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
百年建筑世家張氏家族奮斗史。
造房子是百年大計,老百姓造一幢房子不容易,質量一定要好,信譽一定要好,交樓只好提前,不能延后,這是性命交關的事。這番話張乾源記了一輩子。
本文原先的題目為“從貧二代到富三代”,但張家的第二代乾源世伯堅決不同意,主張將“富三代”改為“好三代”。他認為:“富”僅只“有錢”,“好”并不一定“有錢”,卻可以是有才華、有成就、有教養……“貧富x代”是先天的,但“好X代”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達到的。提倡“好X代”,有更廣泛的鼓勵性,有利于社會和諧。乾源伯一番話真正是警示之言。
創業一代張繼光
建筑在中國,是一門悠久的、講究的、純手藝的行當,師徒、父子世世相襲是其行業的特點,上海開埠以來,西方的建筑理論及科學的模式給傳統中國建筑業沖擊很大,也促成了傳統建筑師的自我改革與完善,在上海留下他們驕人的業績。
說起外灘建筑群,是公認的上海名片,其中兩幢著名建筑,中山東一路29號,建于1911年,具濃厚法國巴洛克新古典風格的原法商東方匯理銀行;還有一座建于19g5年,延安東路100號,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墻的現代化智能大廈聯誼大廈。時隔70多年。兩幢建筑出自一對建筑業父子之手,東方匯理銀行的建造者是近代上海著名的營造商——協盛營造廠廠主、老上海德高望重的企業家、建筑行業的領軍人物張繼光;聯誼大廈的設計者是被稱為現代建筑泰斗、1955~1957年連續三年的“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獲得者,張繼光的兒子張乾源。
新世紀的上海建筑業發展神速,遠離外灘的上海金山區新城區,金山沙灘旅游和沙灘排球區的規劃設計,松江大學城的設計參與者張永勤,是張乾源的兒子。
中國俗語:好不過三代,除了因“大樹底下好乘涼”外,也與中國歷史上的政局動蕩有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處于歷史上最安定最祥和的時期,回顧張家百年家業的成功傳承,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些許啟迪吧!
這個建筑世家源頭,在寧波鄞縣傅家漕。張家百年家業奠基人張繼光(1882~1965年),是三代(其實還不止)貧農出身。寧波人多田少,且土質偏成堿,不宜耕種,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正因如此,寧波人都習慣背井離鄉闖蕩世界。
1882年,張繼光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之家,排行第三,前面有兩個哥哥。在他8歲時,父親終因辛勞過度患病去世,祖母和母親靠著那點薄田,勉強將張繼光撫養到16歲,他必須自己養活自己了。
此時父親的二哥在上海石順記營造廠做賬房,為張繼光在何祖記營造廠謀了個差,即所謂的“學生意”。就這樣,這個如假包換的“貧二代”,背著一只小小的竹筐,乘上新江天輪登上上海十六鋪,開始了他的上海夢!
從前學生意,白天做生活,早晚還要侍奉師傅師母和師兄,生爐子燒飯抱小囡,樣樣都要做。看似極不合情理,其實也有老祖宗的智慧——煞煞你家里帶來的嬌驕二氣,誰不是父母心頭的囡囡寶貝,但來到社會上,是沒有人再將你疼著護著的,學生意,就是教你一個“忍”字。故從前有易子而學,即使大家都是做老板,也讓各自兒子交換著學生意,就是怕老板調教不好自己的親生子。
做學徒每月所得僅幾角錢的鞋襪費,還好張繼光是貧x代,省儉慣的。一天傍晚他去送標書,突遇傾盆大雨,便脫下母親為他縫制的布鞋赤腳走。然雨越下越大,正好一輛黃包車在他身前下客,為怕淋濕揣在懷里的標書,他就叫住了車。一上車他就發現車上有一把象牙柄鑲翡翠扇骨的扇子,一看就挺名貴,盡管他很缺錢,但不義之財不能取,想到將這扇子留在車座上很易被他人順手牽羊拿走,他就下車在原處冒雨等候著,果然馬上有人狂奔過來追那輛黃包車。為表示感謝,失主給了他16枚銀洋。
張繼光還從未見過那么多銀洋,如何用這筆巨款?他當時己認識到要在上海灘拼搏,洋人是勁敵也是盟友,總而言之,一定要和洋人打交道。他向師傅何星秋提出,用這筆錢去夜校讀英文。師傅一口答應。經過四個月苦讀,他完全能看懂英文招標書和圖紙,還能用一口寧波腔英語與外商溝通。當時上海是洋人天下,一切外國公司出示文件都只用英文。外國設計公司也如此,一切文件包括房屋結構、建材要求和裝修特點都以英文示之。因為懂英文,張繼光可以直接向外商設計事務所投標,并可以不通過翻譯,比其他同行提早根據外商要求而報價,為老板拉了不少生意。
三年滿師后,即1901年,19歲的張繼光脫離何祖記,得當時海上營造“大哥大”楊斯盛支持,開辦協盛營造廠,以專業第一為企業宗旨,業務蒸蒸日上,成為上海營造業的佼佼者。
那是大清皇朝,外國人根本看不起腦后拖著根辮子的中國人,張繼光卻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及對外商設計圖紙的理解和學生意時打下的扎實基本功,先后與英商通和洋行、太古洋行、業光地產等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系。其中最有意義的是中國首家國家銀行大清戶部銀行(中國銀行前身)大樓(漢口路50號,1907年完工),另有日本領事館(1910年)、東方匯理銀行(1911年)、紗布交易所(1919年)、鹽業銀行(1923年)、中國實業銀行(1928年),此外還有大批住宅,包括近代中國著名民族企業家榮宗敬、榮德生的茂新、福新、申新系統的,都為協盛營造廠承建,并也因此,張家和榮家成為莫逆之交。
就這樣短短幾年,張繼光由一貧如洗而躍為上海建筑界巨頭、上海灘有名的豪富,同時也為上海留下一批雋永的建筑精品。現存的所有張繼光的承建項目,從廠房到大樓,都已被列為上海市重點保護建筑。所以,稱張繼光先生為上海近代建筑奠基人應該是名至實歸。力救榮氏民族工業
人說,商場如戰場,是寸土必爭、寸利必奪,你死我活的。其實不然。上海早期受到儒家思想浸化的一代企業家,胸懷開闊,愛國愛百姓,面對外國列強欺凌中國,同心臺力,建立起民族企業家的兄弟情。
1911年,在為榮氏家族承建廠房工程時,張繼光與榮宗敬兄弟就結下深厚兄弟之情。一次宴會上,榮宗敬執著他的手,動情地說:“國計民生離不開衣、食、住,我辦紗廠為了衣,我辦面粉廠為了食。你造房子就是為了住,造廠房為了工人有工開……這些都拜托你老弟了!中國老百姓太苦,我們有一點能力,讓他們日子過得好一點。”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必然也是一位慈悲的大家,絕不只為賺錢,所以才成得了大業。
榮宗敬一席話令張繼光十分感動。他先后為榮氏營造了數十棟廠房,在中國近代工業建筑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必備教材。《中國建筑史》一書對這些廠房做了如此的評價:“1913年所建的上海福新面粉廠的六層主車間乃采用鋼筋混凝土高層框架的先例之一……”那就是現在著名的莫干山路50號的創意園區。
“一·二八”事變,滬北局勢不保。榮宗敬計劃將10萬紗錠從楊樹浦搬到公共租
界的澳門路,因而創辦申新九廠,但資金上短缺50萬銀元。張繼光毫不猶豫墊付了這筆巨款,并用最快速度將澳門路廠房建成。1937年“八一三”事變,榮家在楊樹浦的工廠全毀于戰火,虧得租界內的申新九廠正常生產并獲大利,令榮氏家族得以度過難關。為此,榮家第二代榮鴻元榮鴻三兄弟對張繼光說:“是你救了申九,申九真應改名為申救呀!”
團結上海建筑業南北兩幫
人說同行相輕,張繼光率先在上海建筑業創造同行相親的新局面。
上海開埠之初,建筑業中本幫派與寧浙派水火不容,許是為了搶生意之故吧。早在1898年,當時上海灘建筑業大哥大楊斯盛就想促使兩幫聯合,但未獲得成功。到上世紀20年代,隨著張繼光建筑事業上地位的確立,上海建筑業開始有“南張北張”之稱。南張是指本幫的張效良,北張就是浙寧幫的張繼光。平心而論,兩幫都是奇才,正由于南北兩幫的努力,才創造出上海近代建筑的奇葩。張繼光力主破除建筑業中地域、幫口的觀念,幾經談判,南北兩幫終在1930年3月實現大聯合,成立“上海特別市營造廠同業公會”,張繼光還說服同業,推選本地幫的張效良為理事長,自己甘為副手。1935年,張效良逝世,張繼光才升任理事長。1948年,同業公會換屆選舉。時年已66歲的張繼光再次以最多票數當選為理事長,但他寫信力辭,公會拗不過他,改推另一知名承建商陶桂林(國際飯店的承造商)出任。
辦企業總要雇傭員工,就總存在一種雇傭關系,所謂勞資雙方,一直以來,在資本的原始積累總是血淋淋的先導下,勞資雙方似一對天敵。資方被形容為吸血鬼和剝削者。當然老板拖延克扣工人血汗錢之事,今天仍時有聽聞,筆者認為,這與老板本身的素質品德有關,而與其“老板”、“資方”的客觀身份并無因果關系。張繼光與建筑工人的組織——建筑工會關系融洽,工會提出的要求無一不妥善解決。張繼光自己苦出身,深明窮人生活不易,他與同業一起創建一所同業醫院,即今日曙光醫院前身,建筑工人就診只象征性收點診費。考慮到建筑行業骨折等工傷事故較多,特請海上名醫骨科專家石少山和石筱山父子坐診。
張繼光體恤社會弱勢,在他主持下,舊上海的建筑行業沒有發生過一次工潮或全行業罷工的事件,反而留下眾多的優秀歷史建筑。
1965年張繼光病逝,享年84歲,國家贊譽他為“愛國愛鄉的實業家”。
光遠坊故事
張繼光事業有成之后,于1924年建造私宅,1926年竣工,宅名“光遠坊”。2009年上海市政協提案,將光遠坊列為歷史保護建筑。
上海灘豪宅集中,式樣多元,憑外表看,或許光遠坊與綠屋豪宅不能相比,但卻如張繼光秉性:沉實有內涵,不張揚不奢華,畢竟出自建筑行家之手,是十分有特色的中西結臺的海派建筑。光遠坊前有救火會,邊上有巡捕房,選址這里,張繼光覺得很有安全感。
光遠坊外墻是汰石子粉刷,羅馬式自立柱,花園門洞和窗欞欄桿都為傳統中圓花楹,整幢房子風格是上世紀20年代上海早期中西結合豪宅的典型代表。沿街為六大開間的二層半門面樓,內里共有先后六進,是張繼光為他六個兒子建造的。
新宅落成之時,虞洽卿代表寧波幫同業送全堂柚木大餐間家具一套。建筑同業公會送全套32件紅木客堂家具一套,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很有面子的。
光遠坊屬于那種樓高堂深的真正的大宅門,底層一個餐廳連大花園可以放50桌圓臺面,因此營造建筑業同業公會、銀錢業公會、水泥業公業、造紙業公會、保險業公會等,但凡張繼光任董事的機構的活動都在“光遠坊”。特別在抗戰時期,光遠坊也是上海寧波同鄉會主要會董的活動場所。
與大多數寧波人一樣,張繼光對自己省儉,對朋友一定招待周到。為了讓朋友們吃得好,光遠坊特地請來手藝超級大司務阿振師傅。阿振所創銀光蝦仁(即現在稱的水晶蝦仁),金光嫩雞(現叫小紹興雞,雞表面為金黃色)名馳上海灘私房菜;他的八寶飯,內里有火腿丁,甜中回咸鮮。另外一道甜品“五彩繽紛”,是用白木耳及櫻桃菠蘿相混,色彩十分鮮艷。今日香港中環高級會所“上海總會”有只菜叫“福祿壽”,即為“雞鮑翅”,最早也是起源于張家大廚阿振。香港上海總會首任會長王劍偉先生在光遠坊吃了這只菜后,齒頰留香,在異鄉再將它發掘出來。
張繼光共有六個兒子,大兒子張乾銘,按民初上海風俗,大戶人家長子都不出去讀書,可能當時綁架很多,都是在家里請了古文老師和英文老師學習的。張家其他五個兒子個個都是名校出身,各有專業。唯第五子張乾源,繼承父業為中國近代著名建筑師。
張家與筆者程家,堪為世交。要不是為了寫此文,筆者還實在想不到這位衣著樸素、腳蹬布鞋、滿口濃厚寧波腔上海話的乾源伯,來自這樣一個有來頭的大宅門。按輩分,稱他乾源伯一點不錯,然他堅持外國派頭,要我稱他洋名“燙襪子(Thomas)”,有時語速一快,就成為“脫襪子(得用上海話發音)”。
乾源伯在“光遠坊”出生,直到1956年搬離“光遠坊”。張家的孩子,清一色是青布長衫自制布鞋,家里雖有四輛自各汽車,但小孩子都是步行上學,午飯都是自帶的,菜就是寧波人常吃的烤菜、咸蝦醬等,上的也不是什么貴族學校,就是光遠坊附近的渭風小學。
張家的孩子從二年級起就沒有暑假了,假期里要補英文、古文、書法。說來你不信,張家的兒子還有一課是要學會搓麻將,專門請來寧波老麻將來教:如何記牌、如何胡牌,如何存心要讓人贏卻又要讓人察覺不到,贏得“窩心”(高興)。此外,還有牌風牌品……并非張繼光要將兒子培養成賭徒,而是因為,中國的麻將臺,其中蘊藏著很深奧的人情世故和純中國式的社交文化。舊時企業招聘高層人才,面試方式之一,就是與你搓幾圈麻將,幾圈下來,你的言談舉止、出身背景、性格品行,就可知道七八分了。
張家的兒子們還要會聽京戲評彈,會有專門老戲骨上門說戲講戲。不必要求玩票登臺,但要懂戲,這就是所謂修養。進入中學,就要學社交舞,學吃西餐,當時上海灘有一對菲律賓夫婦搭檔,專門在上海灘豪門私授公子跳舞。女孩子是斷然不學的,除非學芭蕾,舊上海女孩子如若專學跳舞,會有下海做舞女之嫌。事實上,女士們全靠男士帶舞,只要音樂感好,就可以應付了。
張繼光很早就有意識培養接班人。長子與榮鴻元、榮鴻三三個大小開合股開票券公司,次子乾恒圣約翰經濟系,三子乾祥圣約翰附中,四子乾宏圣約翰經濟系,五子乾源圣約翰建筑系(后合并到之江大學),六子乾亨東吳大學會計系,總之都是教會大學。
上海人家一般家有來客,小孩子是不上臺面的,怕有何不當舉止對客人失禮。光遠坊的孩子們則從小被逼著上臺面待客。乾源伯回憶,自小與虞洽卿、榮宗敬包括筆者祖父程慕灝等上海灘頭面人物同臺吃飯。吃飯是次要,聆
聽學習前輩處世為人才是真的,乾源伯記得還為虞洽卿盛過飯。
“光遠坊”的“好三代”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參與設計曹楊新村
張乾源自小勤學,成績優異。圣約翰附中桃塢中學畢業后,保送七所教會大學:圣約翰、之江、東吳、滬江、金陵等,由他選。他選了圣約翰建筑系。張繼光十分欣慰,次日就帶他去拜見圣約翰大學當時的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寬麟先生。乾源伯記得他住在武夷路一幢小洋房,楊先生對他十分欣賞,當場送他一套在當時屬十分名貴的美國K.E.牌計算尺、T字尺和三角尺一套,促他抓緊入圣約翰暑期班,如是可盡早學滿學分提早畢業。
從此,張乾源終身都沒離開過T字尺、三角尺和計算尺!
因為學業優異,早在中小學時乾源伯就頻頻跳級,進入大學三年就已拿到全部學分,1950年20歲時已只差交畢業論文就可畢業。別以為張乾源因此是個書呆子,當年大學開party,他可是女生最歡迎的派對搭檔;帥氣、功課好、老實忠厚,家世又好。猶記得那時學校開舞會。好多男同學都請不到舞伴。唯他一請,就可以請到五個。回想那情景,五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同學婀婀娜娜走在前面,他充當護花使者小心押后,校園里一路走來十分風光,引起男同學們陣陣掌聲,有人開玩笑稱他為“舞女大班”。
在導師汪定曾和王華彬兩位老師的教誨下,他1950年就開始投入新中國建設,接受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曹楊新村兩萬戶新公房的衛生所和托兒所。出身豪宅“光遠坊”的張乾源遵循父親從小的教導:造房子是百年大計,老百姓造一幢房子不容易,質量一定要好,信譽一定要好,交樓只好提前,不能延后,這是性命交關的事。這番話張乾源記了一輩子。
23歲時,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張乾源由老師、著名設計師陳植推薦給當時副市長潘漢年,參與了當時全國最大的設計項目:上海中蘇友好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四角錢舉辦婚禮
新中國成立。令張乾源看到“光遠坊”外的世界,他先后參加北京蘇聯展覽館和上海中蘇友好大廈設計工作,主持了上海水產學院、華東化工學院、彭浦工業小區、上海第一、三、五鋼鐵廠的設計建造……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扎實的專業令他在新中國廣施才干,成績斐然。1955、1956、1957年。他連續三年被評為與著名工人勞動模范黃寶妹、楊富珍、裔式娟等齊名的上海市勞動模范。1956年還出席了全國建筑業勞模大會,得到朱德元帥的接見,由于1956年和1958年他分別榮獲團中央委員會獎狀,1958年,團中央書記胡耀邦點名要與他一起參加植樹,并拉住他的手說;“我們最需要你這樣的知識分子。”
乾源伯太太李良玉,筆者稱Lily Aun-tie,出身書香門第,從小與綠屋屋主吳同文的幾個孩子一起玩大,也是世交。說到Lily姨,不得不佩服當時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全面。她就讀燕京大學時,與章含之前夫洪君彥先生是同學,至今對洪先生的翩翩風度記憶猶深。乾源伯與她是青梅竹馬,小學就是同學,事業上是同行。Lily姨中學時代就打得一手好網球。此外,Lily姨舞也跳得好,中學時代就常去她好友家——銅仁路上綠房子開派對。怎么也不會想到如此一位嬌弱女孩子,卻先后設計過中國水泥廠礦山、安徽水泥廠、江西萬年水泥廠的礦山工藝和技術設計等,是輾轉窮山僻壤籌建礦山工藝水泥廠的高級女工程師。
Lily姨風度優雅,卻吃得起苦,為人坦直率真,與乾源伯真是天生一對。他們一子一女,長女張范,取名范,是因為出生時乾源伯剛獲首屆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兒子1964年出生,名張永勤,可見父母對他的期望。
說到他們的婚禮,乾源伯笑語只花了四角錢。兩角錢一張結婚證工本費,兩張四角錢。這場四角錢的婚禮,乾源伯夫婦至今津津樂道。
他們的婚禮是1955年3月3日下午三點三刻在北京國家計劃委員會禮堂舉行,完全是火線婚禮。這話怎么說?那日他正好去國家計劃委員會辦公事,次日就要趕去沈陽參加一個項目。當時Lily姨在北京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工作,當計委老領導了解到他為工作婚期已一拖再拖時,立時舉行一場“包辦”婚禮。就這樣,上午談好工作,中午即時與未婚妻一起趕往城里領了兩份結婚證共四角錢。這時才發現,自己一身風塵仆仆,怎么都不像個新郎。當即再與新娘趕到王府井,買了一身新藍布人民裝,一件白襯衫,當場在百貨公司的廁所里換好,再火速趕回位于郊區的計委會禮堂。計委領導親自主持婚禮,在致詞中要他們積極投入“全國增加生產、厲行節約”的活動中去。輪到新郎致詞,可能太激動了,一時不知該講什么,眼睛不意瞟到禮堂上掛著了“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之類標語,愣頭愣腦冒出一句“感謝領導和同志們關心,我和良玉一定不負眾望,增加生產。”剎時全場爆笑——50年代,生孩子也叫“生產”。
大鉆戒和沒有機芯的小飛機
“文革”十年,張乾源自然沒有好日子過,被抄家、戴“反動學術權威”帽子。張家大人家,稀世珍寶有得是,全部抄劫一空,其中有牧當年上海道臺家流散出來的大鉆戒,是父親張繼光留給他的,也給抄走了。抄家人走后,太太將凌亂不堪的家略略打掃一下——第二天還要上班呢!誰知這么一打掃,角角落落里又掃出不少零碎的金剛鉆,夫婦倆連夜再趕去抄家單位上交了,免得多事!這就是可愛的中國牌知識分子。
今日回憶此事,張乾源仍感欣慰:“這樣倒好!清清爽爽。我就對孩子們說,屋里廂什么都沒有了。夸后一切只能靠你們自己,你們只有好好讀書,讀到腦子里的東西是抄不走、奪不走的。”現在張家一子一女都十分有出息。
抄家后不久正逢國慶,天生樂觀的乾源伯對家人說:“抄家歸抄家,國慶還是要過的。”舊時每月五號發工資,經一番洗劫,家里真的是一分錢也難尋!不料竟在一件舊棉襖罩衫里摸到一張十元錢,國慶當日即領全家上館子美美吃了一頓,花了八元二角,十元錢還余一元八角,一家四口再篤悠悠蕩蕩馬路,走過一家玩具店,兒子看中一架裝有小馬達的飛機,一問價錢要三元多,做父親的一心要讓孩子掃除抄家后的陰霾,又愛莫能助,虧得營業員好心,將機肚里的小馬達取出來,一元八角賣給他。這架沒有內芯的飛機兒子一直珍藏著,兒子還經常開玩笑地對朋友說:“這架飛機的馬達被我們吃到肚子里去了。”
在那人妖顛倒的十年,即使頂著惡名,乾源伯仍孜孜不倦為民服務,唐山大地震后重建、大屯煤礦,處處留下他的業績。
新時代建筑世家的新八景
改革開放后,張乾源擔任了華東建筑設計院副總建筑師、顧問總建筑師、政協常務委員和香港上海實業公司、上海錦江集團等顧問。
上海現在正在評選新八景,這位建筑世家的后人也為上海留下新八景;
1、改革開放后上海第一座智能化玻璃幕墻的聯誼大廈。與張乾源父親張繼光
1910年籌建的東方匯理銀行只相距一箭之遙。
2、上海第一幢現代化旅游酒店——龍柏飯店。
3、設計引進彩色電視生產線及上海電視機一廠廠房工藝設計。
4、上海展覽中心的改造。
張乾源在23歲時就參與北京蘇聯展覽館和上海中蘇友好大廈的設計,豈料與其緣分未盡。1984年汪道涵市長向他委付重任,要他解決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的漏雨和聲學回音問題。經過苦思冥想,他作出了一大膽方案,將原中央大廳改建成多功能大廳,既能辦展覽,又能開大會和舉行大型宴會,這個工程的預算要1億多元,但他以200萬元就解決了。至今,每年上海市的人代和政協大會及國際性會議都在這里舉行。作為政協常委的張乾源坐在自己設計的大廳中,更感無尚欣慰和光榮。
5、與國際建筑大師合作設計波特曼大酒店。
在上海繁忙的南京西路上,興建16萬平方米的五星級酒店,難中之難是鍋爐房的設置和中央空調機房的設置。張乾源大膽將鍋爐房設在屋頂下藏起來。至于空調機房,他適時利用上海展覽中心館長級顧問的身份,將空調機房“飛過海”,放在馬路對面的展覽中心空調機房內。
6、設計花園飯店。
在設計花園飯店時,解決二百輛汽車停車安置是設計競賽決定能否奪標的關鍵。張乾源靈機一動,在網球場上建立停車庫,再在車庫頂上重建網球場,既不破壞原來風格,還節約了土地資源。
7、東方明珠兩個球體的設計創意者。
在東方明珠的創意設計方案競賽中,張乾源作為主持人,運用他的建筑綜合論和項祖荃、凌本立、江歡成一起創新地提出把球形體作為電視塔的造型,并提出上半球作為旅游賓館,下半球作為觀光空間的設想。這個方案的圖紙和模型當即被江澤民、朱镕基等當時市府領導評為一等獎。今天的東方明珠塔即按此方案進行設計建造,己成為上海一個新的標志。
8、籌款募捐建造七層寧渡同鄉會大樓。
乾源伯一生鄉音不改,遵照父親教誨,始終不忘寧波老家。當年寧波同鄉會的陳正興在南京西路商圈內的南匯路奉賢路處找到一個小地塊欲建上海寧波同鄉會,張乾源利用自己在滬港兩地的廣泛關系,連同李儲文、陳正興、金如新、莊曉天等七人,成立籌款會,他和金如新不但自己捐出較大款項,還到香港募捐了900萬元,占建造費用的90%,終于造成這座寧波同鄉會大廈。
80年代,乾源伯已在上海設計建造了眾多五星級酒店、豪華商廈之時,自己一家四口仍蝸居在抄家時逼遷的一問底層墻壁都因潮濕而發霉的小房間。當年一位記者采訪后深為之不平,在采訪稿中為之呼吁:這樣一位優秀的建筑師理應有更好的居住條件。張乾源看完樣稿后當即將其撕了,嚴正表示:決不能借國家的媒體提出私人的要求;再者,現今百廢待興,國家要花錢的地方多著呢!
乾源伯的女兒張范是美國鄧祿普橡膠輪胎廠計算機專家,女婿為加里遜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從事電腦軟件的開發。兒子張永勤,是張乾源最大的安慰。他生適良時,同濟大學建筑系德文班畢業,后在美國深造,在美國與貝聿銘齊名的華人建筑師李名儀的建筑事務所工作。能在這樣世界級大師身邊工作,對張永勤日后成材是最大的保證,他參與了康奈爾大學及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設計,還有舊金山的法院工程、紐約曼哈頓辦公樓和達拉斯博物館等。
目前,張永勤已回歸上海,深圳招商銀行總行大樓是他回國后接的第一個大工程,還完成了20萬平方米的深圳市民中心。關于自己兒子,張乾源再三關照:要少寫些,他還年輕,路還長著,做得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