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鋒
摘要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官僚資本急劇膨脹,逐漸壟斷全國的經濟命脈,其反動本質暴露無遺。鑒于此,我黨適時提出沒收官僚資本,并在各解放區進行深入細致的接管和沒收工作,從而為戰后經濟的恢復和國營經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官僚資本 經濟綱領 國營經濟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72-02
官僚資本是近代以來依靠地主買辦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封建性和買辦性的國家壟斷資本。國民黨統治時期,官僚資本獲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抗戰后,由于國民黨政府接收了日本、德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在華企業和財產,官僚資本迅速膨脹。到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官僚資本在全國的工業資本總額中占2/3,占全國工礦、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形成對就中國經濟的全面壟斷。它不僅是國民黨發動政權的經濟基礎,而且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相勾結成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因此,這種腐朽的生產關系是中國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我黨于1947年10月10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首次提出“沒收官僚資本”。之后,1947年十二月會議上,我黨又把“沒收官僚資本”列入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遵照黨的指示,沒收官僚資本工作隨著各地的解放逐步展開起來。建國后,又對隱藏在私營企業中的官僚資本進行清理,沒收工作取得全面勝利,建立起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然而,建國前后我黨究竟是怎樣沒收官僚資本工作的?是值得研究和總結的問題,本文對這一問題作了以下簡要分析。
一、中國共產黨對官僚資本的認識歷程及沒收官僚資本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對“官僚資本”這一概念的理解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早在1923年共產黨人瞿秋白同志在《中國之資產階級的發展》一文中就曾使用過“官僚資本”,成為我黨最早使用這一名詞的先例,但其含義是指早期的官辦、官督商辦等企業。在此之后的十余年間,盡管國民黨官僚資本在金融業和交通運輸業已經確立了壟斷地位,但我們黨對官僚資本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直到抗戰勝利前夕,我黨才對國民黨官僚資本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其標志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中,毛澤東不僅把官僚資本闡述為“即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的資本, 壟斷中國的主要經濟命脈, 而殘酷地壓迫農民, 壓迫工人, 壓迫小資產階級和自由資產階級”而且還在報告的具體綱領中首次提出“取締官僚資本”的口號。
抗戰勝利后,為爭取和平、民主局面的實現,我黨并一度把“取締官僚資本”改為“反對國內官僚資本”,甚至改為“防止官僚資本之發展”。但是,抗戰后國民政府通過沒收、接管占戰時外國在華資產絕大部分的日本、德國財產,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全面壟斷中國的經濟命脈。內戰的爆發后,官僚資本的反動本性更是暴露無遺,此時我黨對官僚資本準確認識為“是一種具有封建性和買辦性的國家壟斷資本。從資本的所有權來看,它分為國民黨國家資本和官僚私人資本;從資本的來源看,他是依靠政權和政治特權掠奪和剝削人民而積聚的,四大家族掌握的壟斷資本是官僚資本的主體。”因此,1947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首次提出“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兄弟等四大家族和其他首要戰犯的財產,沒收官僚資本”。隨后,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又在被會議認為是整個打到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時期內,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帶綱領性的文件——《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把“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列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建國前夕,我黨同各民主黨派協商后,又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寫入1949年9月29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的總綱中,從而為沒收官僚資本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二、及時總結和推廣城市工作經驗,減少對官僚資本企業的破壞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如何收復城市,收復城市后如何管理,對我黨來說是全新的但又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針對前一階段接受城市工作中存在的亂抓物資、亂搬機器嚴重破壞工業等問題,1948年2月19日,中央發出《中央工委關于收復石家莊的城市工作經驗》,向各解放區系統介紹了石家莊城市工作經驗,同時要求各解放區避免石家莊存在的錯誤。2月25日,在向中央局、分局、前委中工委發出的《中央關于注意總結城市工作經驗的指示》中,“責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對于自己占領的城市,凡有人口五萬以上者,逐一作出簡要扼要的工作總結”并要求將報告電告中央。此后各解放區遵循中央指示,及時總結經驗,報告中央,加強了黨對各地接管城市工作的領導,最大限度減少了接管城市工作中對工業特別是官僚資本企業的破壞,。
三、依據資本的歸屬不同,區別對待國家資本和私人官僚資本
按照資本的歸屬情況,官僚資本存在政府及各黨團機構所有的國家資本和黨、政、軍各級官吏等所有的私人資本,為此我黨在沒收過程中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了不同的標準。對于國家資本,1948年4月8日,中央在給洛陽前線指揮部同時發給其他前線和地區的電報中,要求各地明確官僚資本的界限,強調“對于那些查明確實是由國民黨中央政府、省政府、縣市政府經營的,即完全官辦的工商業,應該確定歸民主政府經營的原則。”在接下來的沒收工作過程中,一般在城市剛解放時,由軍管會遵循“自上而下,、各按系統、原封不動、先借后分”的原則直接接管。對于私人資本,中央在給洛陽前線指揮部同時發給其他前線和地區的電報中,明確指出著名的國民黨大官僚所經營的企業由民主政府經營,小官僚經營的企業不在沒收之列。但對大官僚那部分資本在具體操作中,我黨基于他們的政治態度、是否是戰犯或現行反革命分、是否是四大家族成員等方面的考慮,區別對待他們的資本。同時,對那些一時難以確定是否是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我黨多次強調不宜公開宣布沒收,而應當采取監管、代管以及凍結的方式不使企業和財產受到損失及暗中轉移,著手調查,留待以后處理。
四、以穩定企業生產秩序為前提,提出沒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有效政策
沒收官僚資本的企業,是隨著各地區的解放逐步實現的。1948年4月8日,我黨在《再克洛陽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向各地指明沒收官僚資本企業的具體做法后,1949年上半年,我黨又先后發出《關于沒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指示》、《中央關于對舊職員的處理原則的指示》、《中央對華東局關于接受江南城市指示草案的指示》、《中央關于接受企業問題的指示》等文件,更加明確了我黨對沒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方針和政策。文件不僅指出各地人民政府對待官僚資本的經濟機構應該采取不同于對待國民黨政權機構的政策,即不是打碎它的組織和機構,而是加以保持,并實行“原來的廠長、礦長、(下轉第374頁)(上接第372頁)局長及工程師和其他職員沒有逃跑,并愿意繼續服務者,只要不是破壞分子,應令其擔任原來的職務”“對于企業中的各種組織及制度,應照舊保持,不應任意改革及宣布廢除”“舊的實際工資標準和等級及實行多年的獎勵制度、勞動保險制度等,亦應照舊,不得取消或任意改定”。而且還明確了軍管會監督企業一切活動的的職權,并強調“軍管會能很好地接受城市及工廠和資財,但軍管會不能經營企業和工廠,軍管會在接受后,應迅速將企業、工廠和物資分別交給各適當的負責的機關管理和經營”,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同時為實現企業內部的安定團結,平穩的進行生產。我黨針對企業人事上存在諸如技術不高、工作能力不大卻占高位、領高薪,而技術較高、能力較好卻職位低、薪水低等問題,逐漸認識到企業人事改革的重要性,指出“企業中原職原薪,不是絕對,一有可能,群眾條件一經成熟,就必須進行這種改革”這樣就使企業中的大多數職員增強了信心,調動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對于一般職員存在舊思想、舊作風的問題,我黨強調必須在準備好充分群眾條件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并要求采取適當的步驟,不可冒昧行事。隨后,各解放區遵照上述各項具體方針和政策,沒收官僚資本企業工作進展較為順利。到1949年初,經過三大戰役后,長江以北的官僚企業基本被人民政府接管。從1949年4月渡江作戰開始到1949年底,長江以南的官僚資本企業相繼由人民政府接管。
五、建國后,沒收官僚資本工作的正規化、徹底化
建國后,為了避免因沒收工作中標準和范圍不夠統一而產生不良影響,中央將官僚資本的界定權收歸政務院,并由政務院制定具體的沒收程序。隨后,在1951年2月政務院發出的《關于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中強調,沒收時公私合營企業和私營企業中的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的股份和財產時,必須報經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審核后轉請政務院批準,才得執行。這一指示發出后,各地在沒收范圍和沒收程序方面有了統一標準,逐漸使沒收官僚資本走上規范化。
由于在接受官僚資本企業的過程中,為了維持企業生產的正常運行,對原來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基本未曾觸動。因而在這些企業中保留了大量的官僚資本主義的遺跡。同時,我黨在多年的接管官僚企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建國后,對這些企業進行徹底改革的條件基本成熟。為此,我黨和政府從1950年開始對這些企業進行了前后兩個階段的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經過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廢除了企業中的舊的官僚主義管理制度、各種壓迫工人的制度以及不合理的生產管理制度和技術管理制度,建立了實行企業管理民主化的制度、新的生產管理制度和技術管理制度。這就改變了這些企業的原有的生產關系,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從而激發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在對這些企業進行改革的同時,1952年1、2月,我黨和政府先后發布《企業中公股公產清理辦法》、《關于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對隱藏在私營企業中的官僚資本進行了徹底清查和處理。同時,為徹底進行沒收官僚資本,1952年6月,中央政府頒布實施《關于沒收反革命罪犯財產的規定》,對那些不屬于大官僚、著名戰犯,但又犯有嚴重罪行的反革命分子的財產進行了沒收,從而實現了沒收官僚資本的徹底化。
總之,我黨通過上述措施取得了沒收官僚資本工作的全面勝利,改變了這種落后的生產關系,并建立起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建華,朱陽.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武力.“官僚資本”概念及沒收過程中的界定問題.中共黨史研究.1999,(2).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8).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7).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