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舞臺的黑暗邊緣向富強國家的艱難邁進
●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本報記者 劉揚
“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拼命想抓住未來,但未來是什么,他們不知道。”1949年2月7日,距離新中國成立235天,美國《時代》雜志第一次把毛澤東當作封面人物,但同時對這個戴了109年“東亞病夫”帽子、滿目戰爭瘡痍的落后大國,用這樣充滿猜疑的語氣猜測它的未來。2009年9月28日,《時代》封面是一顆巨大的五角星,稱60歲的新中國已經“通往繁榮之路”,并憂心“中國2020年將超過美國”。對歷史來說,這6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許多國家的命運沉沉浮浮,有些國家停滯不前,有些國家甚至分崩離析,而中國則成了一個“幸運的謎”。對于這個西方琢磨不透的國家,英國女王曾好奇地問:“我們很想知道,中國究竟想建成什么樣的國家,他們又將在21世紀扮演什么角色?”
“中國60年道路最艱難”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歷史系教授琳達·巴克特曼原先專攻歐洲歷史,但最近幾年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國問題上。巴克特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許多大國在歷史上都有標志新時代開始的重要事件,如美國建國、英國“光榮革命”及日本的明治維新等,這些事件之后最初的幾十年往往對這個國家,也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與這些國家相比,新中國走過的60年,是道路最為曲折、人類歷史上變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進程。
巴克特曼認為,當年美國、英國等國家崛起時,“地球村”的格局還沒有形成,他們更多只需考慮國內的事情便足夠。新中國從成立之初,便受到兩大陣營對立這樣一個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得已卷入朝鮮戰爭。直到現在,中國周圍依然有“中國威脅論”的聲音。而在國內,中國還有龐大的13億人口。對其他國家來說,能解決如此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中國發展的60年,無時無刻都得兼顧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的巨大難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新中國這60年的道路是最艱難的。
“1946年至1950年,我在中國見到是戰爭、廢墟、難民、光禿禿的土地。”《紐約時報》前總編輯托平當年正在中國進行報道,他這樣描述在中國看到的情況。讓外國觀察者悲觀的不僅僅是中國物質上的落后。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日前的一篇文章引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思想者德富蘇峰1905年在中國旅行時的感慨說,在中國,“政府就連指甲垢那么一點點關照國民的心都沒有,而國民也沒有興趣關注任何與個人無關的公共事務”。
在1949年后,一切都突然變了樣。英國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事務研究員凱利·布朗博士說:“新中國60年經歷了不平凡的階段。中國人先后和美蘇進行了朝鮮戰爭、珍寶島戰爭,和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力量硬碰硬地較量了一番。中國一開始就在世界面前顯示出另一種堅定的政治力量。”
1978年后的改革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更讓中國地位迅速崛起。菲律賓雅典耀大學教授林智聰曾是首批駐華外交官之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林智聰感慨地說,他清楚記得1975年的一個晚上剛飛抵北京時,整個機場一片漆黑,盡管看不清,但他仍感覺到,當時的航站樓非常破舊狹小。當時,菲律賓是亞洲僅次于日本的第二經濟大國,菲律賓當時已修建了從馬尼拉貫穿西北的亞洲一流高速公路。“當我們看到北京的貧窮落后時,我們有一種很強的優越感,中國至少比菲律賓落后幾十年。然而今天,我們眼前的中國和菲律賓顛倒過來。”林智聰說。
中國用自力更生贏得60年成就
對于新中國60年,世界有關中國經濟成就的文章不勝枚舉,經濟總量增加77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不過,中國這60年的成就并不能光以經濟發展來論。英國《金融時報》提醒說,就人均GDP而言,中國目前仍排在全球100名之后。2008年,中國的排名位于佛得角和亞美尼亞之后,僅在伊拉克和剛果共和國之前。實際上,國際媒體許多分析認為,從世界和歷史角度看,中國60年來最重要的是“從世界舞臺的黑暗邊緣走向舞臺中央”。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前50年,中國一直是世界列強手中任意擺布的玩偶和任其宰割的獵物。中國人開始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是在1949年后,在極不友善、乃至充滿敵意的世界上,中國能站穩腳跟,使新老強國再也不敢輕蔑待之。
并不富裕的中國為何能重返世界舞臺中央?德國世界政治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哈恩斯表示,今年也是聯邦德國建立60周年。中德發展之路迥然不同:德國戰后靠美國的援助,因此政治上更依靠美國。中國主要靠“自力更生”,未來中國不僅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且將成為“政治上超級強國”。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還成了新興國家的政治代言人,中國將成為“世界新秩序的中心”。
中國道路將為全球多數人現代化提供參考
在不少西方人眼里,60年前中國新生政權只不過是蘇聯革命模式在東方的復制。當五星紅旗1949年升起時,西方世界普遍擔憂:這個新國家會否像蘇聯那樣對他們產生威脅?
在一些大國現代化過程中,60年時都顯示出一定的模式,中國走了一條更與眾不同的道路。巴克特曼稱,美國建國60年時是19世紀中葉,盡管工商業發展迅速,但從國際上看,美國人那時并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國家整體進步有限,在南方還保持著奴隸制。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后建立君主立憲制度,標志著“新英國”的誕生,隨后60年里是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時期,著名的“羊吃人”(圈地運動)便發生在那個時期。日本的明治維新奠定了日本成為亞洲強國的地位,但在此后的60年間,日本給亞洲其他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并差點毀滅了自己。她說,中國以漸進的方式確立的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是最適合中國自身特點的,同時也是“成本最低的”,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研究甚至效仿“中國模式”。
旅居東京的中國專家庚欣認為,新中國與俄羅斯起步時的國情相近。但俄國革命60年后的1977年,蘇聯已經顯露衰敗之像,老態龍鐘的勃列日涅夫在國力下降時還向外窮兵黷武,結果不過十來年,蘇聯就宣布解體。但就是在蘇聯的失敗面前,中國反而以更大的創新精神完善了中國模式,創造了驚人的發展奇跡。
曾任歐盟駐華專員的法國地緣政治學者皮埃爾·皮卡爾說,如果仔細觀察,中國的發展并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在社會層面、文化層面、政治層面等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在中國一些大學舉辦講座時感覺到,現在中國年輕人的思想開放,而且政治熱情很高,與西方傳媒報道的有很大不同。皮卡爾說,中國許多老百姓開始具有世界眼光,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說,從更廣的時間和空間來看,中國60年道路為全球的現代化進程走向更大范圍奠定堅實的基礎。他說,人類搞了500年的工業化,到現在卻只有美、日、歐等10億多人口正在完全享受工業化的成果,僅占世界人口的15%。按照中國現在的發展態勢,在21世紀中期將有15億中國人口享受到工業化的成果。這為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考,從世界意義完全超越了西方發達國家這一范圍。
在新中國歷史上,中國曾經在實力很弱的時候與美蘇等發生過直接軍事沖突,并贏得了勝利。不過,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又呈現出很不相同的另一種姿態。在斗爭中擴大國際空間、在對抗中提升國際地位的模式,逐漸被和平競爭與互利合作所取代。
在日本,中國是近幾年來議論最多的國家。日本作家麻生晴一郎曾出版《反日,暴動,泡沫經濟:一個報紙和電視沒有報道過的中國》。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經過60年的變遷,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國民眾的力量越來越強。他說,在日本一般都認為中國是一個政治世界和平民世界區別十分鮮明的國家。但現在老百姓不僅關注自己的生活,也開始關心公共社會以及政治領域,他們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意見可以通過網絡得到表達。這可以說是公民社會形成的初期,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質變。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地位迅速提升,西方一直擔心中國還會不會屈從于西方人制定的游戲規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中國的60年的確非常輝煌,但中國也需要思考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為什么西方常常對中國表示出擔心?鮑威爾認為,在多數西方人看來,中國在經濟上是“吉祥龍”,但在其他方面,也確實有人擔心中國會成為“邪惡龍”。新中國過去的60年,中國實現了騰飛,可以說中國走向了世界;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世界接受中國。只有如此,“中國龍”才會飛得更高、更穩。
國防大學海軍少將楊毅對《環球時報》說,中國的和平形象是一貫的,中國歷來不畏強權,同時也從不欺負別的國家。正是由于這種穩定、持續的國家戰略,使中國的國力顯著提高之后,世界對中國反而更加信任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也更加正面。庚欣說,中國以內向發展而非以對抗、顛覆現有秩序實現全球最多人口的高速發展,這對政治和經濟都極不平衡的世界來說,是一個創舉。▲
環球時報200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