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英
點擊課標
以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區域差異。
設計思想
必修3是在必修1講述自然地理和必修2講述人文地理之后的第三個必修模塊。本冊地理學中的區域研究,往往是前面兩冊書中所學地理規律與地理原理的應用,如本節課“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的差異”就是必修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在實踐中的應用。區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圍、不同層次區域特征的形成,是地理環境各要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決定的。因此,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要特別注意運用綜合法,從整體上認清區域內部各種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同時重視區域差異的把握。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中國三大自然區的劃分及三大自然區區內的整體性和區間的差異性,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掌握分析任何區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三大自然區不同的地理特征。
教學難點
分析自然區域差異的基本方法。
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強烈的好奇心、積極的參與熱情,因此應發揮地理學科優勢,運用板圖、圖像和精美的課件設計,創設濃郁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優效性。另外,可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探究課堂。依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心理特點設計問題情境,鋪設適當的臺階,以利于學生合作探究,但要避免跨度太大造成的學生思維障礙。問題情境的設計要有創造性,要有讓學生驚喜的東西。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認知、學會欣賞自我,為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提供適宜的舞臺,讓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健康成長的沃土。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三大自然區劃分的依據;歸納、總結、比較三大自然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培養學生讀圖、思考、應用能力,注重地理信息的認定、獲取、分析及評價能力的訓練,養成準確全面獲取圖文信息的學習品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案例研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勇于表達、交流、反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問題情境設計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增強地理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教學活動設計
復習回顧:
(1)什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什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性?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有哪些規律?
設計意圖:這些原理與規律是學習本節課的基礎,且學習已近一年,復習應稍多花費些時間。
一、自主探究:三大自然區的劃分
出示“中國空白輪廓圖”,同時給出學生活動資料: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1956年,中國成立了自然區劃委員會,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任副院長,進行綜合自然區劃的研究。根據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差異,把全國劃分為三大自然區域。
學生活動:
(1)自主探究,嘗試在空白圖上畫出中國三大自然區。
(2)學生展示成果,并說出劃分依據。
同學們參與的熱情高漲,給出了七八種設計方案,并闡述了自己的設計依據。
設計意圖:三大自然區的劃分與我國地形、氣候(如三級階梯、400mm等降水量線)等知識密切相關,又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形成原因相關,綜合性強,由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創設濃郁學習氛圍,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教師出示“中國三大自然區”圖:要求學生看看專家的意見,對比自己的劃分方法,有哪些不同?
面對專家給出的方案,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學生答案與專家相同或相近,感覺特自豪,有的學生答案差異較大,急著找原因。
教師因勢利導:專家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在不同回答的基礎上,用幻燈展示中國三級階梯和中國年降水量圖,并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完成下列填空:
在地理環境各要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決定區域差異的兩個基本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則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的兩面鏡子。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設計可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增強地理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過渡:三大區之間的自然差異明顯,但在每個自然區內部則表現出相似的地理特征。請同學們讀書,試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分析三大自然區內部各自然要素的相互關系。
二、合作探究:三大自然區的地理特征
1、三大自然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學生活動:
(1)獨立思考: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分析三大自然區內部各自然要素的相互關系。
(2)合作探究:由各小組組長主持,討論交流個人所得,合作學習。教師對小組合作討論學習過程實施有效地指導和控制。
(3)成果展示:
東部季風區
季風氣候: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天然植被:森林和森林草原-森林土壤
第三級階梯,地勢低平-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海洋-大部分為外流區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深居大陸,氣候干旱-植被:草原、荒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分含量高
第二級階梯,降水少-風力作用地貌,河流少,內流區,成水湖
青藏高寒區
高寒氣候-寒凍荒漠廣布-缺少發育成熟的土壤
“中華水塔”、湖泊眾多、冰川廣布
2、三大自然區地理特征差異的比較
學生歸納完成:對照課本表1-1-1“三大自然區地理特征表”,落實所學知識,并進一步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比較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5個方面來進行。
設計意圖:先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來分析三大自然區的地理特征,從整體上認清區域內部各種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再通過列表比較三大自然區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學生明確自然環境的五大要素(氣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文),在一定的地域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組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要素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體現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教師:古希臘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那么,每個自然區內部存在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嗎?
三、拓展探究:自然區內部的差異
學生觀察、分析三大自然區的地圖,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三大自然區內部的差異分別是南北差異、東西差異、垂直差異。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東部季風區-南北差異-緯度地帶性差異-熱量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東西差異-經度地帶性差異-水分
青藏高寒區-垂直差異-垂直地帶性差異-水熱
小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的,差異無處不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氣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5個方面,其中氣候和地形是決定自然區域差異的基本因素。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小組競賽:說出東部季風區的南方和北方自然環境的差異,以說出最多者為勝。
教師引導學生對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如學生列舉的旱地和水田屬于耕地,耕地是人文環境,而不是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思維、鞏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