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盼 張 倩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新農村建設應有新的認識和思考。本文指出了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目標,并總結了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實踐中的偏差,同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 建設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85-01
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都提出過這一目標任務。目前我國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那么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新農村必有其新的內涵和新的目標,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的內涵
新的時代背景下,新農村建設應該有其“新”的內涵。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有的認為:新農村的新,新在農村的發展能夠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和諧社會的要求。這些說法都概括的很好。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所長馬曉河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賦予新時代的建設內涵,既包括路電水氣等生活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也包括以農田、水利、科技等農業基礎為主的產業能力建設;既包括村容村貌環境整潔,也包括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中國人民大學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認為,新農村的新,新在農村的發展能夠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和諧社會的要求,通過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使農村得到可持續的基礎,使農村社會能夠實現和諧。總的來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概括為:新農民、新社區、新組織、新設施、新風貌。
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著一些認識上和實踐上的偏差,及時糾正這些偏差和錯誤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
(一)認識上的偏差
一些干部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著認識和理解上的一些偏差。一些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陣風而已,僅僅是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對解決“三農”問題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他們對政府信心不足,對當地的發展比較擔憂,認為新農村建設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二是對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認識不清,他們認為建設新農村就是國家投資搞農村翻新,是國家和政府的事,與我們群眾沒有關系,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三是認為建設新農村主要是搞好經濟建設,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協調發展,忽視了對農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和觀念轉變的要求。
(二)實踐過程中的問題
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村經濟落后,所以普遍存在文化教育落后等現象。貧困和閉塞,又衍生了村民思想落后,生活環境差等突出問題,如:文化生活單調,較少接受新鮮事物,對黨的富民政策反應遲緩;生活環境“臟、亂、差”現象突出;農村民主管理制度貫徹落實不到位,農民自身民主意識淡薄,忽視權益保護。在這樣的條件下推進新農村建設,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三、針對以上這些認識和實踐中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相應的措施
首先,我們要解決干部群眾一些認識上的偏差,要讓他們明白既然是農村建設,建設的主力軍就應該是農民,“其他任何社會階層、社會組織都沒有這個資格和力量來代替農民充當這個角色。即使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也不能越俎代庖,把農民至于配角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充分樹立農民的自信心并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呢?這個問題的解決一要靠宣傳教育,二要靠“村民自治”政策的真正落實和完善。各級黨組織要把宣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讓村民明白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階段,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歷史發展的機遇,深化農村改革,從根源上解決“三農”問題。其次,要真正落實“村民自治”工作,切實發揮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主體作用,這也正是新農村建設中政治民主建設的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對農民物質和精神家園的建設,主體是農民。政府的職責是千方百計調動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積極引導他們投身到建設的大潮中來。要真正做到“政府搭臺、農民唱戲。”
其次,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方面的建設。物質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也不能忽視。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因此要突出抓好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這一主題。首先要普及農村基礎教育,提高教育水平,要堅持推行“普九”工作,通過農村基層教育的普及,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其次要拓寬農村培訓領域,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根據市場需求,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實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最后要向農民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學方法,普及科技知識,全面提高文化的創新能力。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遠而宏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社會革命,我們必須對其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有充足的認識,決不能一蹴而就,應付差事,成為名不副實的“形象工程。”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認真貫徹落實“村民自治”工作,同時,發揮好政府在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給予大量的支持和扶導,同時要給予政策傾斜,多制定對農民有利的、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的政策和措施。另外,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注意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一定要以在農村促進人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潘忠賢.從國內外經驗看我國新農村建設之路.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
[2]張蘭泉.淺談從村民自治的角度推動新農村建設.世紀橋.2008.
[3]周德超.淺談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農村建設.2006.
[4]孫善文.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與思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