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培達古 張良政
摘 要:四川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開展生態旅游的理想基地。從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的狀況入手,分析了大風頂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并提出了該區開發生態旅游的原則,最后提出了該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模式;承載能力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6-0095-02
1 引言
生態旅游是旅游巿場不斷發展、不斷細分的產物,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自然生態環境和相關文化區域為場所,為體驗、認識、欣賞、研究自然和文化而開展的一種對環境負有真正保護責任的新型旅游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愈來愈高,“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生態旅游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覽,生態旅游便是人們的最佳選擇。
生態旅游也是人們欣賞自然、享受原野風光、探索野生動植物尚存的文明旅游活動。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要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2 生態旅游開發的自然條件
四川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位于東經102°53′~103°21′和北緯28°25′~28°54′之間,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涼山山系黃茅埂山脈以北,境內以中山山體為主,山嶺連綿、山川并列、季風氣候十分明顯,干濕季分明,最低海拔1375m,最高海拔4042m。保護區林業用地面積50655hm2,森林覆蓋率高達98.0%,是世界同緯度地區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保護區內植物種類繁多,經調查鑒定,有野生維管植物144個科423屬926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紅豆杉,有二級保護植物連香、水青、銀杏。保護區有脊椎動物29目89科296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川金絲猴,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獼猴、血雉。保護區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河流縱橫,水量充足,雨熱同季,年溫差小,是理想的生態旅游發展基地。
3 生態旅游開發的意義
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消費方式和精神消費方式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渴望到相對沒有被影響或污染的地區去欣賞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風光、探索野生動植物尚存的文明痕跡和自然地域文化。因此,發展保護區生態旅游,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1)生態旅游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旅游景觀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復原,通過適度的旅游開發,有利于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游客和當地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傳達保護意識,保護好有限的自然景觀,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
(2)生態旅游能夠滿足人類對生活品質的不斷需求。適時適度的進行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旅游者盡情的欣賞自然美景,探索自然地域文化,從這種活動中不僅獲得適當的身心運動和體魄鍛煉,使身體更加健康,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公共設施及落后的交通狀況,提高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
(3)生態旅游有利于經濟發展。發展保護區生態旅游有利于加強與外地的聯系互補,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經濟不斷的發展。
4 生態旅游開發的原則
4.1 生態性原則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要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盡可能保護自然環境,如果不注意環境保護,很容易打破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平衡,一旦破環很難恢復。因此,必須堅持生態性規劃、生態性開發、生態性經營管理的開發利用理念,以實現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4.2 區別傳統旅游原則
自然保護區開展各種旅游項目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與自然環境協調。在發展旅游開發的同時,政府要加大對旅游者、經營者和當地居民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使游客在欣賞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風光和自然地或文化的同時要愛護花草樹木、保護野生動物和其它自然資源;經營者要做到依法經營、誠信經營,保護好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當地居民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4.3整體協調發展原則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經濟效益調整到最優,而不能強求最大,對游客流量要采取適時調控手段,控制游客的流量。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做到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5 生態旅游開發的模式
5.1國寶大熊貓文化游
四川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以保護中國最為珍貴野生大熊貓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種類豐富,只要保護區管理部門科學地設計出觀光路線,在不破壞大熊貓棲息地環境的前提下,游客可以觀賞到隨海拔升高的不同林帶棲息的不同動物種群景觀。
5.2 野生植物資源科普游
保護區內野生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有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樹、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連香樹、水青樹等,其中:珙桐樹又稱為中國鴿子樹,春天的花葉就像一群白鴿,使人難以忘懷。珙桐樹、連香樹、水青樹都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的進化謎題的載體,這對普及科學探索人類生命發展意義重大。開發這種模式的旅游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5.3原生自然環境景觀游
保護區植被垂直分帶明顯,從低到高分別為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地,只要旅游路線設計合理,在較短的時間內游客就可觀賞到不同林帶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廣闊的高山草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旅游帶來的身心放松。
5.4山峰峽谷景觀游
保護區植被覆蓋率較高,溪水長流,谷坡陡峭,山峰聳立,有不少的喬、灌木及奇花異草生長,景色怡人,令人浮想聯翩。
5.5 彝族民俗地域文化游
保護區地處涼山彝族居住的中心地帶,彝族文化傳統保存較為完好,民俗民風文化濃厚,特別是彝族招待貴賓那種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豪爽,使人感嘆。
6 旅游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1)自然保護區的旅游開發要把保護自然環境放在第一位,各景點選擇、開發要合理,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發展旅游,盡量減少對景觀進行改造,盡量以原始風貌出現在游客面前。
(2)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要實行科學管理,居民遷入要有限制,游客的流量要有控制,如果超過環境的承載量,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環,造成環境污染,自然資源就得不到永續利用。
(3)自然保護區內部管理人員、居民及游客要注意環境衛生的保護,景區內的垃圾及廢物要進行填埋或科學的處理,以免對景區環境造成破環和污染。
(4)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要高標準、要專業化,導游要把景區內的地質地貌的形成、動植物的分布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意義等自然知識講解給游客,讓游客在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同時,增強環保意識,從而達到保護景區內自然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