取任何積極的救助措施,而且態度生硬。此事經一名新聞記者采寫,披露在媒體上后,社會反響很大。女警察的所在單位對其進行了紀律處分,久拖不決的交通肇事賠償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面對新聞輿論監督的批評,女警察很難接受,她認為批評文章的個別詞句侵害了自己的名譽權,便將該媒體告上了法庭。但法庭經過審理,認為新聞報道內容基本屬實,遂駁回了女警察的訴訟請求。
另一件是一位老人的獨生兒子,在20多年前娶妻生子后,因家庭瑣事與父母發生了矛盾,父親一氣之下寫了一份協議,要與之斷絕父子關系。從此,他賭氣與父母形同路人。20多年后,當他的老父親病魔纏身不久于人世時,非常思念這位兒子,便通過各種形式向兒子傳達信息,希望兒子能回家看看。但這位兒子卻以雙方簽有協議為由,斷然拒絕了病床上的這位老人最后的請求。新聞記者對此事報道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對這位兒子的道德譴責。而這位兒子不僅不反省自己的行為,反而以媒體造成自己的社會評價降低為理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媒體承擔名譽侵權的法律責任。法院通過審理,同樣駁回了這位兒子的訴訟請求。
以上是兩個新聞輿論監督成功的案例,成功的經驗就在于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以及對行為人這一特定主體不進行人身攻擊性。輿論監督的內容采用平鋪直敘的寫作方式,再現事件的本來面目,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就事論事的議論。讓公眾在了解事件真相的同時,運用法律和道德準則來衡量是非曲直,達到弘揚高尚、文明的思想品德,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自覺抵制、抨擊和擯棄不良社會行為的目的。至于上述行為人的名譽,因公眾對其評價降低而受損是必然的,這是由他們自身的行為來決定的。他們的名譽感遭到了空前的打擊,但歸根結底法律只保護合法的名譽權,而不保護名譽感。
總之,新聞輿論監督是社會生活正?;臉酥竞驮嚱鹗?而正確行使這一權利,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不僅是職能要求,而且是社會責任。同時,尊重人格尊嚴,保障公民、法人的名譽權不受侵犯,也是鐵的紀律和應盡的社會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