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權利、義務、責任的內涵探討

2009-09-29 08:16:48徐宗良
道德與文明 2009年4期
關鍵詞:概念人類

[摘要]

麥金太爾認為權利概念15世紀才出現,并懷疑以往是否存在自然權利;米爾恩則認為人類社會旱就存在與權利相關的事實以及相應的權利意識。康德從權利、責任、義務的內在關系上揭示了權利概念的本質內涵,奠定了權利的道德價值基礎。康德的思想存在不足,在理性與普遍形式理論兩方面受到了非理性和歷史主義的挑戰。這些討論有利于人們對權利、義務、責任本質內涵的深入理解。

[關鍵詞)權利義務責任

[中圖分類號]B82-0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4-0038-05

道德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道德生活,必定會出現與權利、義務、責任相關的意識、觀念和概念,這些概念都是道德范疇中的重要概念,尤其是在當代道德理論中,這些都是中心概念,因此,對這些概念的產生及其深刻的內涵作一些探討,無論是對道德本質的理解還是對倫理實踐的指導都不無裨益。

一、關于權利概念的質疑

通常認為,人的權利是天賦的,自古就有的,因此,權利意識必定也是歷來就有的。然而,權利概念是否自古就有?似乎人們很少予以關注并提出疑問。美國倫理學家麥金太爾就對此提出了質疑,麥金太爾指出:“在中世紀臨近結束之前的任何古代語言中,都沒有可以準確地用我們的‘權利(aright)一詞來翻譯的表達式。這就是說,大約在公元1400年前,古典的或中古的希伯來語、拉丁語或阿拉伯語,更不用說古英語了,都缺乏任何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這一概念。在日語中,甚至到19世紀中期仍是這種情況。從這點看,居然存在著這類人之為人都具有的權利,自然令人驚詫。”Ⅲ麥金太爾為何要提出如此疑問并且給予否定性的回答?因為他從歷史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道德,當然也包括權利都是歷史地發生和發展的,美德自古就有,但只是具體社會語境中的美德,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內涵的美德,盡管大家都用著基本相同的道德詞語,如正義、誠實、勇敢、節制等,所以,人類不存在統一的共同的道德。與道德相關的權利也是如此,麥金太爾認為,權利概念只是15世紀后的社會產物,此前,這樣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很難說此前的人們就已經有關于權利的意識,因為它無法得到證明,甚至連這樣的詞語都未出現。麥氏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強調并不存在如近現代西方學者所鼓吹的自然權利或人權這樣的人的普遍權利,從而可以與他不存在人類共同的道德的結論一致起來。

麥金太爾的觀點受到英國哲學家米爾恩的批駁,米爾恩從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以往的社會是存在權利意識的。在以往各時代的人類社會中,幾乎都存在著財產制度和某種守諾的規則。他說:“財產制度的某種形式為社會生活所必需。沒有它,社會成員就無法占有、分配、使用和維護團體和個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承諾也是必要的。沒有它,社會成員就不能簽訂并執行協議,就不能從事制度化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社會生活的要素之一。這些制度和做法均由規則來構成,規則必然要授予權利,而不論有沒有單個的詞語來表達這些權利。財產規則必定授予人們獲取、轉讓物質資料和勞務的權利。承諾規則必定授予受約人要求守約的權利。”此外,在共同體中共同生活的成員(有資格成為成員的人)也會涉及權利,即使是家庭成員也是如此。

第二,雖然15世紀前不存在“權利”這樣的詞語和概念,但并不意味著不存在與“權利”這樣的詞語所要表達的內涵相同的其他詞語,“一種語言里的詞句在另一種語言里沒有單個的同義詞。在后一種語言里,可能有另一些詞句,它們的使用表明講話者對于前一種語言里由單詞表達的概念有相同的理解”。

所以,在米爾恩看來,關鍵不是是否存在所謂的“權利”概念,而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否存在與權利相關的事實和觀念,是否存在人類基本的道德價值理念,權利意識和道德價值是互為因果的,權利意識為道德價值而生,而道德生活不能沒有權利這樣的觀念或概念。總之,權利,就如同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之必需,是不可或缺的概念。

米爾恩的辯駁是有道理的。在人類歷史上,早就存在著某種與權利相關的人際關系以及規則,同時,也必定會有相應的權利意識和觀念,只不過可能還沒有概括出“權利”這樣的抽象而又帶有普遍內涵的概念罷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社會歷史還沒有達到人們普遍具有權利意識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人們因缺乏這樣的社會條件而不太可能去對權利本身和相關問題作認真、深入地思考。但是這不等于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某種與權利相關的事實,也不意味著人們頭腦中沒有類似于權利的某種意識以及相應的詞語的存在。

米爾恩之所以要針鋒相對地批駁麥金太爾,是因為他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普遍的基本權利,因而必須為他那普遍的基本的權利理論作辯護,米爾恩強調,人類社會存在著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則,如行善、尊重生命、公正等,它“適用于所有的人類關系”,而人的一些基本權利就是這種普遍低限的道德原則的要求。顯然,在米爾恩看來的基本權利與普遍的基本的道德原則是一致的。他的這一思想是奠基于康德的普遍道德原則之上的。他說:“只有存在作為其淵源的某種普遍道德,才可能存在這樣的權利……存在共同道德之普遍適用的理性基礎。它們和實踐理性原則一起存在于康德的人道原則。”當然,他的論述與康德的理論有一定的區別,康德是從形而上的角度去闡述的,而他則力求從歷史的實證的角度去表述。

現在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雖然“權利”這一概念在15世紀才出現,但人們的權利意識早就存在,人們的權利關系早就存在,因此當權利概念產生以后,它不僅必定帶有時代的烙印,同時也必定融含著以往歷史上早就有的權利內涵。那么,權利概念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呢?米爾恩認為,“權利概念之要義是資格”,因為你具備了某種資格,你的權利享有才是正當的。但是資格又是什么?他認為就是權利,只不過是換個字眼而已。盡管他就資格從法律、習俗、道德三方面分別作了考察和闡述,但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清晰而具本質性的表達。眾所周知,西方近代以來,思想家們關于權利的理論是很豐富的,深具影響力的前有17世紀洛克關于生命、自由、財產的自然權利之說,后有當代霍菲爾德關于要求權、特權或自由權、權力權、豁免權的四種權利劃分。然而,洛克只是提出了人在自然狀態中具有的三種基本權利并為之辯護;霍菲爾德在四種權利類型中,把要求權視為居支配意義的權利,并把此權利和義務、職責相匹配,他看到了權利、義務、責任三者的內在聯系,對這種聯系作了具體的闡述,恰恰也是以康德的權利理論為基礎所作的具體延伸。所有這些論述,似乎都沒有深入揭示權利本身實質的或根本的內涵,也就是說,未從道德哲學高度闡明究竟如何理解權利本身。因此,在我看來,討論權利問題無論如何是繞不過康德的,事實上,在西方道德理論中,康德的道德理論具有舉足

輕重的地位,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權利的本質內涵。

二、康德的權利觀

康德關于權利內涵的論述注重人的內在權利即天然權利的分析,他對權利的論述,是將權利與義務、責任聯系在一起討論的。這樣的認識確實很有價值,因為在理論上,權利、義務、責任本身具有內在不可分割的聯系;而在現實中,我們今天確實不能離開義務、責任談權利,反之,也不能僅談義務、責任而對權利置之不理。

康德在權利、義務、責任及其相互關系問題上,提出如下的理路:權利(人性自由)一責任一義務。康德說:義務是一切責任的主要內容。這就是說,義務與責任幾乎是同義的。在康德看來,義務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一種擔當,具有內在的必要性。因為“責任是自由行為的必要性”。而自由,“是獨立于別人的強制意志,而且根據普遍的法則,它能夠和所有的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個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原生的、與生俱來的權利”。

康德認為,人只有一種天然權利,即合乎道德法則的自由權利,自由是與生俱來的權利。這里涉及兩個重要而頗具復雜性的概念,首先,權利出自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即權利,但什么是自由?康德賦予其特定的含義,他把自由分為兩種:與必然相關的自由(freedom)}隨意、偶然的自由(lierty)。康德所謂的自由主要是指前者,即與道德法則、道德規律相關的意志自由。換言之,是將絕對命令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為自己立法的自由意志。這樣的自由不僅內含著必然性,而且作為人的權利具有不得不如此的必要性。

其次,康德認為權利總是要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權利,直接地包含著人們普遍的相互制約的可能性。人的天賦權利是內在的“我的和你的”關系的權利,它是在“自然狀態”下就具有的權利,不是外在后得的權利。這就是說,講權利,絕不是個人純粹自我的、與他人毫無關聯的概念。“權利”概念的出現,就意味著你我關系的約束、責任和義務。權利是人的一種內在力量,只要提及權利,必定有對他人的限定和約束,意味著他人不能隨意地侵犯你的“權利”,同時,因為你擁有了權利,就必須承擔起維護此權利的責任(一般而言,這是不可讓渡的絕對權利)。

可見,康德是把人的自由(天賦權利)作為出發點,自由中又寓有必然性,因而這種作為權利的自由具有你我之關系的約定與約束性,由此產生了責任,而責任的主要內容就是義務。責任(義務)在這里既是對自己的,也是為他人的。也可以說,責任(義務)既是內在的也是外在的,而且是相互關聯和互動的。

康德道德理論中最具深刻意義的就是“人是目的”的思想。康德說:“人,一般說來,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自在地作為目的而實存著……任何時候都必須被當作目的。”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以“人是且的”以及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之命題為依據,康德指出:人的內在責任(義務)的依據就是“把自己視為目的”,也就是要符合道德法則而正直地生活;人的外在責任(義務)的依據就是“不把他人視為手段”,即“不侵犯任何人”。相互關聯而互動的依據就是“互不侵犯”。歸根結底,人的基本權利就是把人(自己和他人)尊為目的而不是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康德的“權利”(right)概念內含有“法”的意味,即某種強制的意味。在康德看來,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所謂權利,實際上也就是“自然權利”,即形式之“法”,這是倫理與法相一致的概念;在文明社會,才會有實體法的產生,即相應于人的權利的法律的產生。所以,前者是廣義的“權利”,后者是狹義的“權利”。在一定意義上,法律之“法”(權利)是形式之法(權利)的衍生物。這樣,他就對權利的內在本質含義和外在的衍生的具體含義作出了明確的區分,人們也就容易理解在他前后的關于具體權利的各種理論。

康德關于權利、義務、責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深刻的啟示意義。

首先,他始終以“人是目的”的思想為堅實的立足點,一以貫之,貫穿于他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觀念之中。也就是說,他始終是把人的尊嚴、人格的平等視為根本前提,認為離開了人之為人這樣的前提侈談權利、責任、義務,必定會出現偏差。

其次,康德在你我的人際關系處理上,十分強調對“我”自身的完善之責,即努力成為一個道德的人。同時他又以否定的陳述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那就是:不侵犯別人,不把別人當手段、工具,當槍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此謂。

完善自身以及約束自己對待他人,是主要的責任與義務。那么,肯定性的利他行為是否值得提倡呢?肯定性的利他行為當然值得提倡,但必須小心謹慎,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這是因為利他行為首先要置他人與自己于平等、尊重的基礎之上,不然,形式上是利他,實際上可能是侵犯了他人的自主自由的權利;另一方面,利他行為要在適當的范圍之內,而不是任意的無條件的,超越了特定的合適范圍的利他行為,很可能其后果是適得其反的。

最后,權利的維護不能任意地擴展為實體之法,在公共關系中,有時以道德的自覺規范和彼此協商之約定去維護權利,確定人們的責任與義務,比強制性的法規力量更為有效,更合乎情理。例如,規范養寵物、限制爆竹煙花的燃放等。可以說,康德關于權利、責任、義務的思想,奠定了現代倫理價值觀念的重要基礎,為今天深入探討倫理道德理論以及道德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指南。

今天的社會,人的獨立自由的程度越來越高,每個人的目的追求都有所不同,社會的強求一律越來越不可行。面對五花八門的價值追求,如何取得某種共識而和諧相處?人們在維護權利之時又如何各自擔當起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首要的前提就是人們彼此相互尊重,從思想認識上確立人的尊嚴、人格平等的觀念,然后通過溝通、交流、求同存異、相互理解與包容,以獲得某種一致性的認識和協議,并通過承諾守信,履行職責,在維護權利之時自覺地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指個人人際關系的層面。在政治倫理、社會治理層面也應是這樣,哈貝馬斯指出:商議政治就是一個包容所有人,而又不壓迫或排除任何人的政治之觀念形成和意志形成的操作方式。這種商議政治既注重民主、法治與程序,又強調社會的整體利益、道德價值基礎和道德規范。

必須指出的是,康德也討論私人權利、公共權利、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權利關系,這些都是在實在法層面即他認為的次級層面上的討論。而康德的權利、責任、義務的基本理論是立足于人的理性和內在自覺,是基于人是目的這一根本的形而上層面,用純粹的理論形式加以說明的。因此,他關于權利本質內涵的思想雖然十分重要和珍貴,但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必定會面臨各種思想的挑戰。

三、對康德權利理論的挑戰

在談權利、責任與義務時,康德注重的是對人性的理性分析,但人們經常質疑,在現實生活中,人

們的道德行為難道一定是在以理性自覺服從道德絕對命令的前提下的作為?顯然,很多人的直覺和經驗感受,并不是如此。也就是說,很多人的道德行為都是當下即時的,不假思索的。所以,康德的理論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他把真正的道德行為看成是只有在真正理解道德原則并在內心認可的人身上才會體現出那種自覺的責任感,并付諸道德實踐。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在現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履行一定的義務,但這種義務的履行并不都是出于人的自覺,出于人的自由意志的理性選擇和對絕對命令的服從,而僅僅是作為一種由社會壓力所形成的習慣而已,這種由社會壓力形成的帶有強制性的習慣就是所謂的義務或責任。它不是出自人的理性自覺,而是出自人的社會本能。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必須依賴一定的群體或團體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人除了生物本能以外實際上還存在社會性的本能,即會本能地服從群體的利益規范,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在這里,柏格森正是抓住人的本質性和人性的另一面而提出了與康德不同的關于責任、義務的深刻見解。在柏格森看來,這種由社會本能所形成的義務是人的原始交易,他源自人的本性和人類社會的原始結構,這種原始義務是有局限的,是以適應、服從特定的有限共同體的利益要求和壓力所存在的。因此,這樣的義務感具有某種局限性和封閉性。

然而,人又具有理性和理智,他會竭力突破這種由社會本能所持有的原始義務,會把具體的現實的義務擴展、抽象化為整個人類深層的道德責任和義務(當然這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才可能達到深刻而又普遍的認識程度,就如康德所做的那樣),問題是,理論化的義務往往掩蓋著社會本能的原始內在義務,這樣的一種理論或“思想圖像,其中很多具有混合的性質,因為它們是屬于壓力的原因的東西與屬于抱負的對象的東西混合而成的”。正因為這樣,柏格森認為,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誤解,似乎影響人們道德的力量就是來自抽象的理論概念,他斷言:這一誤解正是大多數關于義務的道德理論失敗之原因。

雖然人們通過理性而產生了各種道德理論,形成了人的責任和義務的抽象概念,但柏格森認為,理性只是起著中介作用,它并不是最根本的,即使人們的道德義務感已由局部的、具體的、有限的范圍逐漸擴展至與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相關的理性認識程度,其背后實際上還是人的社會本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個體永遠需要對群體、團體、社會或人類承擔一定的義務,只有如此,才可能享有自身存在、發展的權利,這才是根本。而這一點未必需要形而上的理論來詮釋,每個人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都能體驗和直覺到。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人所表現的道德行為之沖動,其原動力并不在于理性的自覺或宗教的感染,而是自己內心深處的人性的表達,人格的召喚。由此可見,柏格森所說的社會本能,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指人的本性之善端的另一種形式或概念之表達罷了。

柏格森強調,義務是一種整體義務、一般義務,不是特殊義務。整體義務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它無法完全由理性加以說明,除了理性,其中還摻雜著情感、意志、信仰等。在義務問題上,理性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哲學就是通過理性使人們注意到人性,表明了人的尊嚴之目的即所有的人要求得到尊敬的權利;但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意志、信仰等在其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如宗教要求人們愛人、愛人類等,尤其是社會性本能,它是原始義務,是更為基礎的東西。這里,柏格森揭示了人的義務、責任的內在復雜性,比之康德的義務論似乎更為完整。然而兩者的結論卻異曲同工,它表明,即使在當今人們的權利意識越來越濃厚,而責任、義務意識似乎日益淡化之時,也應充分認識到,人的義務是不可能泯滅的,不管你是出于自覺還是出于壓力,義務與責任終將伴隨人的一生。

柏格森關于責任、義務的思想還不止于此,在責任方面,他還強調了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的一致性,他認為,培養社會自我(非個人自我)是求得社會團結、穩定的關鍵,社會自我應該置于個體之上,這是社會責任的本質”。但是,僅有社會責任是不夠的,它只是起著維護社會安定秩序的作用,無法推進社會的發展。將社會自我置于個體之上,不是說社會自我高于個體,而是說社會自我要以個體為基石,只有充分發揮社會中個體的創造性,才會給社會帶來生命力;只有個體承擔起責任,才會使特定的社會責任向全人類的境界發展。柏格森認為道德也是如此,社會道德總是以團體、民族、國家為范圍,這是有局限性的,或者是封閉的。只有進入到人類道德的層面,才能突破特定社會的窠臼,具有開放性、超越性,而這種開放性、超越性恰恰意味著人類的自由和進步。

上述思想,對于我們深入理解義務、責任,道德之多元和復雜性,以及尋求普世道德價值都是很有幫助的,同時,這種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康德理論的某種不足。

當然,在西方現代思想史上,康德的道德理論受到挑戰的主要方面還不是其關于理性的論說,而是其有關建立普遍而必然的形式理論,在權利、義務、責任問題上同樣如此。前面我們提到的麥金太爾,就是從這一點上提出疑義的。他認為,根本不存在那種具普遍意義的權利,因為這樣的權利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它的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根本不存在任何自然的或人的權利;它只意味著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因為人們無法予以證實,甚至歷史上也沒有相應的詞語表達這種權利的存在。米爾恩對麥金太爾的批駁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他認為如果僅僅從詞匯出現之早晚就斷言人類早期與權利相關的社會生活以及與權利相應的某些意識或觀念普遍不存在,未免失之武斷。但在我看來,米爾恩并未注意到麥金太爾上述話語中隱含的另一層意思,而這一層意思并非沒有道理,而且還是很重要的。那就是麥金太爾并未矢口否認不存在某種人的權利,而只是強調不存在人類的普遍權利;它也沒有否認“權利”概念的存在,而是強調在近代以前還沒有出現“權利”這樣明確的概念。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意味著,即使存在與權利相關的社會事實,也不等于人們已經普遍具有自覺、清醒的權利意識,它只是表明人類社會可能早就存在著權利意識的萌芽,但那是局部的、有限的、朦朧的、隱約存在的狀態,還沒有遇到破土而出的時機,還沒有上升到高度概括而產生抽象概念的地步。當今,“權利”概念及其深刻而復雜的內涵之展現,只能說是人類近現代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換言之,在此之前,人類社會還未具備使人們充分認識權利的主客觀條件,尤其是客觀條件,因而不可能產生如此明確而又帶有普遍意義的概念。或者說,只有具備了使人們普遍關注自身權利的社會歷史條件,同時人們自覺意識到自身的權利時,才會有“權利”這一概念的出現。麥金太爾的一個重要觀點是:道德是變動的發展的,不是恒久不變的;一定的道德思想和概念,只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這個結論應該是對的。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只有到17、18世紀才會有諸如洛克和康德等思想家關于權利、義務、責任的討論和深刻的理論見解。當然,麥金太爾關于不存在人類普遍的權利和共同的道德的言論是否合理,這又是另一個重大問題,需要另文深入探討。

(作者:徐宗良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200433)

參考文獻

[1][美]麥金太爾,追尋美德[M],宋繼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88

[2][英]米爾恩,人的權利和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M],夏勇,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8

[3](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9

[4]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0

[5]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哈貝馬斯在華講演集[M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8

[6]

萬俊人,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9

猜你喜歡
概念人類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論間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亚洲男人天堂2020|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欧美|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91免费片| 婷婷亚洲天堂|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va|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在线精品自拍|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成人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动漫h| 在线中文字幕网|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99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二区三区无| 成人91在线|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三级a|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拍拍拍|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高清免费毛片|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无码人中文字幕|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污视频日本|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新AV天堂| 色综合激情网|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视频|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全裸无码专区|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中文成人在线| 欧美日韩免费|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