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年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程度不斷提高,但總體水平較低,造成土地流轉緩慢的原因主要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承包經營土地制度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不全等。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積極相應的對策,保障土地流轉順利完成。
關鍵詞土地流轉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81-01
一、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特征
(一)土地流轉動機發生變化
前些年,一些村級組織和農戶為了完成稅費上繳任務或避免土地閑置受罰,把土地無償甚至“倒貼皮”轉包給別人,土地使用經營權不僅沒有收益,反而成為一種負擔。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農業投入力度的加大,農民更為珍視土地承包經營權,當初委托村社代為流轉逐漸減少,新增流轉面積主要流向專業大戶,流轉形式以租賃為主,租金形式以收取現金或糧食折價為主。
(二)土地流轉形式多樣化
從目前看,轉包和租賃是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從發展趨勢看,土地入股發展的較快,有些村利用老村莊和閑置土地搞土地股份制農戶入股形式,解決了土地拋荒的問題,使過剩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從事第三產業。入股形式由于既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又使農民通過租金,薪金,股金等多種形式增加了收入,越來越多地受到農民青睞,將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形式。
(三)經營主體多元化
由種糧大戶通過親友關系,將農民原有土地轉讓接過來進行規模種植,按約定標準給予補償,這是土地經營的必然趨勢,一部分擁有種田技術,不愿外出打工的農民,沒有足量的土地可種。在這種形勢下,部分種養大戶以轉讓,互換,租賃,轉包等方式,流轉農戶的承包地,建立以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企業化為主要特征的農業示范園區。
二、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流轉不規范
目前的土地流轉大多處于自發和無序的狀態,一是承包經營權在流轉時,大都采取了口頭協議的形式,很少通過合同或契約規范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雙方利益缺乏法律的保護。二是流轉的程序不規范,不少農戶土地流轉后沒有到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備案。
(二)土地流轉規模較小
據文獻資料得知,在湖北僅有占經營面積約11.4%的耕地從農戶流轉出來。平均每個農戶的流轉面積不足4畝,而且流轉的耕地分散在村莊的不同地方,沒有形成土地集中的趨勢。因此,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轉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的零散化程度更為加劇。究其原因,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周期長見效慢,又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制約了經營業主擴大規模的積極性。
(三)受小農思想束縛影響流轉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的“命根子”,特別是近年來征用土地頻繁,大多數農民盯牢征地補償款。農民戀土情結較為嚴重,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實行糧食補貼后,一些私下轉出土地的農民,又開始收回原有承包地自己耕種。另外,多數農民小農經濟思想意識比較嚴重,小富即安,投資興業怕擔風險,務工經商怕丟土地,滿足于守土經營或交親戚耕種比較放心。
三、土地流轉問題的原因
(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及非農化水平仍然偏低
農村經濟充分發展是農村經濟非農化的重要前提,而農村經濟非農化的充分發展又是土地流轉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低水平,使得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不足,從而使農村經濟非農化和農戶經營非農化水平不高。農民缺乏足夠的非農就業和增收渠道,農戶分化緩慢,使大量農民只能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在農業上就業,制約了土地流轉的可能及進程。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制度設計存在疏漏
現行的法律制度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主體的限制性規定,制約了農地使用權的流轉。《物權法》第124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我們可以從法律規定看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流轉時要受到社區成員資格的限制,從而限制了流轉人和受讓人的真實意愿,致使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自由流轉。
(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落后
由于農村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各級財政投入仍明顯不足并缺乏長效投入機制,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覆蓋面和制度建設也比較落后。農民主要還是依靠土地收入解決看病,上學,養老等問題,普遍把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對待,對于流轉土地存在后顧之憂。
四、政策建議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做到“三個不得”
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這“三個不得”是農村土地流轉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土地流轉的只是承包經營權,不能在流轉中變更土地所有權屬性,侵犯農村集體利益。
(二)遵循自愿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要在充分尊重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工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是否流轉,流轉數量,流轉方式,應由農民自己決定。要想讓農民自愿參與土地流轉,必須進行宣傳引導,轉變農民的思想觀點,讓農民意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提高農民自愿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是加快土地流轉的前提。
(三)土地流轉是實現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
促進土地流轉,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通過市場引導流轉。由政府扶持,培育以村級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體系,達到政府培育市場,市場引導流轉,流轉促進發展,發展維護民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慶學.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創新研究.商業時代.2008(22).
[2]郭振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緩慢的原因及對策.時代人物.2008(10).
[3]陳萬軍.探析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現轉.現代農業科學.2008(8).
[4]于朝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營管理.2008年版.
[5]麻昌華,汪安亞.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分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8(4).
[6]王春超,李兆能.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困境:來自湖北的農戶調查.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