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 要:指出現在正是建設節約型園林和生態型園林的大好時機,在這種背景下,城市綠化應大力倡導使用鄉土植物。鄉土植物在城市園林建設中具有3大優越性: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的能力。鄉土植物資源豐富。使用鄉土植物建設園林可節約資源、保護地方物種的多樣性、打造城市的地方特色、構建和諧的園林文化。
關鍵詞:園林綠化;鄉土植物;節約型園林;生態型園林
中圖分類號:S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6-0072-02
1 引 言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園林綠化事業也逐漸地從稚嫩走向成熟。從“草坪風”到“崇洋風”和“奢侈風”,園林綠化在摸索中前進,在批評聲和質疑聲中走向理性。如今,在“節約型”園林和“生態型”園林的大背景下,園林建設應該大力倡導“鄉土風”。
鄉土植物,英文名為“Native Plant”或“Local Plant”,廣義上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1]。
鄉土植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有的分布比較廣,在全國各地都有,比如榆樹、槐樹及松柏類植物;而木棉樹、鳳凰木及大多數的棕櫚科植物,只分布在華南南部等地[2]。
鄉土植物不但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應該大量應用,這也是建設節約型園林和生態型園林的必然要求。
2 鄉土植物的優越性
在大自然長期的選擇和淘汰作用下,鄉土植物具備了外來植物無法比擬的優點。
2.1 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鄉土植物經受了地域獨特的嚴寒酷暑、干旱暴雨、 大風雷電等各種惡劣的極端氣候條件的考驗而生存繁衍下來,形成了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鄉土植物因此易種、易活、易管。城市綠地的環境條件一般比較惡劣,空氣污染、土壤貧瘠、人為破壞、管理粗放等因素都要求綠化植物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為了保證植物生長良好,達到要求的綠化效果,鄉土植物無疑成為城市綠化的首選。
2.2 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
絕大多數鄉土植物對病蟲害有較強的抗性,有些幾乎很少受到病蟲害的侵襲。一些鄉土植物也會發生病蟲害,但往往能通過其所在的生態系統的循環抑制病蟲害的蔓延,很少出現大面積爆發病蟲害的現象,幾乎沒有毀滅性、致命性的病蟲害發生。
2.3 資源豐富
我國地跨寒、溫、(亞)熱帶氣候,自然環境復雜,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被稱作“世界園林之母”,孕育了眾多的鄉土植物種類。其中相當多的鄉土植物為世界名貴花卉,如牡丹、梅花、桂花、茶花等。我國植物涉獵425科,3909屬,3萬多種。木本植物就有5000多種,全球排行第三。[3]
3 應用鄉土植物的重要意義
3.1建設節約型園林
建設節約型園林是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于2006年倡導的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方向。節約型園林綠化,就是要節約集約、經濟高效,要少花錢、多建綠。
在自然條件下,很多的鄉土植物都能自行繁衍生長。采用人工繁殖,由于鄉土植物對環境極強的適應性,對土壤、水分、管理要求不高,它的育苗成本相對較低,能極大地降低城市綠化的成本。后期苗木的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也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所以說鄉土植物從播種、運輸到養護、管理都會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能夠很好地踐行建設節約型園林的號召。
3.2建設生態型園林
該理論最早提出于1986年,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生態園林的理論和實踐在全國達到了高潮。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應著力發展節水、節能源、控制污染的園林植物,利用自然植被,摒棄刻意修飾的造園手法。
具體到園林植物的應用上即進行合乎自然規律的植物群落配置,以便維持群落的相對穩定,降低人工的養護費用。鄉土植物易于與周圍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構成穩定的生態關系,這無疑會充分發揮鄉土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蓄水平衡、調節溫濕度、滯塵減污、防風減噪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園林綠化成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
3.3保護地方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隨著世界各領域交流的縱深發展,城市園林綠化也吸取和應用了一些流行的技術、工藝和設計理念,這大大地促進了城市建設的進程,但結果是出現了趨同傾向,越來越多的城市、鄉村正在失去地方特色。園林植物的配置也不例外,很多城市應用的綠化植物都大同小異、簡單羅列。地方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保護地方種植資源也就是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就是保持和維護鄉土植物的多樣性。
我國目前已知的入侵植物至少有380種[4],一定規模的健康穩定的鄉土植物種群所建立起來的良好的生態系統有助于抵御外來物種入侵,很好地保護本地的生態安全,從而有助于保持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3.4打造地方特色的園林城市
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孕育了不同的植物品種。反過來說,不同的植物品種,又體現了不同的地域風情。每個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獨具的文化特色,鄉土植物的存在與生長,同樣也記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向世人傳播著城市的文化信息。然而,如今城市建設的標準化和商品化,使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這是一種城市文化的缺失。
這個時代更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鄉土植物能形成自然野趣的山林地,在游覽的過程中,會勾起人們對大自然、對故土、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獨具魅力的地方特色的園林也是城市的招牌,對當地的旅游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都會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3.5構建和諧關系
城市園林綠化的初衷就是為普通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閑和娛樂創造適宜的場所,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綠化理念。鄉土植物的應用大多歷史悠久,許多植物被賦予一些民間傳說和典故,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鄉土植物打造的園林景觀使人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自然產生一種親近的欲望,鄉土植物頑強的生命力給喜歡親近自然的市民提供了可能,而不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從而構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風景圖畫。
4 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雖然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大量應用鄉土植物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各地在園林建設中還存在大量引種外來植物,忽視鄉土植物的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人尤其是園林設計師的意識中存在偏見,一提到“鄉土”,有人就會和簡陋、粗糙聯系到一起。其實,自然野趣不等于荒蕪,粗放不等于粗糙,園林綠化要源于自然而要高于自然。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鄉土植物的價格偏低或因生長慢、成材晚,經營者為追求短期效益不愿經營鄉土植物。
鑒于此,首先應建立或加強鄉土植物的研發系統。對鄉土植物的種類、群落結構、經濟價值等方面進行考察,挖掘更多的觀賞性、適應性都很強的鄉土植物,并建立種質資源庫;其次,利用先進的育苗手段解決鄉土植物育苗中的瓶頸問題,使苗木經營者收到更大的效益,提高其種養積極性,使苗木供應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綠化主管部門要對綠化設計方案進行嚴格審核,堅持“鄉土為主、引用為輔、新優稀特為點綴”的原則。
我們樂觀地看到,全國各地越來越重視鄉土植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北京、遼寧、湖北、昆明和鄭州等省市率先積極行動起來。“鄉土植物”、“本地植物”、“鄉土樹種”、“地方樹種”等詞匯在綠化產業界流行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園林綠化“鄉土風”即將強勁吹來。
參考文獻:
[1]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J].中國園林,2003,19(7):63~65.
[2]唐紅軍.鄉土樹種在城市綠化中缺少利用的原因[ J ]. 中國園林,2004,20(6):73~74.
[3]邱英杰.遼寧省野生動植物資源現狀及保護管理措施[J].遼寧林業科技,2002,20(6):25~28.
[4]曾北危.生物入侵 [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