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定新
摘 要: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空間是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間,如何建設與管理城市的綠化空間?提出了加強城市的園林綠化規劃,提高綠化的設計水平,建立綠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綠化功能采取量化的方法。強調在決策上要民主和科學,在管理上要嚴格。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空間;建設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6-0053-02
1 引言
綠色是環境建設之本,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空間,就是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間。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是城市生態建設和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環節。做好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涉及到如何理解城市綠化、如何處理城市綠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如何處理城市綠化與城市文化的關系等都非常重要。本文就城市中的園林建設與管理進行分析。
2 加強園林規劃與合理布局
2.1綠地規劃要有前瞻性
園林城市,環境建設的龍頭在規劃。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要改善環境。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態、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制定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以城市的戰略目標為出發點,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出發,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打造城市的個性和特征。
2.2 強化綠地系統規劃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明確劃定各類綠地范圍的坐標控制線。要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綠線進行管理,綠線內的用地不得改做他用,因特殊需要,改變綠地規劃、改變綠地性質的,須事先報經城市規劃局、城市園林綠化局論證、認定后,方可調整綠地規劃,改變綠地性質。調整后的綠地規劃,必須依法按程序報市政府批準。未經城市政府批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綠地規劃,改變綠地性質。
2.3 提高城市綠化規劃設計水平
景觀生態學提倡綠化設計以喬木為主,適量種植草坪。若條件具備,提倡模仿自然,設計復層混交的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力求群落中各種植物都能長期占據各自生態位,發揮自己獨特的效用,避免對水、肥、氣、熱等生態因子的爭奪,從而提高群落的整體抗逆性。社會學講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園林綠化設計應充分考慮人的心理感知作用,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 建立科學的園林綠化評價機制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對城市植物生態適應性及生態功能性綜合評價,是園林綠化建設科學決策的依據。
3.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按照城市綠化的客觀要求和自然地理及氣候條件,城市綠化評價指標應包括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景觀效果等方面,具體為:
綠量指標綠化的總量;生態適應性耐旱性、耐鹽堿、耐瘠薄、耐旱性、耐陰性、耐水濕;生態效益殺菌能力、滯塵能力、降溫增濕作用和吸碳放氧能力;經濟效益(如地價);景觀效益。
3.2綠化功能的量化研究
在確定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如:凈化空氣功能的碳氧平衡分析、調節城市氣候功能的熱島現象分析、環境效益的心理功能分析等。通過一項指標與各變量之間的關系變化得出規律性的結論,并指導下一步的行動。綠量指標的引入及以綠量的定量和分布模型來分析綠化與環境的相關關系,代表著城市綠化布局結構及其生態效益研究的新方向。
3.3采用的技術和手段
由于園林綠化的環境功能性、采用指標的多樣性和寬泛性,因此對園林綠化的評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術是多學科的。主要采用:遙感技術。運用遙感技術建立城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掌握準確的城市綠化指標體系;統計分析技術。對采集的數字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用數學的方法計算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用預測學回歸分析方法推測某一指標的實現將會達到的效果;景觀生態理論應用,對研究的量化指標應用景觀生態理論進行分析并評價;社會科學的應用,對人的心理功能的研究、人的健康狀況的研究。
4 建立科學和民主的園林綠化決策機制
園林城市發展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城市園林建設,要尊重科學,要符合科學的發展規律。
4.1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加強科研和論證
要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生物移植的適應性研究,生物的災害和防治研究,生物的安全性研究,園林城市的規劃研究,園林城市建設管理的法規體系研究,園林城市的文化研究,新型園林產業化研究,園林城市的循環經濟的研究,園林城市的景觀與生態研究,園林城市的資源開發研究、管理法規體系的研究等等,通過專題的深入研究,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際工作中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4.2加強園林城市建設的公眾參與
園林城市建設也要走群眾路線,市民的文化修養、道德素質、民族精神的全面提高,是園林城市建設的基本保證。園林城市的建設,又可以提高居民的榮譽感,并為其工作、學習提供良好的、優美的環境,會加速居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環。要加大公眾參與的力度。群眾對園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要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要增強群眾自覺參與建設園林城市與自我約束的意識,讓愛綠、護綠深入人心。要開展群眾性教育活動。如通過群眾性的義務植樹、認養綠地、建紀念林等措施,進行群眾性教育活動。
5 嚴格執法,加強管理
5.1嚴格綠線管理制度
在城市規劃中,對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等各類城市綠地,明確劃定的保護控制管理線就叫做“綠線”。實行綠線管理制度具有2個方面的涵義。①在城市總體規劃上必須標明綠線,綠線與標明城市區劃的紅線一樣,具有不可改變的法律效力。②要在制定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礎上,制定《綠線管理辦法》,明確綠線內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更不能進行經營性開發建設,以保證綠線管理制度的落實。
5.2強化植保工作
加強防治病蟲害科研工作,研究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把病蟲害消滅在大面積蟲害發生之前;加強樹木病蟲害的疫情預測、預報工作,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加強調查員、檢疫員的業務培訓;加大病蟲害防堵力度,劃定無疫情保護區。同時,加強對市內寄主樹木的藥物防治,確保綠化成果。
5.3加大行政執法工作力度
認真貫徹執行《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做好規劃區內綠地占用、樹木砍伐、移植的審批工作。同時,加強檢查、巡視。對違法占用綠地、亂砍濫伐等行為要依法嚴格管理和處罰。要做好綠化監察專業管理隊伍的業務指導和專業培訓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要抓好公園各項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使之規范化、專業化、科學化。要實行崗位責任制制度,對公園管理的每一個環節要明確責任人,落實工作任務。
6 結 語
園林綠化建設是以人為主體的,這不僅體現于優化環境質量,促進人類身心健康,也充分體現于繼承和弘揚我國的文化,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文化、藝術修養水平、社會行為道德水準和綜合素質水平,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園林綠化是一項具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雙重效益的行業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強.論高校校園綠化建設與管理[J].國土綠化, 2005(6).
[2] 魯敏.生態城市建設模式與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5(6).
[3] 王強.侯馬市努力創建“生態園林城市”[J].國土綠化,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