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剛
[摘要]應用倫理學以解決當代社會出現的道德難題為己任。由于道德難題本身就反映了道德判斷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意味著道德推理是一項必要而艱巨的任務,因此,有必要從解決道德難題的具體道德推理活動中歸納出具有典型意義的推理形式,以利于完成在道德概念、道德判斷基礎上進行的創造性工作。通觀應用倫理學中的道德推理形式,可以概括出演繹的道德推理、類比的道德推理和辯證的道德推理三種基本形式。
[關鍵詞]應用倫理學道德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辯證推理
[中圖分類號]B82-0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4-0022-06
應用倫理學以解決當代社會出現的道德難題為己任。道德難題的核心是道德判斷的困難。要走出道德判斷的困境,我們需要借助一種更高級的道德思維形式,即道德推理。推理是思維活動的最高級形式,是由已知求解未知的過程,它揭示了判斷與判斷之間的本質聯系。由于道德難題本身就反映了道德判斷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意味著道德推理是一項必要而艱巨的任務。因此,有必要從解決道德難題的具體道德推理活動中歸納出具有典型意義的推理形式,以利于完成在道德概念、道德判斷基礎上進行的創造性工作。通觀應用倫理學中的道德推理形式,我們可以概括出演繹的道德推理、類比的道德推理和辯證的道德推理三種基本形式。
一、演繹的道德推理
自倫理學產生以來,演繹的道德推理就是最主要的解決道德問題的方法。但在應用倫理學的領域里,演繹的道德推理卻受到了嚴重的質疑。人們從道德難題的性質出發,認為既然不存在確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那么,通過演繹的道德推理來解決道德難題就是不可能的。由此,一些倫理學學者主張,應用倫理學應告別原則,應專注于個別具體事例與情境中的明智權衡。盡管“告別原則說”有其道理,但我們仍然很難想象,一個盡職的倫理學家和一種合格的倫理學理論,會不去探究作為特殊規則之邏輯前提的普遍道德原則,也很難想象,如果真的告別原則,如何能避免陷入道德相對主義的泥潭。換言之,我們認為,基于道德原則的演繹推理仍是應用倫理學的基本方法。
(一)道德推理的演繹模式
演繹推理是人類認識活動中最重要、最常見的推理方法之一,它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導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演繹道德推理是邏輯學上的演繹推理在道德推理中的運用。它是道德思維主體在掌握一定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斷的基礎上,由一個或幾個道德判斷推出另一個道德判斷,從而解決特定道德問題的過程的思維形式。
演繹的道德推理需要遵循如下三個步驟。演繹道德推理的第一步是尋找可以適用于待決事件的道德規范,從而為演繹推理確定大前提。當人們對待決事實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到能夠適用于待決事實的道德規范,即找尋所謂的“大前提”。演繹道德推理的第二步是形成待決事實,為演繹推理提供小前提。待決事實往往是復雜凌亂的,為了把待決事實加工成演繹道德推理所需要的小前提,必須進行復雜的辨析和判斷工作。尤其是要除去很多沒有道德意義的情節,確定有道德意義的情節,并用明確的語言表述出來。演繹推理的第三步便是依據大小前提推出結論。確認了道德規范和待決事實之后,接下來就要對兩者的相互關系作出判斷:作為小前提的陳述的事實能否納入大前提的道德規范之中。
道德推理的演繹模式大致可以描述為:
R—道德規范(大前提)
F—待決事實(小前提)
D—道德判斷(結論)。
(二)演繹道德推理的三個特點
演繹的道德推理當然具有一般演繹推理的屬性,但演繹推理在道德實踐中的運用,又帶有自身特有的規定性。
1演繹道德推理的大前提必須是應然的規范性命題。和科學推理不同,演繹道德推理的大前提必須是應然的規范性命題,而科學推理的大前提則是實然的事實性命題。規范性命題是關于人們應當如何行為的規定;事實性命題則告訴人們當一定的客觀條件存在時,某種結果就會出現,事實性命題是指向過去的。規范性命題是指向未來的,它是對未來人們應當如何行為的規制,而事實性命題則是對以往關于事實認識的經驗總結。規范性命題是不可證偽的,如道德規范規定禁止殺人,該規范并不會因為有人在事實上殺了人,即其被人違反或未被遵守而被否定;事實性命題是可證偽的,例如,按照已知的經驗,天鵝都是白的,但是如果發現了一只黑天鵝,那么,這一事實性命題就被否定了。可見,道德推理與科學推理不同,道德推理的目的是尋求一種令人滿意并可以接受的規范性結論,科學推理的目的則在于尋求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精確性的知識。道德推理不具有科學命題那樣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道德推理的前提和結論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為人們所接受,這些都是需要并且也可以進行討論、論證的。
2演繹的道德推理是非律法主義的。與法律推理不同,應用倫理學視閾中的的道德推理是弱意義上的演繹推理。所謂強意義上的演繹推理是指,當存在明確的道德規則來進行道德判斷時,它就應該使用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所謂弱意義上的演繹推理是指,當道德規則模糊不清時,可以根據確定的道德原則推導出適用于具體行為場合的規則。這種由一般到個別的方法也是演繹推理的一種。應用倫理學的使命決定了其視閾中的道德推理只能是弱意義上的演繹推理。在這個意義上,演繹的道德推理不同于法律推理,它不是律法主義的。律法主義是弗萊徹提到并反對的一種道德推理方法,是指那種在對每一道德作出決斷時,總是到經書中尋找規則的做法。按照弗萊徹的意思,律法主義有兩個明顯的特征:(1)準則的先在性,即當我們進入某種情境之前,業已存在相應的道德準則;(2)準則的嚴肅性或不容變通性,即無論我們進入的情境如何特殊,先在道德準則都必須加以恪守,不能以情境的特殊性為理由要求變通。我們之所以認為演繹的道德推理不是律法主義,主要是因為在應用倫理學的視閾里,演繹推理的大前提不會是具體的行為規則,而是道德原則。在這里,原則和規則的區別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演繹的道德推理的某些根本性特征。原則和規則的區別體現在程度和性質兩個方面:在程度上,原則要比規則更加概括和模糊,規則則更加明確;在性質上,原則和規則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規范。規則在適用時,是以完全有效或者完全無效的方式;原則則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被滿足,它實現的程度不僅依賴于現實的情境,而且取決于與其相競爭的其他原則。可見,原則具有規則所沒有的維度——分量和重要的維度。顯然,道德難題的解決只能是依據具體情境,通過對原則的權衡來確定合理的適用規范。
3與一般的道德演繹推理不同,應用倫理學中的道德演繹推理包含了情境推理。如上所述,作為演繹的道德推理的大前提,道德原則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適用范圍和不同的重要性或權重。因此,參照具體情境進行道德原則間的
衡平,就是演繹的道德推理中的最關鍵的一環。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難題所關涉的并不在于要不要訴諸或應用原則和規范,而毋寧說是:應該采納什么樣的原則和規范,怎樣去闡釋它們,它們具有何種分量和重要性,在沖突中哪一個具有優先性,如何將它們與具體案例相聯系以及它們在何種關系和情境中被應用的問題。”由此,在演繹的道德推理中,情境推理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比較哪一個原則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具有分量或具有優先性,就要在原則之間進行反思的衡量,以使得道德推理的結論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
(三)演繹的道德推理的限度
在面對道德難題時,演繹的道德推理盡管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發生作用的限度。
1演繹道德推理本身不能確定推理前提的合理性。演繹推理在邏輯形式上是科學的,具有確定性,但實際運用起來并非如此,常常叫人大跌眼鏡。這是因為三段論的前提并非總是確定無疑的。在道德難題的判斷中就更是如此,在有關道德難題中,作為演繹道德推理的大前提可能就是需要質疑的,而演繹的道德推理不能完成對前提本身的反思和批判。
2在結論的正當性問題上,演繹道德推理對于道德結論的正當與否不予過問。從大小前提出發推導出道德結論,演繹道德推理的任務和使命也就完成了。演繹道德推理并不關心結論可能產生的社會后果。
3演繹的道德推理缺乏整合各種生活價值的能力。道德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生活,但演繹的道德推理卻缺乏對生活價值的系統整合,包括對不同的傳統觀念和時代的要求、個人興趣和共同體的價值理念等因素的整合。換句話說,演繹的道德推理不是一個可以整合所有原則的道德論證理論及道德理論,因此也就無法提供一個具有統一的整體性的指引方針,以指引連貫、明確的行動規則。
可見,演繹道德推理在處理和解決疑難案件問題時,作用是有限度的。要克服和彌補演繹道德推理的局限性,需要承認其他的道德推理方式的重要作用。類比推理就是應用倫理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推理方式。
二、類比的道德推理
類比一直是決疑法的核心部分,其在道德推理上的運用淵源久矣。按照川本性史的說法,“主教決疑論在17、18世紀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然而,在19世紀,決疑論的力量也衰退了,那種硬把黑說成白的‘詭辯、‘欺騙的輕視性用法索性變得普遍化了”。可是,衰退了的決疑論力量,卻在現代社會得到了復興。現代社會生活領域出現了大量的亟待解決而又各具特性的道德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和個別性,決定了不能去等待糾纏不清的道德理論爭論的結果和完美的規范體系的證成。因此,直接從個案的比較人手,獲得具體道德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決疑論便得以復興。決疑論主要運用與典型案例的類比、求之于直覺和對特殊案例的評價等方式,其核心就是類比的道德推理。
(一)道德推理的類比模式
類比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即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的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從而推知它們的另一個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類比的道德推理有三個步驟。
1確認一個典型案例。所謂典型案例是指某些解決道德問題的個案,內含的道德原則明確,解決問題的方式清楚,所得結果被廣泛認同,也就是說,典型案例本身不存在道德爭議,因此被樹立為典范,以作為解決具有道德難題性質的其他個案的指引。可見,進行類比的道德推理的起點應該是那些權威性的并且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案例。
2要識別典型案例和待決問題之間的相同或相似和不同或不相似的那些事實。任何兩個事物都不會在所有的方面相同。相同與同一有別,如果兩個事物是同一的,就沒有必要進行比較和對比了;類比中的兩個事物也不會完全不同,因為如果進行類比的兩個事物在所有的事實方面都不相同,對它們的比較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這要求判斷者不僅能從不相同的對象中找出相似點,也要能從相似的對象中找出不同點。只有看出異中之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類比推理的力量,也只有看出同中之異,才能發現對象之間的本質差別,避免機械類比和不當推論。不過,就“相似性”以及“異同”之判斷而言,并非易事。一個基本的要求是對個案事實的類型化處理。在同性性交易的事件中,我們就要把“女性賣淫”和“男性賣淫”、“同性賣淫”和“異性賣淫”進行比較,經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同性與異性的區別,又存在性交易的共同點。如果這個共同點更重要,那么,同性性交易的個案就和異性性交易具有家族類似性。
3在識別出兩種情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后,就要判斷這些事實上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在這種情形下哪一個更重要,通過確定它們的重要性的程度,來決定是依照典型案例還是區別于典型案例,或者否決典型案例的參照意義。判斷相同點或不同點何者更為重要,在現實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它涉及了評價的問題。顯見,在異性性交易和同性性交易間找出了兩者的相同和相異后,我們從禁止賣淫嫖娼的道德目的出發,來考察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判斷相同點與不同點的重要程度,顯然,這里同性與異性的區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性交易本身,因此,同性間的性交易也是不應當的。
(二)類比道德推理的三個特點
1類比道德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由個別到個別”的推理。它既不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也不是“由特別到一般”的歸納,類比推理作為一種推理形式,是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決疑論在現代社會得以復興,正是因為現代社會出現了大量亟待解決的實際倫理問題,這些層出不窮的道德個案各有其特殊性,無法期待聚訟紛爭的道德理論給出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需要借助類比推理,直接從個案的比較人手,去獲得個案上的共識。
2類比道德推理是或然性推理。類比推理與演繹式的三段論推理不同。演繹式的三段論推理是非擴充性的論證。演繹推理的前提是先在的,一個演繹論證的結論,通常已經包含在它的前提之中。只要它的所有前提為真,它的結論必然為真,具有可靠性。類比推理的推理前提既不是先在的有效,也未在推理的過程中進行論證,而是完全由推理者依據自己內心的確信獨斷,推理前提與推理結論之間的聯系是一種或然關系。因此,類比推理是一種弱式推理,類比推理因人而異,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會運用不同的類比,得出不同的結論。
3類比道德推理具有道德創新的意義。類比的道德推理可以增進道德問題的敏感性,是獲取道德新知的途徑。類比所要求的前提條件是最少的,只要兩個個案有一點相似,都可以將它們類比。有時候,兩個類比物之間的共同點越少,類比的結論也就越具有突破性、獨創性。動物解放/權利論的論證可謂典型。總之,應用類比道德推理方法,比較和識別先例與待決事件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其中可以體味到倫理精神和道德價值的變遷發展,可以捕捉到社會變遷發展對道德創新發展所帶來的
壓力與推動力。
(三)類比的道德推理的限度
類比的道德推理在解決道德難題上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
1通過類比的道德推理獲得的結論具有某種程度的隨意性。首先,在選取典型案例上具有某種程度的隨意性。一個待決情形可能存在多個典型案例,選擇何者作為類比原型,要靠推理主體的判斷。其次,在比較典型案例和待決事件的相似和差異點上,存在某種程度的隨意性。類比推理的關鍵是要判斷待決情形和典型案例相似與否,但這種比較不能避免推理者的立場、知識和經驗的影響,這就可能帶來某種隨意性。最后,在典型案例和待決事件兩者間,對于何種相似或差異更為重要的判斷上,存在某種隨意性。可見,類比的道德推理留給了推理者較多的自由選擇空間,必然帶來類比推理的不確定性。
2類比的道德推理難以定位道德原則的作用。類比推理強調個別案例的具體情境,反對在個案中直接套用原則,認為原則的意義只能在個案與典范的詮釋中方能獲得,但類比推理的過程又無法排除普遍化的運作。在類比推理中,無論是在典型案例的選擇上,還是在相似點的區分上,或是在重要程度的判斷上,原則和理論通常起了一種合法性的作用。可見,類比推理需要強調案例判斷相對于原則應用的優先性,但又有可能導致忽視原則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類比的道德推理本身沒有為人們提供利益衡量的道德邊界,這在實踐上容易導致斜坡效應。典型案例和待決事件的類比往往與斜坡效應相結合,共同發生作用。1975年,植物人昆蘭(KarenAnn Quinlan)的父親要求撤除呼吸器,遭到美國新澤西州高等法院法官繆爾的否決,但是最終得到了新澤西州最高法院法官休斯的批準。這是第一例以法律的名義授權取消呼吸器的案例。此后的許多類似案例均援引這個案例,問題是,如果取消呼吸器是有據可循的,那么,下一步,是否應當取消靜脈飼養?再下一步,是否可以把植物人暴露在自然氣溫之下?這些步驟構成的斜坡沒有嚴格的分界,是難以讓人接受的。
三、辯證的道德推理
除了演繹的道德推理和類比的道德推理之外,還需要一種解決道德沖突和爭議的更高級的思維形式,這就是辯證的道德推理。亞里士多德認為:“推理是一種論證,其中有些被設定為前提,另外的命題則必然地由它們發生。當推理由以出發的前提是真實的或原初的時,或者當我們對它們的最初智識是來自于某些原初的或真實的前提時,這種推理就是證明的。從普遍接受的意見出發進行的推理是辯證的推理。”在此,亞氏區分了證明的推理和辯證的推理。證明的推理是從確定的前提必然地推導出另外的命題的推理。辯證的推理則是“從普遍接受的意見出發進行的推理”,是尋求“一種答案,以對在兩種相互矛盾的陳述中應當接受何者問題作出回答”。可見,當推理的前提是清楚的時候,是不需要辯證推理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明確得出一個演繹結論。只有當道德規范缺失、模糊或者相互矛盾沖突的情況下,由于據以推理的大前提難以確定,辯證推理才有用武之地。在這個意義上,辯證推理是形式推理的特例或稱作“二次”形式推理,也就是說,只要選擇出適合的大前提,那么以下的工作和形式推理是一樣的。
(一)辯證推理的基本路徑
羅爾斯認為,倫理論證不大可能成為一種“道德幾何學”,我們最好把證明看作是一種許多考慮點的相互支持,是所有因素都契合為一個融貫的見解。實現這種融貫性的具體途徑就是“反思的平衡”。在這個意義上,“反思的平衡”內含了一種辯證的思維。我們可以借助“反思的平衡”的某些思路,來描述辯證推理的具體路徑。
1運用道德感。道德感是人們面對當前道德難題時形成的第一感覺,是進行道德判斷的第一步。道德感是面對一個錯綜復雜的事件時,從中發現具有道德意義的要素的能力,其實質是一種道德評價能力。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形成一種道德評價能力。我們經常使用此能力對事物進行道德判斷。由于道德主體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條件的限制、個體知識、經驗的局限和價值立場的偏私,我們對事物的道德判斷往往不自信、不確定,所以需要“深思熟慮的判斷”,即反思我們作出判斷的理由是否足夠好。所謂“好”的理由,是指該理由被判斷主體接受,并被道德共同體認可的理由。
2尋求普遍性規則。道德感只是對當前道德難題如何處理所形成的暫時的看法,是未被普遍化的。從實踐理性的角度看,一個道德判斷不能只是針對個案的,還要考慮能否適用于以后相同類型的事件。換句話說,要使道德感獲得普遍化,成為一個規則,僅訴諸道德感本身是不夠的,必須使他的個人判斷為整個社會所接受。要使社會接受他的判斷,就必須說明理由:或者訴諸某種既存的道德原則的本來含義;或者訴諸某些抽象的道德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類。然而,問題并未就此變得簡單。對于一個共同的價值規范的尋求并非輕而易舉,它往往隱藏于一個更深的社會命題里面而難以發現,或者由于道德意識的不同,或者因為利益的沖突性,使得認同根本不能達成。
3尋求共識性前提。因此,一種試圖尋求最終依據的努力開始了,即需要關于“論證的前提”反思,因為無論是道德感還是普遍化的規則都是在一定的條件和背景知識下才能成立的。事實上,有效的道德論證總是要借助于一般事實和一般知識,只要它們是“真實的和足夠一般的”(羅爾斯語)。可見,在辯證的道德推理中,共識性前提是論證的出發點。其中包括實在性共識和價值性共識。最困難也是最關鍵的是確立一般價值共識。
4形成程序共識。要使人們形成價值共識,除非能充分說明與論證其正當性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道德的辯證推理本就是一種論辯,該論辯旨在證明這種選擇和決定比其他選擇和決定更可取,由此來說服對方,令對方信服。可見,道德辯證推理的過程不是應用演繹法進行形式推理的過程,而是對判斷舉出理由進行正當化論證的過程。《韋氏新大學詞典》曾把推理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1)按邏輯的方法而思維,或者依照前提之理由而推導;(2)通過解釋、論辯而給出理由,以證明命題。事實上,道德辯證推理否定演繹推理中隱含的獨斷的價值主張,認為只有建立在平等而自由的商談基礎上的合意才能為道德決定奠定合法性。正如哈貝馬斯所言,產生合法性的商談必須是在“理想對話情勢”下進行的,經由“理想對話情勢”條件下主體間的商談所達成的合意才具有合法性。
5上述推理的每一步都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把實踐作為辯證思維推理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是辯證邏輯研究推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說,形式邏輯研究推理由于撇開了思維的具體內容,只研究推理的形式結構,并不要求時時結合實踐,那么,辯證道德推理既要遵循一切思維的規律,又要求與實踐緊密結合,這不但表現在道德推理總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實踐之上,還同時表現在道德
辯證推理的目的就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難題;它不但主張道德推理的大前提必須取得現實世界的支持才能獲得正當性,還主張判斷的結論要受到社會實踐的檢驗。總之,辯證道德推理是實踐理性的運用,其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生活,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辯證推理的基本特征
1辯證的道德推理是一種實質性的推理。辯證推理不僅僅是或者不主要是形式邏輯的運用,道德推理的諸多環節都離不開個人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等進行的“根本性判斷”,這種根本性判斷已遠遠超出了形式邏輯的范疇,因此,辯證的道德推理是一種實質的推理形式。其實,辯證的道德推理是實踐理性的運用和實現,其終極標準是人的實質性的價值追求。它不希冀通過推理獲得客觀中立的知識,而是希望獲得與主體的需要相聯系的價值事實。換言之,只有體現了實踐智慧,即體現和貫穿了人的內在利益的道德推理,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正確的。
2辯證的道德推理是“經權”之道,強調“權”高于“經”。辯證思維推理作為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正是在對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諸方面的分析中,推知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為人們指出行動的方向,貫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就是“經權”,既要“守其經”,又要“權其變”。我們說過,應用倫理學以對道德難題的解決為使命,而所謂道德難題恰恰是由于道德規范的缺失和沖突造成的。因此,要通過道德推理獲得合理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決策,由于沒有確定的規范作為依憑,以人的最高價值標準為依據的“權”,就成為道德推理的最高境界。
3辯證的道德推理也是生活之理。形式邏輯是一種技術理性,它存在于一個不同于生活空間的邏輯空間里。形式推理需要嚴格的證明步驟,證明程序正像一條人造的渠道,把奔騰的生活之流引導到自己的空間里。形式推理還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思維品質。他們從事著普通人可能難以從事的事業,他們還具有獨特的思維和德性,能使他們超凡脫俗,保持中立。如此種種,構成了一個不同于生活空間的邏輯空間。顯然,辯證推理需要打破這個形式的封閉空間。它要求尊重生活常識,生活常識往往成為推理的邏輯起點;它允許運用生活化的語言,而不講究人工的邏輯符號;它關注生活的具體情境,不排斥情感性思維,承認社會生活經驗及道德感受的多樣性。總之,辯證的道德推理就體現在生活之流中。如果說,應用倫理學是一門在生活中行動的科學,那么,辯證的道德推理就是合乎其學科屬性的根本之理。
(三)辯證的道德推理的三個條件
1道德推理的主體是處在特定的道德問題情境中的,具有~定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斷能力的道德主體。這里包含互為聯系的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必須有道德問題情境。道德問題是促使道德主體進行道德推理的現實動力,道德現實生活中的困惑,迫使道德主體進行思索,追求道德應有中的應當和必須。另一方面,主體必須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斷能力的道德主體。
2辯證的道德推理是實踐智慧的運用和實現。道德推理在本質上是一種行為選擇,推理主體需要運用實踐智慧在多種行為決定方案之中選擇達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實踐智慧不但應有外在利益的向度,更應指向內在利益的實現。“內在利益”是指只能通過某種實踐活動獲得的,并且是這種實踐活動內在具有的利益。“內在利益”是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本質需要和滿足條件的認定,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其終極標準是人的全面發展。
3辯證的道德推理否定演繹推理中隱含的獨斷的價值主張,認為只有建立在平等而自由的商談基礎上的合意才能為道德決定奠定合法性。正如哈貝馬斯所言,產生合法性的商談必須是在“理想對話情勢”下進行的,經由“理想對話情勢”條件下主體間的商談所達成的合意才具有合法性。
(作者:曹剛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北京100872)
參考文獻
[1]甘紹平,論一線倫理與二線倫理[J],哲學研究,2006,(2)
[2][美]羅納德·德沃金,對待權利[M],信眷鷹,吳玉章,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43-46
[3]鄧艷平,當代美國生命倫理學中原則之爭述評[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4]王夏昊,法律原則的適用方式[J],學習與探索,2007,(2)
[5][日)川本隆史,應用倫理學的挑戰——譜系、方法與現狀[刀,孫春晨,譯,世界哲學,1998,(4)
[6][英]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
[7]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