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
理解不同時期的中國國家安全觀,應當從不同時期國家面臨的戰略任務入手。新中國六十年,其國家安全任務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保生存,具體說就是反分裂、保主權。這個階段主要集中在毛澤東時期。第二階段是從鄧小平時期開始,中國國家安全任務從保生存轉向保發展。這一時期國家安全觀逐漸與國家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發展就是安全,而保護國家的發展利益就是國家安全戰略的內在動力。
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國家安全任務:反分裂、保主權
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還處于蘇美英簽訂的“雅爾塔秘密協定”陰影之下。1945年,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緊接著就是斯大林和馬歇爾對中國內戰的“調停”,其實質是落實分裂中國的“雅爾塔秘密協定”。在南面,馬歇爾勸說蔣介石不要北上,在北面,斯大林勸說毛澤東不要南下。這實質上就是要中國保持在事實上的南北分裂狀態之中。有幸的是,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揮師渡江南下,終將中國基本歸于一統。
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中國已完成了反分裂、保主權的歷史任務。1953年朝鮮戰爭后,中蘇關系中還殘留著“雅爾塔秘密協定”的余音。赫魯曉夫還要與中國搞“海軍合作社”。此后,中蘇關系出現裂痕,中國保主權、反分裂的斗爭日益升級。1962年是一個高潮:當時國內有自然災害,北方是蘇聯鼓勵的新疆伊犁居民大批向蘇聯境內外逃事件,東南是臺灣蔣介石積極準備“反攻大陸”,西南是印度不斷蠶食中國領土。這三個事件從三個方向在同年爆發。中國為此被迫于年底進行對印自衛反擊戰,并于兩年后,即1964年底成功進行了核試驗。這兩項強有力的外交舉動,使中國外交大體渡過了當時危險的形勢。
上世紀60年代,就在越南戰爭不斷升級的同時,蘇聯又在中國北方大兵壓境,中國安全面臨著更嚴重的威脅。盡管毛澤東認真做著“美國和蘇聯共同對中國開戰”的準備,但他也在盡力避免兩線作戰。毛澤東估計到,美國將被蘇聯的莽撞拖垮,中國可以坐等翻牌的時機。后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是正確的。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國家安全觀,始終與毛澤東特有的全球視角相一致。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但這個理論還是以自保為主,當時我們聲援的戰線拉得很遠,但真正出手的地方卻很近。1965年1月9日,毛澤東告訴斯諾說:“哪里發生革命,我們就發表聲明支持,并開些大會聲援。帝國主義討厭的就是這個。我們喜歡說空話,放空炮,但不出兵。”毛澤東生前基本完成了新中國生存階段保主權、反分裂的任務,并通過打開中美關系的堅冰為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時代做好了前期鋪墊。
改革開放至今的國家安全任務:保發展
改革開放使中國國家安全觀念開始從生存安全轉向發展安全,從國內轉向國際。這個轉變是先由經濟發展帶動的。中國經濟向世界開放的同時,人們的觀念也同時向世界伸展。
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期間,中國經濟走向全球,其在世界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至今已有超過1/2的經濟利益依托海外。而對這部分經濟利益的海外安全保障我們基本處于最低手段的守勢,且未納入中國國家安全的視野。但隨著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進一步加深,保護中國海外的經濟利益,成了中國國家安全不能不考慮的問題,新的實踐條件又使得中國國家安全觀念發生革命性的拓展。這就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思想,由此帶來的中國安全觀也相應發生變化:它將中國主權中自衛權的觀念從國內引申到國際,不僅注重“邊界安全”,而且還更注重“安全邊界”;不僅注重領土和主權安全,同時還更注重廣泛于世界的利益安全。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成了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今天中國已漸成為世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我們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而現在我們是胸懷祖國、胸懷世界。當今中國的發展已不僅僅是國家內部的歷史運動,而是一種與世界緊密聯系一體的歷史運動。發展利益之所在,便是今日中國國家核心利益之所在,對國家核心利益的威脅便是對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
這個時候,中國的安全問題已與利益,而非僅僅是領土聯系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看,與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國家安全觀念不同,中國新世紀的國家安全已是一個以維護中國發展權為核心的世界性的概念。對中國國家安全的關注,已從傳統的維護本土安全,轉變為維護已走向世界的中國政治和經濟利益安全。對中國國家安全系數評估基點,已不只建立在本土安全,而是建立在由本土輻射于世界的國家利益安全之上。最后,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已從封閉的和獨守家門的模式,轉變為積極進取和開放的模式;從制陸權為主的作戰方式轉變為集制空權、制海權和制電磁權為一體的現代合成作戰方式。
未來的世界治理模式,將出現中國式變化
近代以來,世界治理已經經歷了兩種模式。第一種是英國模式,即世界殖民模式。這是一種直接軍事占領掠奪,并對殖民地人民進行奴役的模式,比較殘酷。這種模式從英國工業革命后保持到1945年第二次大戰結束。第二種模式是美國模式,這是一種對民族自決權至少保持形式尊重的模式。這種模式自美國從英國手中接過世界治理主導權后保持至今。客觀地說,英國模式和美國模式,對世界治理都有相當的貢獻。它將世界聯系為一體,但又使南北關系越拉越遠。英美國家始終沒有解決南北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
中國提出“和諧世界”理念,主張“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秉持公道,伸張正義”。中國的主張,將為中國在更大的范圍內走向世界舞臺并做出更大的貢獻提出理論支撐。由此可預見,未來的世界治理理論及其模式,將會自英國模式、美國模式之后發生革命性的,即中國式的變化。
歷史表明,大國力量增殖于地區性守成,消釋于世界性擴張。殷鑒不遠,古羅馬人得魚忘筌,他們得到地中海后,也就失去歐洲大陸;日本人貪得無厭,當他們的力量覆蓋太平洋時,就開始失去亞洲大陸;美國小布什全面擴張,造成美國國力嚴重衰落。只有與國力相匹配的國家目標,才是可實施和可持續的。只有守成性的中國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只有尊重世界并對世界做出較大貢獻的國家,才能得到世界的尊重并具有主導世界政治的能力和資格。這就是中國國家安全觀新拓展留給世界的意義。▲(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環球時報2009-10-01