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日明
金融技術發展是中國未來政治民主、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福利趨向合理化的必要架構,也是中國大國可以崛起的唯一出路。
如何理解中國30年的轉型?中國經濟奇跡的源泉是什么?奇跡中的社會問題又因何而起?
林毅夫等人對中國的經濟轉型有充分的描述,但他們講述的是各種不同版本的中國奇跡:作為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試圖從金融的角度理解制度變遷,在《金融的邏輯》中,他從生活常識和金融的分析框架出發,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也包括企業和國家的治理戰略”。
他的故事是從“錢”開始的。計劃經濟時代,居民需要商品,政府則制定計劃,組織生產,來滿足這種需求。這個過程的特點之一是“錢”少。計劃經濟、城市人口少,貨幣供應有限,都抑制了交易的需求。今天的生活的特點是“錢”多。因為市場交易的功能顯現,經濟活動通過貨幣來運行,結果政府和居民儲蓄迅速增加,甚至到了流動性泛濫的境地。
1990年至今的改革重心是“資本化”。財富增長的本質是提前預支土地、資源、優勢企業與勞動力的未來收入,如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市場、信用卡消費貸款等。高度金融化帶來了巨額的資本供給,人均資本的提升又促進經濟的發展,使得未來收入增長速度更快。只要資產的收益率持續大于負債融資的成本,財富增長的游戲就可以繼續下去。這既是次貸危機之前美國經濟長期繁榮的秘密,也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所在。
如果故事只講到這里,看不出陳志武與其他津津樂道于“中國奇跡”的經濟學家的區別,《金融的邏輯》也只不過為那個關于中國奇跡的“故事會”提供了另一種版本罷了。我們仍然不能解決我們的困惑。這個困惑就是,“錢”多就意味者富有嗎?
并非如此。人們在錢多的同時感到不安,因為要花錢的地方也大大增多了,如醫療、養老、教育等等,原來是政府負擔的,現在變成了私人和家庭負擔。在這些負擔面前,中國人還是覺得窮,覺得“沒錢”——沒“錢”的時候,中國人很窮:“錢”比過去多了,中國人還是很窮。這就是陳志武為我們揭示的一個謎。這個謎的謎底是什么呢?
陳志武認為,在金融市場不發達時,人們的經濟無法獨立,不得不為了生存而犧牲個人自由,接受公有制、“三綱五常”等關系型社會秩序的約束,如養兒防老、傳宗接代、敬老愛幼,這一切與其稱之為道德,不如說是個人理財、社會保障的方式。但金融市場的發展,將經濟互助交易功能從家庭剝離出來,將個人從家庭的經濟制約中解放出來,又反過來促使個人努力工作,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繼而推動整體經濟的快速增長。這個過程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最近30年來的轉型故事,只是這個大轉型的歷史的一部分罷了,而且,這個轉型的過程還近遠沒有結束,因為國民創造財富的效率不僅要取決于國民的努力。還要取決于政府的治理水平和分配制度的設計,尤其是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的建設。
陳志武認為,如果政府征稅過多,政府過于富有,那么它就會擠壓民間的富有程度。擠壓民間創造的生存空間,抑制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西方國家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政府主要依靠負債經營而不是征稅。負債經營使得政府的收入直接依賴于社會對政府信用的評價,越是透明、民主、公正的政府,越容易從債券市場上獲得巨額、低利率的債務融資,而政府債務在金融市場上的表現又進一步推進政府改進公共治理續效,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而征稅的錢來得容易,卻必定要造成國富民窮的局面。
從社會、文化轉型角度來看,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將從根本上解放個人,促進個人自由,而負債的政府、有效的債券市場則是構筑民主憲政的基礎。這才是陳志武所要敘述的中國轉型的故事的全部。是的,金融技術發展是中國未來政治民主、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福利趨向合理化的必要架構,也是中國大國可以崛起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