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當外國人成為中國的釘子戶,他可沒有迪斯尼新片《飛屋環游記》中的男主人公卡爾·弗雷德瑞克森那么幸運。在卡爾與營建商的官司中,法庭判決卡爾必須離開老屋,而他就用20622只氣球帶著心愛的老屋飛離,飛向有瀑布的南美叢林。
當外國人成為中國的釘子戶,他試圖用各種“中國的方式”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在過去3個月中,他不滿賠償額,堅持不同意拆遷。他研究中國有關拆遷和賠償的法律,用法律維權。他幾乎天天都去找各級信訪部門,鄉里、區里、市里,政府、法院、外事辦,信訪辦的人都認識他了。
這個外國人,就是來自美國得州的賀山繆,人稱“京城首個外籍釘子戶”。8月28日,賀山繆位于北京星吧路上的“西部牛仔餐吧”終于被拆。他從2007年3月起,租房精心經營這家面積近500平方米的餐吧,餐吧還曾接待過訪華的美國前總統布什。因北京重點工程項目征地需要,星吧路需整體拆遷。他計算,提前解約造成餐吧不可挽回的損失達450萬元人民幣,而出租方對他的補助承諾僅總計110萬元人民幣。但出租方稱,考慮了賀山繆的身份等因素后,他們已提供了“最充裕的時間和最高標準的補償”。現在,賀山繆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已被受理。
當外國人成為中國的釘子戶,以上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在這個正發生深刻社會變化的中國,賀山繆的經歷不僅考驗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更是對每位中國公民心態的考驗。
在“天涯”等中國知名論壇上,網民們對賀山繆的經歷反應不一。有些網民支持給賀山繆“國民待遇”,還有些網民則為“外國人成為中國的釘子戶”而鼓掌,他們說,“什么時候中國人欺負外國人了?不容易了,有點進步了”,“哈哈,不知道為什么,就是這么高興!”。
作為在美國曾采訪多年的華人記者,此情此景下,我就在想:倘若“中國人成為美國的釘子戶”,美國人的反應會是這樣嗎?我幾乎每個星期都會遇見在美國生活的中國國籍人士為爭取自身權益而抗爭的案例。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這些中國人與他們生活在一個社區,為美國經濟和多元文化作出貢獻,他們維權、表達訴求,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雖說中國不是美國那樣傳統意義上的移民國度,但世界的重心正在東移,中國正越發成為全世界民眾逐夢的熱土。根據2005年華東師范大學的一份統計報告,綜合中國2000年最新人口普查結果,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外籍人口數已接近“國際化大都市”有關外籍人口5%的比例標準,北京十多萬,上海近50萬。而2007年北京市公安局估算,北京的外籍及港臺人士的數量在70萬左右。
但數字只是數字。北京、上海等中國的大都市要實現真正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去不復返的,是那些中國給外國人“超國民待遇”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的,也是那些一名外國人和一名中國人在街頭爭吵,而圍觀的中國人不分青紅皂白向外國人吐唾沫的日子。
當政府為在華外國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法律和設施時,我們每個公民的心態是否也應相應地更加國際化?我們是否應該對那些世界各地來華的逐夢者更加包容?
可以想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外國人走進我們的生活。他們不僅會是我們的商業合作伙伴、工作上的同事,更會成為我們的鄰居,成為融入我們社區的一員。當然了,既然是鄰居,就會有更多的互動,這互動中摩擦、甚至沖突不可避免。
賀山繆并不孤單,未來肯定會有更多外國人加入“在中國的釘子戶”行列。當這位“在京外國釘子戶先驅”在學習用“中國方式”爭取自己權益的同時,中國也在學習以更包容開放的“國際化”都市姿態,擁抱來自全世界的逐夢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賀山繆的幸運,比起電影中的卡爾來也毫不遜色,因為他正放飛了一只超大的氣球。▲(作者是本報英文版編輯。)
環球時報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