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夢
摘要精神病人現在在我國已占據一定的比例,但是精神病人犯法與一般成年人犯法在刑事責任的認定和刑法的處理上又有相當大的不同,其中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即使觸犯刑法也不用承擔刑事責任,正是由于這樣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在審判時為逃避法律責任的追究都聲稱自己存在精神障礙。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最主要的方法還是盡快出臺有關精神病人方面的法律。
關鍵詞完全無刑事責任精神病人 法律責任 刑罰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44-02
精神病(psychosis)指由于人體各種治病因素的作用,使正常的大腦活動發生障礙,導致認識、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的失調或者紊亂的一類疾病。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關于保護精神病患者的基本法律,我國對精神病患者有危害行為的責任判定的唯一根據是《刑法》第18條,根據該條規定,可以根據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能力將精神病人分為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和相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三種。本文這里僅對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進行探討。
一、精神病人的現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2008年初,世界有5億多精神病患者,而在我國,有4000多萬人患重度精神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利益結構的變動,特別是近年來“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會有更多的人因不堪承受思想重負而出現精神癥狀。據有關機構預測,我國精神病患者將以每年15%以上的比例上升。
二、精神病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條件
我國《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精神病人不負刑事責任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一)必須是精神病人犯罪
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才是這里所指的精神病人?在刑法中,對行為人是否追究刑事責任或追究何種程度的刑事責任的權利是由擁有司法權的司法人員來行使,所以,“從法律上來講,行為人是否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最終決定權在于司法機關,但是,實踐中司法人員往往不具備醫學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要判定行為人是否具有精神病顯然不可能,所以客觀上就必須把這一工作交給精神病學專家來完成,因此,在我國目前鑒定體制下,法律事實上把一部分司法裁決權讓渡給了精神病鑒定人”。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0條規定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
(二)必須是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實施犯罪
“不能辨認即行為人由于精神病理作用,在行為時不能正確的了解自己行為危害社會的性質及其危害后果”。這里法學界就存在分歧,行為人是應該具有現實中的辨認能力,還是刑法上的辨認能力。我同意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即這里所指的辨認能力是行為人具備對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后果。因為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病理的作用精神病人的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有的并未消失,而是減弱,因此往往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刑法而要承擔刑事責任?!皢适Э刂菩袨榈哪芰κ侵感袨槿擞捎诰癫±碜饔?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自由的選擇實施或不實施危害行為,也往往表現為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而選擇和控制危害行為的時間、地點、方式和程序”。這里須指出一點,法條中規定的是“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中間的連接詞是“或者”,所以說喪失辨認能力和喪失控制能力兩者是擇一的,并不要求兩者都同時具備。
(三)必須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
評定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能力需要從醫學和法律兩方面綜合分析,我國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1989年)對精神疾病鑒定作了相應規定,而2005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又對鑒定的體系、鑒定機構的資格等問題作了相關規定。從法律學的角度出發,法具有規范作用,法的實施就是為規范各方主體行為,所以進行精神疾病的鑒定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不僅形式要合法,而且實質也要合法,確保鑒定結果做到準確無誤。然后,審判機關根據鑒定結論按照法定程序宣告患精神病的犯罪嫌疑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規定的刑事責任。
只有以上三個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判定某人為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不用對自己違反法律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在實踐中,要嚴格把握三個條件,避免把限制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當做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而使其逃脫法律責任的追究。
三、相關問題及解決途徑
由于精神疾病的種類很多,《刑法》中只是泛泛的規定了精神病的責任,而并未規定哪種或哪些精神病具體承擔什么責任,所以常常讓人們誤認為“凡精神病人犯罪都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以致很多犯罪嫌疑人在庭審為逃避法律責任都聲稱自己有精神病。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精神病人只有在由于精神病理癥狀致使其辨認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喪失或減弱,以致不能認識自身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不能預計行為的后果,在不能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時造成危害結果的才不負刑事責任?!睘楸苊馍鲜霈F象的發生,我同意李玫瑾學者的觀點,將刑事法律中的“精神病鑒定”改為“刑事責任的鑒定”。因為鑒定的本身不在于證明某人是否有病,而在于證明某人是否有刑事責任能力,即前面所提到的是否具有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刑法理論的主要目的,應該方便于刑事司法審查案件,處理案件的需要?!霸谛谭▽嵺`中,我們最初面對的往往是犯罪的結果,然后才沿著結果分析行為表現,進而鎖定行為人,再進而對行為人的主觀責任進行全面衡量,最后才能確定行為人是否實施了犯罪行為,是否應該承擔刑事責任,需要承擔什么樣的刑事責任?!本癫∪髓b定是先確定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然后才在確定患病的基礎上來判定行為人在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能力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最終的重點還是在有無刑事責任的問題上。所以改為刑事責任能力鑒定后將更具有操作性。 (下轉第351頁)(上接第344頁)精神病人的鑒定結論在刑法訴訟中是作為一種重要證據出現的,鑒定結果直接關系到犯罪嫌疑人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但由于科學技術及生產力水平所限,并且存在影響鑒定結論真實的主客觀因素,鑒定結論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判決,特別是在社會風氣不正的情況下,有的鑒定人經不起不正之風的干擾和侵犯,時有作虛假鑒定的情況發生。為避免精神病鑒定中的弄虛作假現象,完善法律監督機制必不可少,以防止此類現象的發生。我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在每個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精神病鑒定的醫院成立一個精神病鑒定小組,如果要進行精神病鑒定就從這個小組里隨機抽取醫生對患者進行鑒定,當然抽取的結果不能告訴當事人及其家屬,然后幾個鑒定組成員各自獨立進行鑒定,互相之間互不交流信息,結束后,由鑒定小組的主管主持進行記名投票,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定行為人是否存在精神病,且要把是和不是的理由都寫在鑒定結論上。最后,法官參考該鑒定再確定行為人是否存在精神病,是否應該承擔刑事責任。
不少人存在疑問“即使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造成了重大的傷亡事故,也不用承擔刑事責任嗎?”答案是:只要判定行為人為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就不用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犯罪的構成要件為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即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其中作為自然人的犯罪主體必須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而這里所講的精神病人為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當然無刑事責任能力,雖然具備嚴重的危害后果,但并不構成犯罪,所以并不追究刑事責任。所以《刑法》只規定“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這里對受害者家屬顯然并不公平,所以法律規定精神病人雖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但民事責任還是不能免除的。所以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刑事責任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刑事責任?!钡珜嵺`中,精神病人的家屬往往因為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花去了家中積蓄甚至欠下債務,所以常常無力賠償甚至也不愿賠償受害者或其家屬的損失,精神病人又很少有自己的財產,所以最后即使法院判決賠償受害者本人或其家屬的損失也往往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最后也會因為無執行能力而“不了了之”。我覺得,國家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規范,如像農村合作醫療的制度一樣,國家可以成立專門的基金,再由當地政府和精神病人或其家屬各出一部分資金,如果發生精神病人的傷害事件,要賠償受害人或其家屬的損失,則從該基金中拿出錢來賠償受害者本人或其家屬的損失,這就有點像為精神病人買保險,不過最后得到賠償金的是受害人或其家屬,但最終的受益人還是精神病人本人及其家屬。
當然,以上三個問題只是完全無刑事責任精神病人的幾個特別突出的問題,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探討,這里就不在一一贅述。
四、結語
在實踐中,《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早已實施,但《精神病人權益保護法》仍未出臺,精神病人作為我國的一種特殊弱勢群體,其權益也應該受到相應保護。特別是精神病人傷害事件發生后,精神病人本人的責任認定、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的相關責任的認定、受害者及其家屬的賠償及其標準我國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我認為目前最關鍵的還是盡快出臺一部有關精神病人相關問題的法律,以彌補我們在精神病人觸犯法律方面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刑學毅.刑事責任能力鑒定的質證和采集.臨床醫學雜志.2008(3).
[2]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閔銀籠.法醫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李玫瑾.刑事法律不宜使用“精神病”一詞.檢察日報.2008.
[5]童德華.規范刑法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