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哲
摘要抗戰初期的陜甘寧邊區,民眾不僅對中共的認同度不高,并且自身文化素質過低,這些都不適合中共在此進行抗戰動員的需要。1937年開始的邊區漢字冬學收效甚微,而后,新文字逐漸成為冬學的有效工具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邊區民眾的文化素質,也達到了中共發動群眾、領導鄉村的社會教育目的。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 新文字 冬學 政治動員
中圖分類號:D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13-01
一、陜甘寧邊區冬學運動的政治動因
(一)邊區民眾對中共認同度不高
在抗戰之初,鄉村封建權威影響依然存在,民眾對中共政權尚存疑慮。這是因為傳統的農業社會,鄉紳地主是鄉村中政治維系的基礎,也是文化及價值觀念的引導者和仲裁者。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政權后,鄉紳地主退出了鄉村基層政權。但在許多民眾心里,鄉村領袖必是“年高望重,有錢有勢”的人的傳統觀念并未完全消除。根據地建立之初,民眾還不能一下子從這些封建權威思想中解脫出來。同時,在根據地政權建立之初的行政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偏差也多少延緩了民眾這種思想的轉變。由于新的鄉村權力主角是以中農和新翻身的中農為主,這些新的權力主角在分配地主土地和浮財方面表現積極,但“許多鄉長是不識字的農民積極分子,其世界觀、經驗和個人關系都建立在當地的社區之上”。因而在傳達上級的政策時有時不能全面領會,加之受舊日鄉村辦事人員工作作風的影響,屢屢發生強迫命令的做法,致使邊區政府的一些法令不被民眾理解。這種情況在整個抗日根據地普遍存在。
(二)邊區民眾文化素質過低,不適合抗戰的需要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敵后根據地的教育狀況普遍都比較落后,民眾識字率不高,很多成年青壯年都是文盲。例如林伯渠在1939年1月所做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對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的工作報告》中就寫道“邊區是一塊文化教育的荒地。學校稀少,知識分子若鳳毛麟角,識字者亦極稀少。在某些縣如鹽池,一百人中識字者有兩人,再如華池等縣,則兩百人中僅有一人。平均起來,師資的人只占人口百分之一。整個邊區的中學生是屈指可數的。社會教育簡直是絕無僅有的事。”
邊區民眾文化素質的低下嚴重制約了全民抗戰的順利進行。第一,使對敵斗爭受到損害。例如,每遇敵情,常要傳遞情報通知,但情報傳到那些無人識字的村莊,人們干瞪眼,不知說的是啥事,往往誤了大事。又例如,為了防止漢奸、特務潛入根據地搞破壞活動,各地的民兵隊、兒童團在路口和村頭查“路條”。由于他們大都不識字,只要看到紙條上有黑字和紅印章就放行,一些漢奸、特務就乘機造假“路條”蒙混過關。第二,影響了黨和政府的政策、法令的宣傳、貫徹和執行。許多農村干部不識字,書讀不了,報看不了,上級發下來的文件不知是啥意思,使各項工作無法開展。例如,抗日民主政府的減租減息法令已頒布了好幾年,有些村莊的干部、群眾還蒙在鼓里,使地主占了便宜,農民吃了虧。第三,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為了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黨和政府引導農民組織起來,創辦了各類合作經濟組織,但有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不會記賬,不會算賬,經濟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因而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前線的抗戰經費。
二、陜甘寧邊區的新文字冬學成效
如何能夠把根據地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戰積極性調動起來,并且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以適應抗戰的需要?社會教育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途徑。而冬學是“普及教育,消滅文盲的重要辦法之一”,作為社會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自然不能被忽視。陜甘寧邊區中央教育部于1937年10月13日發布了《關于冬學的通令》,通令指出“冬學就是國防教育領域內總動員的具體任務,……是成年補習教育的一種,特別是給農民教育的良好機會,也就是普及教育、消滅文盲的重要辦法之一?!痹诳偨Y社會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冬學確實可以進行識字和文化教育,而且可以加入政治教育、生產教育、軍事教育的內容,并且可以把它變成根據地進行社會教育和政策宣傳的一個重要平臺。但是,漢字的繁難給給冬學運動的開展造成了不便。1940年1月,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指出:“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貼近民眾,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源泉。”給了陜甘寧邊區廣大新文字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經過延安市、延安縣的試驗,新文字因其在掃盲過程中簡單易學的優點,從1941年開始被廣泛應用于陜甘寧邊區的冬學實踐中,成為1941、1942年最重要的冬學工具之一。
新文字冬學完成了社會教育的任務,在政治動員上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新文字在冬學運動中的實施對掃除文盲普及教育以及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時的中共機關報《解放日報》對此有很多的報道。第二,民眾的政治覺悟提高。冬學運動的目的之一是“給群眾以抗戰的民族解放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上來提高群眾抗戰的認識與熱忱,以加強群眾抗戰的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币蚨?民眾在冬學中學習了新文字便為政治、軍事、生產等奠定了基礎,通過新文字冬學運動,一些政治術語、詞匯和抗戰道理被民眾所掌握,使之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日軍的罪惡,了解了抗戰基本形勢、基本政策和任務,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第三,促使黨完成了發動群眾的任務,達到了動員和領導鄉村的目的。過新文字冬學中的政治教育、識字教育、生產教育、軍事教育等,不僅激發了民眾抗戰的意識,而且使民眾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堅定了對共產黨的信念,對發動廣大農民抗戰救國,鞏固邊區政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雖然1943年前后新文字在陜甘寧邊區逐漸淡出,后來冬學運動逐漸沉寂了下來;但是民眾已經被發動了起來,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教育的政治動員目的已經達到,在此過程中新文字作為有效的交流工具之一,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注釋:
[美]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老解放區教育資料(二)上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
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老解放區教育資料(二)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