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偷或盜的解讀,從“經濟學”角度言,似可被認為是無本生意。當然,從法律方面講,是將自身最大成本投了進去,就是準備把部分生命封鎖在鐵牢里,甚者將整體生命即刻“奉送”。近日讀一條新聞,對“無成本”一說,似有了新“理解”。說是一群盜賊,以140元一個的價格,買了一批塑料窨井蓋子,趁夜色,手拿偽造派工單,頻頻到馬路上作案,撬走鐵質的窨井蓋子,代之以塑料蓋子,隨后就去“賣廢鐵”。報道說,共計300來只金屬蓋子被調換,案值超過30萬元。
我算了一下,300只塑料蓋子的成本,大概4萬元出頭。當然,還要加上人頭費、運輸費(統稱作案費)。不予細論,以30萬減去偷盜成本(寫這幾個字,連自己也覺得很怪),作案人大致有25萬左右盈利收益。
案發日,是一位行人途經此地,“不經意”踏碎了一塊塑料蓋子,即打110報警。如此事件,實在讓人膽戰心驚,一個普通行人的身體重量,就能踏碎的塑料蓋子,要是一輛汽車壓上去呢?
結果肯定是整只輪胎陷進去,車子即刻傾斜。接下來的聯想就會更加嚇人,如果這車載貨,傾瀉下來,壓倒周邊行人,或傷或喪,那份法律責任該誰來負,賠償又該由誰承擔?駕駛員完全有理由辯解,自己無責;行人在好端端走路,更無任何責任。市政部門也是受害者,馬路設施被人偷了,還要被追究責任,好像也說不過去。如此無頭案件,交警部門怎么辦呢?
難道,社會上還要多出一份職業:日夜護蓋人?
上游制假供貨,中游施工盈利,“下游啊”嚇人害人,如是丑陋的“窨井新聞”,總該想辦法結束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